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年3月24日 20:00
地点:深圳中心书城 北区大台阶
主讲人:郭筑娟,深圳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副会长、深圳智库百人会心理专家、北京意象对话研究中心理事、中国心理干预协会意象对话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心海湾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
讲课内容:依恋关系——意象对话心理学看亲子关系
什么叫依恋?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它做一个诠释的话,指的是0~2岁之间,一个孩子与特定的一个抚养人的一种正向的情感连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他的归属感、安全感。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3岁以前好像修建一个房子打地基,地基的牢固程度就决定了这个孩子未来的一个状态。到7岁的时候就是修一个房子的形状,大概修几层、修高楼还是修别墅;到了青春期好像就是装修期,如果在青春期的时候能够完成人格的统一性,那么之后性格的状态相对会比较稳定,感觉比较好、比较自信、从容,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容易退缩。如果0~2岁依恋关系建立得不好,会对人格形成影响。
心理学家对依恋关系大致分为4个类型,安全型、焦虑矛盾型、焦虑回避型以及混乱型。人有4种基本的心理品质,一是知,知识的知;二是信,信任的信;三是行,行动或者行为;四是爱的品质。依恋关系的建立对培养人的4种心理品质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孩子没有办法用言语表达的时候,他可能通过哭声来唤起注意,孩子喊叫,如果这时妈妈读懂了孩子的需求,饿了、困了、想起来了、让妈妈多亲近一下。孩子会觉得他是被关注到的、关注是非常及时的、这个世界是值得信任的,我是被足够的关注、足够地关心和关爱的。他的感觉很愉悦,很快乐,是安全型的孩子。养育者对孩子不够关心、或者关注度不太够,孩子的心理感受通常就会不安、焦虑、害怕陌生的环境。
回避型的孩子有什么样的特征?养育者没有太多回应到孩子的状态,孩子不确定、非常不安、在陌生的环境里也会非常的不自在、不自然。混乱型就是矛盾型和回避型的两种结合体,显得很冷漠。在陌生的环境里基本上不太做声,害怕自己的情感得不到很好的回应。
如果早期给予孩子的依恋关系是安全型的,那么孩子内在就会形成自信:我是被爱的,我是可以的,我是被重视的,我是受关注的,我是足以可以去问别人要,别人可以给我那样的关心的。我相信这个世界,我也相信他人。当他慢慢长大,因为他早期得到的这种爱是足够的,是被滋养的,那么他也会学习如何地去爱别人,如何给予别人适当的爱。
而焦虑型、回避型和混乱型的孩子更多会怀疑、会不信任,甚至会担心、会不安,更严重就是会特别的焦虑。人最大的担心是那种不确定感,这三类孩子最明显的感觉就是不确定感,慢慢地形成一种人质上的偏差:我要怎么做才会被重视呢?我要怎么做才会更可爱呢?我一定要做得很好、做得很优秀。如果遇到重大的事件,他就拼命地去做、不断地往前冲,好像会有一种巨大的动力推动着我,直到有一天接近崩溃的时候,他才开始试图回到自己的内心想一想“我怎么了?”现实层面这样的人建立关系的时候也是比较难的。
(徐斌)
重点推荐
今晚:现代亲子教育艺术开讲
嘉宾:蒋平,国家特级心理咨询师,中国首届催眠师联盟大会副主席,中国第二届催眠师大会共同主席,心理学特级教师,深圳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会长、深圳市灵通心理科学研究所首席督导专家、深圳市高级中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时间:2014年4月14日(周一)20:00
地点:深圳中心书城 北区大台阶
案例分析
害怕严厉妈妈和挑剔女上司
有位来访者在公司饭堂吃饭的时候,她经常找一个角落坐下,看到别的同事有说有笑,看到别的同事和领导很自然地打招呼,她既羡慕又生气。后来她的工作出现了一个小差错,给公司带来了影响,领导就责怪了他。后来她根本没有办法和这个领导面对面地在一起交谈工作,每个月交报表她都不愿意去。探索她的成长看,她小时候被交给给爷爷奶奶抚养,早期的记忆当中,两岁以前的感觉好像总是她一个人待着。两岁以后她被妈妈接回,她母亲是做医生的,很严厉,母亲觉得她这里做得不好,那里做得不好。现在她的上级也是一个女的,她移情这个领导是那个挑剔、严厉、没有给她太多情感、没有给她太多理解和支持的妈妈。
我们的家庭其实无意伤我们,没有哪个父母愿意因为自己的不当而在抚养孩子的过程当中伤害孩子。我们共同的一个使命就是普及心理健康理念,让我们的家庭不再伤人。
我们无法让我们的客观现实回到过去,但是我们可以让那个心理现实回到过去,那个心理现实就是一个心中的画面,我们简单地把它讲叫做“意象”。改变给了我们伤心感受的意象,就可以改变过去受到的伤痕,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意象治疗。 (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