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管理|投诉        

第六届深圳关爱行动十大最具爱心人物

2010-12-28  来源:深圳新闻网  【字号: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那么,充满爱心的家庭呢?在共同的爱之轨道上,他们可以演绎出不一样的精彩。作为社会最小的单元,当家庭被用“最具爱心”来形容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中读到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或者夫妇俩都以天使般的心灵关怀着孤儿,或者是一家人齐当义工,或者是爱心助学不遗余力,或者是举家援建灾区……当一家人都在为关爱他人和关爱社会而奔忙时,这样的家庭怎不让人肃然起敬!

    在第六届深圳关爱行动期间,有十个普通的深圳家庭,他们无私奉献、忘我付出,全家总动员为城市的关爱氛围增光添彩,众望所归当选深圳“最具爱心家庭”。这些可爱可敬的家庭,值得我们深深铭记。最具爱心家庭

杨杰家庭:捐儿器官挽救七个家庭

最具爱心家庭杨杰家庭

2008年10月,在深圳打工的贵州布依族青年杨杰在一场车祸中不幸脑死亡,母亲廖妹粉、妻子王立妹、哥哥杨帅、堂哥杨正伟等闻讯从老家赶到深圳,飞来的横祸让杨杰的家人陷入了极度痛苦。经过痛苦思考,全家决定为了让别的家庭不再承受这种痛苦,将杨杰的有用的器官捐献出来,造福他人,让杨杰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来自上海、广州的医疗专家根据杨杰遗体器官情况,最终摘取了包括心脏、肝脏、肾脏(2个)、眼角膜(2个)及皮肤组织。杨杰捐出的器官让全国5个省的5名患者生命得以延续,让两名双目失明的患者重见光明。杨杰成为深圳第25位捐献多个器官者,也是全国首个捐献器官的少数民族居民和首个捐献皮肤组织的人。

杨杰家庭的颁奖辞:

这是一个伟大的家庭:穷困人家作出了最彻底的奉献;这是世界上最慷慨的举动:失去了亲人的生命却激活了他人的生命!杨杰家庭,用纯朴、善良和无私,告诉了我们“家”的朴素含义。

 

9个最具爱心家庭

最具爱心家庭登台领奖

瞿能友家庭:爱心教师“举家援建”陇南

杨斌家庭:“天使妈妈”寄养9孤儿

邱月娥家庭:“四代同堂”一齐做义工

胡文龙家庭:爱心助学56个民族孩子

丘汉光家庭:退休老人用爱“点亮”身边人

张烨家庭:一条义诊热线挽救上万患者

林峰家庭:一家人和198条生命

栾静家庭:深圳小家成援建陇南爱心基地

练美容家庭:感恩让地贫母亲成为“爱心大使”

9个最具爱心家庭的颁奖辞:

这样的家庭没有外人,总把需要帮助的人都当成了自己的家人;这样的家庭没有门槛,总把幸福和睦与他人分享。这样的家庭外延很广、内涵很深:家庭最富有的家产就是人们感谢的眼神。

 

最具爱心家庭提名奖

王秋霞家庭

杨建林家庭

吴天球家庭

卓运连家庭

王庆国家庭

范帮菊家庭

马 毅家庭

李碧香家庭

王 莎家庭

黄新明家庭

 

瞿能友一家在甘肃灾区留影。

 

瞿能友家庭:爱心教师“举家援建”陇南

“5.12大地震”后,心牵灾区的深圳小学优秀教师瞿能友参加深圳市抗震救灾对口支援工作,去年10月他奔赴甘肃陇南的“前方指挥部”工作。他冒着山体滑坡和余震危险,翻山越岭,深入村寨,给受灾群众送去爱心。陇南灾区缺乏英语教师的现状,让在福强小学当英语老师的妻子熊必珍萌发赴陇南灾区支教的想法。今年春节后,瞿能友带着妻子和8岁的女儿丽莎一起赴陇南援建。帮扶灾区教育成为一家人的共同目标,瞿能友日夜为深圳支教老师的食宿、安全、工作等操心,妻子熊必珍则在陇南实验小学教英语,她还利用业余时间深入调研陇南教育现状,了解灾区学校状况,搭建陇南、深圳师生交流平台,希望通过平台增进两地师生的交流和感情,起到“手拉手,一对一”的帮扶作用。

