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广权:老游击队员成“故事大王”
1946年2月他就参加了地下党,以教学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当年,他在家留宿并精心护理受伤的革命同志,直至其痊愈后又走上前线。他就是今年85岁、家住宝安区的离休干部何广权老人。
解放后,何广权在粤北山区的新丰县一直担任领导工作。曾任新丰县委副书记、县长。1984年经组织批准离休,后随子女到深圳安度晚年。从1999年起,何老担任宝安区关工委委员、龙井社区关工委副主任等职。为了关怀、教育下一代,他到处绘声绘色地宣讲传统革命故事。何广权也因此成了远近有名的“故事大王”。
听故事,学生娃要求“开小灶”
从一名农村娃娃,走上革命道路;从一名党的地下工作者,成长为党的领导干部。何广权自己身上就有很多“故事”,因此,当他成为关工委的一员时,“讲故事”成了他最得心应手的一件事。
在宝安区老干中心,精神矍铄的何广权老人,用带有浓重客家口音讲述自己的过往,以及光荣离休后来到深圳的快乐生活。他说,早在1999年,他所在小区的龙林居委会向自己征求意见,希望能加入关工委时,自己想都没想就愉快地答应了。除了参加关工委组织的日常活动外,何老的主要工作是担任宝安中学的校外辅导员,并担任宝城小学的少先队课外辅导员。
有了这两个“名头”,何广权就成了这两所学校的常客。业余时间为孩子们讲故事,成了他的一项重要任务。每次听说有一位老地下党要给同学们讲故事时,也总能引起同学们的强烈兴趣,听完后总能在同学们心里激起不小的涟漪。
在宝城小学,何老除了为同学们讲大课外,还有一批希望“开小灶”的听众。因为自己的外孙女是这所小学的少先队长,十多名少先队员借助这个特殊的“关系”,进一步接近何爷爷,他们希望从老一辈那里听到更多的革命故事。所以,应孩子们邀请,那几年内,每到周末,这批学生便自发聚集到附近的一座社区公园里,围坐在一起听何爷爷讲革命故事。现在,一晃许多年过去了,外孙女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香港中文大学,并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许多当年的小学生,现在都已长大成人,至今还记得何爷爷讲的战斗故事。
讲故事,传奇经历听者“过瘾”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韶关市翁源县人,1946年2月入党,同年参加革命工作,解放后在新丰县工作近40年,今年我已经80多岁了,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今天,你们是在糖缸里成长的,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穿的一年四季件件新,三餐都是美味佳肴,家住在高楼大厦里,节假日有父母开车一起外出旅游。而我们过去在农村穿的是粗麻土布,吃的是青菜稀粥,小小年纪就要肩挑背扛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所以说,新旧社会两重天地。”这是记者摘录自何广权老人讲稿的一段开场白。
随后进入正题,他开始现身说法了。“新丰县是韶关市下属的一个贫困偏远山区,高山连绵,解放前是游击队长期活动的老区。当时,游击队时常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和堵截,经过四年多的艰苦斗争,我们先后进行120多次战斗,共打死打伤敌人450人,俘虏敌人1600多人,缴获各式机枪22挺,各种长短枪2800多支……”这些故事让同学们听得入了神。这些故事,都是何广权的亲身经历,说到细节时,往往可以信手拈来,人物语言和动作生动而具体,因此,听众直喊过瘾。
何广权说,自己先后参加了袭击国民党7个伪县长的战斗,其中,打死2个,生擒5个。那些生动的战斗画面深深地刻在何广权的脑海里。几十年后,在深圳的课堂里,他将这些战斗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青少年儿童时,每次都能吸引一双双好奇而又敬佩的目光。老人说,他讲故事的目的,就是要让同学们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老一辈革命家千辛万苦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来之不易。
何广权是个闲不住的人。多年来,作为宝城老干中心党支部书记,在离休后的20多年里,一直以活动中心为家,除了生病卧床外,他每天按时来到中心读报、看文件,每月定期组织老党员们集中学习、过组织生活。何老说,以往在岗时,各种工作较为繁忙,往往不能正常参加组织活动;退休后时间充裕,老干部们每个月都会定期学习下发的各种文件,党小组经过学习讨论以后,再将发言意见汇总提交,为的是能够为特区建设提供参考意见。通过阅读学习,他也提高了自己“讲故事”的水平,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写故事,《岁月光影》启迪后人
为了让下一代年轻人不忘过去,珍惜今天,他决定将自己的亲身经历编辑成一本小册子,供后人借鉴参考。在老人看来,因年事已高,纵然不能到现场为同学们讲故事,还可以写故事给孩子们看,让他们通过阅读,了解战争岁月的艰难困苦,对比现今,自然会受到启发。
说干就干,从收集资料开始,老人开始一笔一划用毛笔小楷写故事。记者手里就有了一本名为《岁月光影》的小册子。在册子的扉页上,他有这样的题记:人生就是一本大书,有阳光亦有阴影,只不过书的厚薄与光影的比例不同罢了。在书的前言中,老人说:“作为一名老党员,奋斗一生的我没有巨额财产,也没有高楼大厦,可我有追求有信念。从这个角度讲,我这本回忆录对党、对人民是一次总结汇报;对战友,是一次倾心长谈;对子女,是一笔精神遗产。我觉得,能交出这份合格的人生答卷,此生足矣。”
编辑:王丹丹
相关新闻
- 茫茫人海中寻找生命的火种(11 14:39:09)
- 丈夫瘫痪在床8年希望添一个4升电饭锅(11 14:38:19)
- 4岁女儿颅骨畸形想要台电视看天气预报(11 14:37:40)
- 小陈康囊肿切除想用童车载孩子出去玩(11 14:36:41)
- 覃柳菊身患白血病乐观求生(11 14:3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