内容管理|投诉        

智慧谷,诠释公益基地打造新模式

2012-02-20  来源:晶报  【字号:  

  专家解读

  ○更倾向于把金龟村看做一种尝试

  迄今,我到金龟村考察了三次,每次都和当地村干部、原住民有交流。评价一个项目的好坏,开发商、专家的意见,都没有在地居民的重要。对于智慧谷目前的开发、规划和运营,村民的满意度较高。

  我们认为,没有一种土地是只具有单一的功能的。用于生态的土地,在维护其原有价值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综合用途,综合研究如何利用它来解决社会以及民生的问题。在我所了解,公众力对智慧谷的规划和开发,都比较中肯、合理、人性,也比较全面考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符合原住民的利益,也符合深圳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有远见的。目前我还不能说智慧谷这是一个好还是不好的项目,我更倾向于把它看做一种尝试。

  李迪华(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

  各方声音

  ○“田园式城市”往往注重

  “风土”但不可忽略“人情”

  智慧谷的规划和开放,首要是尊重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尽量不要打破他们原有的生活。特别是不能破坏原有建筑的肌理效果,也要留取一些符合当地习俗的建筑特征。建筑是可以传达感情和信息的,作为一股新进入的力量,我们在加入新元素的同时,“整新留旧”很重要。

  人与人的接触本身就是文化的体现,现代所谓的“田园式城市”往往注重“风土”而忽略了“人情”,其实人才是一个地方最宝贵的财富。智慧谷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新老的文化之间肯定会有交汇,大家可能会被彼此所吸引,觉得新鲜,但底层的文化可能更多是相互的抵触和碰撞,这就需要运营机构进行平衡和疏导,做到从根本上消除这些障碍,大家共存共促。

  陈小斗(华南理工大学岭南环境艺术设计研究生主任)

  ○为公益人“抱团”提供基地

  2011年6月,粉红丝带关爱中国行公益项目“粉红午后时光”关爱公众健康教育文化园落户深圳市梧桐山艺术小镇。这让我觉得“粉红丝带”有了自己的地盘,能更好的为公众服务了。但半年多过去,我明显觉得“聚合”效应不够,每次我要与公益伙伴专程去文化园,能见到的都只是我们两栋“孤独”的房子和几个志愿者。

  智慧谷在这方面明显比我们有优势,人气是公益很重要的元素。智慧谷聚合了这么多机构,公益人“抱团”,大家能互相沟通、学习,公益伙伴互相扶持帮助,志愿者也可以共享。如果智慧谷可以变成“公益聚散地”,那将是深圳公益界的一大喜事。

  李苏(中华粉红丝带乳腺关爱中心理事长)

  ○如果太强调某种文化,会削弱包容性

  过年之前,我去了一趟智慧谷,感觉客家风味很重。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建筑文化的,所以比较注重古建筑保护的问题。智慧谷的格局仍保留了客俗文化,但运营机构把部分外墙都刷上了“二十四孝图”。我并不赞同这个行为。“二十四孝”图本身可能是一种教化的工具,但此举破坏了原有的建筑肌理。

  另外,我看到智慧谷门口树立了一座很大的孔子石像。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创新平台,它是要迎接来自社会各界、有各种文化背景的人,如果太强调某种文化,可能会无形中拒绝了一些人群。深圳本身就是由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组成,大家带着各种的文化、价值观、品味来到这里,包容性很重要。运营机构重在宏观,要平衡好各种关系和风格。

  如果从休闲、生态角度来说,智慧谷倒是一个深圳人的“后花园”。它吸引的也许更多是深圳人,而不是外地慕名而来的游客,所以在这一点上也可以做相应的准备和规划。深圳的生活节奏快,大家都希望能找个地方“躲”起来休闲。如果智慧谷在提供休闲的同时也能让我们为公益做点事情,这种做法也是不错的。可能多组织生态、亲子、环保类的公益活动。白小刺(摄影人)

编辑:ang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