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多探索 募师支教从深圳走向全国叫响全国
2011-07-05 来源:深圳特区报 【字号:大 中 小】
今年3月1日,第十批深圳“募师支教”行动出发仪式在深圳报业集团报业会堂举行。 深圳特区报记者 程海昆 摄
镜头一:
今年6月9日,北京。
2010年度中华慈善奖在线投票评选启动。深圳“募师支教”行动作为“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候选项目,正式角逐中国公益慈善领域的最高政府奖——中华慈善奖。
镜头二:
2010年12月6日,广州。
由广东省政府、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的2010全民公益启动大会暨全民公益(广东)论坛现场,清华大学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发布主题报告《引领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潮流——广东省社会组织扶贫创新研究》,深圳“募师支教”行动被列为“广东省社会组织扶贫创新五大模式”之一。
自2006年2月启动以来,全国首创民间出资招募教师扶贫支教的创新形式——深圳“募师支教”行动,迄今已走过了5年多的爱心历程,先后招募了十批共463名支教志愿者。他们的足迹遍及全国11个省、自治区的150多所乡村学校,惠及山区学生5万多人。
在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募师支教”从深圳走向全国,叫响全国,成为全国知名的公益慈善品牌,成为深圳人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的具体行动。
爱心接力实现制度化、规模化“接棒”
今年7月1日,深圳关爱行动重点项目——深圳“募师支教”行动再吹响“集结号”:面向全国招募志愿者赴广西百色、江西井冈山、四川阿坝红原、贵州遵义赤水等革命老区支教。这是5年多来,“募师支教”行动在深圳第十一次启动。
深圳“募师支教”行动,源于几年前“一个人的努力”。
2006年2月,深圳民营企业家许凌峰个人出资面向全国招募支教志愿者。这一创新善举经过深圳报业集团旗下《深圳商报》独家连续报道、大力宣传,引起强烈反响。同年4月,公开招募的5名志愿者奔赴湖南塔山瑶乡支教。许凌峰因此成为中国民间个人出资招聘教师支教的“第一人”。
5年多来,在深圳市关爱办、慈善会等部门积极引导下,《深圳商报》独家策划、连续报道、全力推动,“募师支教”行动一次又一次地从深圳出发,走向全国广阔的山区乡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006年8月,第二批深圳“募师支教”启动。由深圳关爱办和深圳商报联合推出的爱心团队——许凌峰“募师支教爱心联盟”正式组建,并与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商报共同出资招募17名老师分赴贵州、西藏支教。9月,17名支教志愿者先后奔赴贵州、西藏支教;
2007年3月,第三批深圳“募师支教”启动,50名志愿者启程分赴延安、井冈山、遵义、兰考、广东河源等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支教;
2007年9月,第四批“募师支教”再次从深圳走向全国,40名志愿者分赴四川、江西、贵州等地的革命老区和贫困山区支教一个学期;
2008年3月,作为深圳商报慈善基金2008系列关爱行动之一,第五批深圳“募师支教”行动面向全国招募50名志愿者,分赴江西、贵州、湖南、广东等地山村学校支教;
2008年8月,深圳市对口支援甘肃陇南重点项目——第六批“募师支教”行动再次出发,80名志愿者奔赴深圳市对口支援的地震灾区甘肃文县、康县,江西井冈山和安义县支教1年;
2009年8月底,第七批深圳“募师支教”行动面向全国招募的80名志愿者,从深圳奔赴甘肃陇南、江西井冈山和广西等地的40多所乡村学校支教;
2010年3月,第八批深圳中航“募师支教”行动招募的35名志愿者,奔赴贵州遵义、江西井冈山和安义、广东湛江等地的10余所乡村学校支教一个学期;
2010年9月初,“募师支教”行动第九次从深圳出发。来自深圳和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45名大学生志愿者,分赴青海海西州、四川阿坝红原、江西井冈山、江西安义和广东湛江等地乡村小学支教一个学期;
2011年3月1日,深圳“募师支教”行动第十次吹响出征的号角。来自深圳和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56名大学生志愿者,分赴江西井冈山和安义、四川阿坝红原、贵州遵义赤水、湖南邵阳隆回及广东湛江等地的20多所乡村学校支教。
5年多来,“募师支教”一次次地从深圳出发,这场爱心接力不断延续,爱心的火种实现了制度化、规模化的“完美接棒”。
数百志愿者乡村传薪火
7月4日,20多岁的年轻大学生胡瑛圆满结束了一个学期的乡村支教生活,依依不舍地与湖南隆回县虎形山瑶族学校的学生们话别,踏上了返乡的旅程。这名“80后”女孩,对于乡村支教有着切身的感悟:“虽然支教只有短短半年,可它令我对人生理想和社会责任有了更深的认识,山区支教成为我人生的一笔精神财富!”