杨斌夫妇和部分寄养的孤儿的合照。

杨斌家庭:“天使妈妈”寄养9孤儿

西乡街道利锦社区的杨斌夫妇,他们夫妻恩爱、尊老爱幼、热心助人。杨斌夫妻先后以寄养的方式抚养过9个福利院的孤儿,即使在杨斌怀孕期间,她仍然坚持照看一个两岁大的孩子。两年来,天使般的妈妈杨斌用自己最无私的母爱温暖着9个孤儿的心,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他们用生活中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情诠释了家作为爱的港湾的真谛,受到社区、邻居的一致好评。如今,9个孩子中有7个孩子已被国外的好心人收养,还有两个也回到了福利院接受学校教育。杨斌夫妻和几个孩子的养父母都有联系,得知孩子们现在都生活得很好,他们夫妻俩也很放心。在杨斌一家的带动下,利锦社区现在已经有20多个家庭开始像他们家一样参加寄养孤儿的活动,给这些孩子一个温暖完整的家。

邱月娥家庭四代同堂齐做义工。

邱月娥家庭:“四代同堂”一齐做义工

今年88岁的邱月娥是碧岭社区老年协会的会员,也是老年义工治安巡逻队、青少年感化教育工作队和巾帼义务巡逻执勤队的成员,还是龙岗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五老”志愿服务队成员之一。多年来,邱月娥参加义工服务不少于1000小时,曾协助治安联防队抓获各类嫌疑人数名,帮助失足少年重新做人,热心为贫困者捐款捐物……已荣获五星级义工的邱月娥还拥有一个幸福美满、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共有5个子女,其中有3个在她身边,孙子孙女也有十几个。子孙们都非常支持她参加义工巡逻队,而且在邱阿婆影响下,现在,家里祖孙四代有10多人加入了碧岭社区的义工队。在邱月娥的积极宣传下,村里其他十几位老人也加入了义工治安巡逻队,义工队从原来的20多人发展到60多人。

胡文龙夫妇爱心助学56个民族的孩子。

胡文龙家庭:爱心助学56个民族孩子

从2006年到2008年的两年里,胡文龙、林崇德夫妇收到了来自全国56个孩子的信,这是被资助的孩子们寄来的充满感激和感动的回信。他们用了两年时间资助了全国56个民族的56个孩子。为了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夫妇俩约定十年内不添一件新衣服,生活也异常简朴。科技扶贫是从科技战线退休的胡文龙、林崇德夫妇的最大愿望。他们夫妇有一项发明专利——利用秸秆作原料制成乳酸菌草粉生物饲料养猪,这项技术被人称为“点草成金”。2004年,这对古稀之年的老夫妻毅然离开生活舒适的深圳,奔赴被列为省市一级的贫困村,开展了“造血式”科技扶贫。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乡,他们毫无保留地将新技术传授给当地的农民,使这个乡的生猪产业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他们离开前还无偿将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总投资272万元的“宜昌秀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捐赠给这个乡。

丘汉光幸福和谐的一家人,把爱心无私奉献给社区。

丘汉光家庭:退休老人用爱“点亮”身边人

定居盐田沙头角社区的丘汉光一家相亲相爱、相处和睦。作为一名有着50年教龄的退休老师,丘伯积极为社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挥余热,他和老伴一起推动成立了社区的“午托班”和“4点半学堂”,为社区里双职工家长解决了后顾之忧。丘伯还主动拯救社区失足自卑青年,引导自卑孩子走出阴影,学会自信自强。丘伯和老伴利用社区成立星光老年之家和老年协会的契机,把社区的老年人召集起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为了让社区的老人们老有所学,去年丘伯在工作站的支持下,还举办了“老年人电脑学习班”,教老人们上网查看新闻、搜阅健康保健知识等,丰富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对行动不便的老人,丘伯和老伴还经常组织其他老人一起上门陪伴,让病榻上的老人也能同样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张烨一家人以一条义诊热线,挽救了上万名患者。

