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列表

爱心之城新律动

2016-11-24  来源:深圳特区报  【字号:  

深圳特区报讯 11月21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深圳公益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爱心之城新律动》。本报全文转载如下:

过街路口,站着身穿“红马甲”的“深圳义工”;商业闹市,停着流动义务献血车;居民社区,活跃着佩戴“绿翅膀”胸牌的职业社工;街头广场,耸立着醒目的巨幅广告牌:“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在深圳,曾经出现了中国内地第一群“义工”、第一例眼角膜捐献志愿者、第一家民间公募基金会……近10年间,深圳公益慈善事业年均捐赠额超过20亿元;深圳人无偿献血、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多器官捐献数量多年位居国内前列……因为这些公益慈善的“第一”和数据,深圳被称为“爱心之城”。随着时代发展,这座“爱心之城”的公益慈善出现了许多新变化。

●公益慈善更加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

变化的起因,是那只“无形之手”。在改变发生之前,公益人士、慈善组织既抱怨找不到合适的公益慈善资助项目,又抱怨政府的行政摊派。

如何不让公益人士、慈善组织盯着政府“要项目”,政府不向公益人士、慈善组织“派项目”?

从“高交会”“文博会”中尝到甜头的深圳官方决定,通过市场化的会展,把公益人士、慈善组织的视角从“政府”引向“市场”。

2012年7月,首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在深圳举行,272个公益慈善项目达成了合作意向。至今年9月25日的第五届“慈展会”闭幕,累计对接项目2185个、对接金额324.53亿元。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认为,政府要为推进公益慈善搭建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的“戏台”,但不要自己去“演戏”。

第二届“慈展会”,政府购买公益项目对接总金额不过50万元,第五届“慈展会”就猛增至约4.47亿元。深圳市市长许勤说,通过市场,“政府能够更有效地整合公益慈善资源,更好地提高公益慈善项目的实施效率和效果”。

●公益慈善已经大众化、平民化、日常化

在人们眼里,做公益的不是政府、就是企业,做慈善的不是富豪、就是明星。但是在深圳,125万名注册义工、310万人次的无偿献血、1万多名登记器官捐献者表明,这座城市的公益慈善已经大众化、平民化、日常化。

她是深圳首位无偿捐献骨髓的“义工”;她领养地中海贫血患儿,当起“未婚妈妈”;她用工资和筹得的善款,为孤残儿童购置生活、学习用品;她开展了20多次“关爱地贫儿”活动,深圳“打工妹”陈锦花说,“慈善就是我的生活,慈善不是富豪、明星的专利”。

和陈锦花一样,公益慈善已经成为普通深圳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近年出现的“微公益”“微慈善”,降低了“慈善”的门槛,让每个普通人都能量力选择慈善方式。腾讯、平安等深圳企业,利用微博、微信等发起的“一次转发一瓶水”捐水行动、“衣加衣”温暖行动,吸引了很多深圳普通市民的参与。今年9月9日“腾讯99公益日”,677万普通人共捐款3亿多元,3643个公益慈善项目获得了网上善者的支持。

●实现慈善资金保值增值

传统的捐赠物,要么是金钱,要么是食品、衣被;传统的受赠者,要么是贫困、孤残之家,要么是突遭灾祸之人。

但是,时代发展了,市场大了,捐赠物、受赠者也变了。

深圳的“慈善账单”上,深圳人捐赠的不仅有金钱和食品、衣被,还有房产、股票,更有鲜血、骨髓、眼角膜、人体器官;受赠者不只是贫困人群,还有黑脸琵鹭等濒危的人类伙伴,海滩、红树林等人类的家园环境。

在很多深圳公益慈善活动现场,都能看到义拍、义卖的深圳人;每届“慈展会”也辟出专区,用售出商品的钱扶贫济困;一些公益慈善组织也投资经营、“以钱生钱”,通过市场来扩充慈善资金增长的渠道。

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说,以捐赠、施舍为主要形式的传统公益慈善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捐赠、施舍是自发的、不稳定的。

2012年初,深圳在向市民公开征求意见的《慈善事业促进条例(送审稿)》中,明确提出“允许慈善组织投资经营”。

于是,深圳的公益慈善开始与创投、金融、证券“联手”,通过股票、债券、基金、信托等现代理财形式,实现公益慈善资金的保值增值;社会企业、慈善超市、公益银行等兼具公益性和市场性的公益慈善新业态也在深圳出现。

去年,腾讯公益平台年度捐款总额超过5亿元,是此前8年平台捐款总额的2.5倍,捐款人次近2000万,九成以上来自移动终端。这些数据,不仅表现了技术的飞跃、渠道的变迁、市场化的步伐,更意味着深圳人公民意识的增强和信任的建立。

曾是首届“慈展会”筹划者之一的资深媒体人胡谋认为,崇尚敢试、敢闯的深圳人,一直在不断求变、创新,“慈展会”的求变、创新是逐步去行政化、走向市场化。

编辑:张可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