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列表

爱心助学给孩子插上希望翅膀

2016-07-29  来源:深圳晚报  【字号:  

▲1991年,20多岁的于富霖依偎在丈夫身旁,对未来有着无限憧憬。

▲20多年过去了,丈夫依旧是于富霖生活的好帮手,事业的坚强基石。

 

深圳晚报讯 (记者 黄楠 通讯员 叶自发) 人们常说,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对于家住平湖街道力昌社区的于富霖来说,帮助贫困孩子是她一直坚守的初心——在拥有幸福美满家庭的同时,她一直也没有忘记尽自己所能的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这句话,则是她爱心助学的初衷。

在这张1991年的老照片上,20多岁的于富霖与丈夫在当时最时髦的卡拉OK厅唱歌,依偎在丈夫身旁的她满脸幸福,对未来有着无限憧憬。随着结婚生子人生大事的沉淀,于富霖开始对公益爱心感兴趣起来。“九几年的时候我就听说深圳有爱心服务队,可是那时候去市区太远,我也不会开车,所以只能默默关注。”说起过往的曾经,这个热爱公益的“平湖人”还是有点遗憾。2007年,“宁玛”义工队成立,作为创始人之一的于富霖,从最初的助贫助残,到后来的环保公益,她开始在自己的舞台上大展身手。“我很喜欢帮助别人,在和他们的交流中能学到很多东西,”随着新老交替,于富霖已经不再负责整个义工队的活动了,不过每个月她还是会坚持参加在福田儿童医院的爱心活动,引导帮助有需要的孩子们。

2002年,于富霖通过家乡河南的妇联了解到,有一个8岁的孩子因家里贫穷上不起学,在实地走了一遍之后,她开始了长达8年的助学路,从最开始的每年600元到后来的800元,于富霖按时给予孩子学习上的帮助。如今这个孩子已经成为一名幼师,回馈社会。2013年,于富霖跟随利世慈善基金会来到四川开展爱心活动,一名说着普通话的小男孩引起了她的注意,要知道在这个少数民族的村子里是很少有人说普通话的。原来,小男孩叫王军杰,他的普通话是跟着邻居家的电视学的,这种求学的精神打动了于富霖,她决定圆孩子的求学梦,每年1000元的资助金,将顺利帮助小军杰一直上到高中,如果考上大学,于富霖还将继续帮助他完成大学梦。

“我从来不把这种资助当成是施舍,我只是尽我所能帮助他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我的帮助能改变他们的一生,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如今,于富霖的爱心已经坚持了25年了,不管是公益活动还是爱心助学,丈夫都是她最坚实的后盾,“他的支持才是我坚持的动力,这么多年只要我碰到困难,他都会陪我一起解决,”于富霖笑着说道,“如今有不少孩子都开始把这种爱心传递下去,我不觉得我很伟大,我只是跟着我的心走。”

 

编辑:张可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