张烨家庭:一条义诊热线挽救上万患者

一对医生夫妻来深6年,家庭电话成了24小时义诊咨询救助热线,曾为上万名群众义诊,帮助一个又一个饱受疾病折磨的患者解脱痛苦。妻子张烨是医学博士,丈夫张炜宁是医学博士后,6年前两人作为人才被引进福田区中医院。在看病和义诊中,他们向患者公布了单位和家庭的电话,于是他们的家庭电话就成为医疗救助和咨询热线,最多的时候两夫妻一晚上要接十几个病人的求助电话。为了尽可能多地给更多病人看病,张烨强迫自己在上班时间少喝水,少上或不上洗手间,以节约患者等候时间,为了帮助那些看不起病的外来工,张烨甚至用六角钱的低处方帮助他们看重病。两人来深圳以后参加过上百次大型的义诊。今年,他们还和儿子一起捐助了甘肃地震灾区的一名受灾者。

林峰(前排右四)和他的“大家庭”——稀有血型者聚会。

林峰家庭:一家人和198条生命

林峰是深圳的一名稀有血型者。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获知一名异地的稀有血型的哥见义勇为负伤后,却因为缺少手术用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此后,他获悉,这样的事情每年都有发生。为此,他萌生了创建稀有血型者自救互助平台的想法。于是,在2005年,他创办的纯粹公益性质的“中国稀有血型者之家”网站正式诞生。从创办至今,网站已经成功实施救援198例,使近200个鲜活的稀有血型者生命得以延续。此外,他还为稀有血型的准妈妈们提供各种知识、心理辅导以及特需药品等各方面的支持。林峰的妻子对他的事业给予了极大的理解和支持,不仅默默地承担了包括抚育襁褓婴儿在内的全部家务,还经常帮助林峰接热线电话,并与林峰一起为网站投入了十余万元的资金。在林峰以及爱人的精心呵护下,网站已经成为在全国最大、在医院急救中心和稀有血型患者中拥有广泛影响的平台。

栾静(右二)家庭援建陇南爱心基地。

栾静家庭:深圳小家成援建陇南爱心基地

2008年10月22日,栾静和深圳援建干部在陇南检查援建项目时,村民陈玲由于两岁的女儿璇璇口吐白沫,全身抽搐向他们求救,栾静和同事迅速开车将孩子送到县医院抢救才救回孩子的性命,好心的栾静爷爷和陇南小孙女的故事一度在陇南传为佳话。这只是栾静一家众多的爱心故事之一。从1995年开始,栾静带着家人奔走在深圳许多慈善募捐活动现场,他多次带慈善团队去青藏高原为藏民做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他和家人收养了5个边远山区贫困家庭的孩子。5·12大地震后,栾静又加入到援建陇南的队伍中,他白天忙援建工作,晚上和节假日忙慈善。深圳的家更成为他援建陇南的后方爱心基地,陇南灾民需要的衣服、学习用具、药品等消息传回深圳后,他的儿子拿出压岁钱,妻子和亲戚纷纷拿出家里积蓄和工资收入,购买各种赈灾物资。一批批赈灾物资由栾静亲手送到文县、康县、武都区和舟曲县灾民家里。栾静一家还主动将陇南康县梅园小学、甘南州舟曲县的水泉小学确定为长期帮扶点,为学校送医送药,捐食品、衣物和学习生活用品或是帮助住校学生改建食堂。

练美容一家人感动了很多地贫儿家庭。

练美容家庭:感恩让地贫母亲成为“爱心大使”

作为一名地贫儿的母亲练美容,由于受燃料行动的资助摆脱了家庭的困境,她心怀感恩,在没有工作且家境贫寒的情况下,照顾自己的儿子之余,还担负起组织帮助宝安区40多名地贫儿家庭的职责。她的丈夫也鼎力给予她支持。练美容的儿子丘斯桔在6个月大时被诊断为地贫儿。9个月开始输血,从此开始了举家借债、噩梦般的日子。2004年,首届关爱行动举办的“燃料行动”把这个绝望的家庭从冰窖中拉了出来。为感恩社会,这位母亲从此走上助人之路。为免除宝安40多户地贫孩子家庭去市二院输血的舟车劳顿之苦,练美容等人通过多方协调终于使得宝安区人民医院开辟了“地贫之家”供孩子们输血专用,她为宝安40多名地贫儿一针一线缝制的布袋让孩子们晚上边注射排铁药边做功课。练美容还不断组织和参与地贫儿的活动,向公众广为宣传“不能让地贫儿出生”知识,同时鼓励其他地贫儿父母“无论如何不能放弃”。

编辑:郑创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