与胡瑛一样,参加深圳“募师支教”行动的年轻志愿者从深圳出发,走进乡村,走进大山,他们用知识和爱心传承薪火,播种希望。他们改变了山里孩子,也改变了自己。
“募师支教”首批志愿者、20岁出头的深圳女导游李樱樱来到湖南塔山瑶乡支教。她在海拔千米的大山深处,一呆就是15个月。她不仅给山里孩子送去书本知识,还带去了外面精彩的世界。李樱樱成为了2006年度央视感动中国候选人。
双胞胎兄弟李建文、李建武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双双参加了第七批深圳“募师支教”行动,一块远赴井冈山支教。在地处偏远的古城小学与河桥小学,建文、建武克服了各种困难,很快适应了艰苦的山区生活,他们与山里孩子打成一片,课堂上他们是老师,下课后他们是可爱可亲的“大哥哥”。
兄弟俩通过支教生活的历练,成长了成熟了。“以前我们在家的时候常常晚起,很少做饭、洗衣。而在支教的时候,什么事情都得自己去干,我由原来不吃辣到什么都吃,从原来不洗衣服到冬天在冷水中洗衣服,现在感觉是没有什么事情自己做不了。”弟弟建武如是说。双胞胎兄弟李建文、李建武一块去支教,被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誉为“新时代的传奇”。
“80后”女孩孙影放弃了深圳的工作,参加了第二批“募师支教”行动,远赴贵州大方县大水乡鞍山小学支教了半年。此后,她辗转大方县羊场镇等乡村,帮助改造危旧学校,建设希望小学,开展助学等志愿服务,至今已有5年。
5年来,孙影在深圳爱心人士和企业帮助下,累计募集善款370多万元,先后为贵州山区捐建了4所希望小学,还有5所希望小学正在筹建之中。此外,还为300多名贫困生找到了爱心资助。
去年底孙影当选为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今年2月被深圳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使者”称号。今年“七一”前夕,她被中共广东省委授予“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到山区支教,是对自己的最好磨炼,是了解社会、接触实践的一次难得机会,也是传承‘关爱、感恩、回报’理念的最好行动!”
“募师支教”犹如一座桥梁,把数百名志愿者和山区孩子紧紧相连。通过这个传播知识与爱心的平台,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志愿者走进山区乡村,书写火红的青春。
“募师支教”走向全国叫响全国
经过5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募师支教”——这个“薪火相传”的爱心事业不断壮大,影响越来越大。“募师支教”从深圳走向全国,叫响全国。
去年12月,在2010全民公益启动大会暨全民公益(广东)论坛上,清华大学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发布主题报告《引领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潮流——广东省社会组织扶贫创新研究》,将深圳“募师支教”行动列为“广东省社会组织扶贫创新五大模式”之一。
该研究报告认为:“募师支教”成功探索了一条政府、企业、媒体和社会组织“资源整合的扶贫创新模式”。“募师支教”取得很大成绩的原因很多,例如理念好、公益性强、项目设计新颖等。但是,“募师支教”能够从民间个人的努力变为深圳的一个“城市行动”并走向全国,其最关键的一点是,民间发起,政府助力,实现了政府、企业、媒体和社会组织、个人资源的整合。
著名社会学家、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教授认为,“募师支教”是社会资源对教师资源的有益补充,是智力扶贫支教的一种创新形式。借助“出资募师”这个关键环节,编结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链条,让社会资源对教师资源进行有益的补充,增强了希望工程的“造血”功能。
今年6月,经过中华慈善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严格审查,深圳“募师支教”行动入围“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候选项目,正式角逐本年度的中华慈善奖。
人们有理由相信,爱心有多远,“募师支教”就能走多远!
编辑:anging
相关新闻
- 30位获奖者事迹简介(19 11:39:47)
- “感动你的白衣天使”名单出炉(19 11:35:00)
- 2012“职场超越” 高峰论坛(11 13:39:25)
- 有幸福感的员工更富创造力(11 10:59:44)
- 园丁工作坊带来“心”关爱(11 10:5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