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列表

用最大的善意和爱意对待病人

2016-05-10  来源:深圳商报  【字号:  

 
2013年12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的护士在护理深圳首例H7N9流感病人。病人最终康复出院。
 
 

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有一群这样的护士:她们经常需要穿着闷不透气的隔离衣,嘴上戴着厚厚的N95口罩,手上戴着双层手套,“全副武装”地照顾病人。因为连体隔离衣穿脱非常不方便,为了少上厕所,她们工作时不敢多喝水。同时,不透气的隔离衣穿在身上,常常热出一身大汗。她们是感染科的护士们,在克服了工作中的种种不便之后,仍然用最大的善意和满满的爱意照料病人。

年轻患者重燃生的希望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艾滋病科赖护士长面对的病人很特殊,除了要为病人做好治疗,心理辅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她常常提醒护士们:一定要多留意患者的情绪,多给他们鼓励。

艾滋病科曾接诊一名20岁出头的年轻男子入院治疗。护士从男子的父母那里得知,入院前,男子曾试图自杀,幸而被及时阻止了。入院之后,男子的情绪一直很激动,不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说话也很冲。

轮班照顾他的护士们不断开导男子。可是,男子并不领情,住院十几天后便强烈要求出院,尽管那时医生认为他还未达到出院标准。

出院后不久,男子又因为身体不适再次入院。就这样,他反复出院入院4次。怎么办?艾滋病科“80后”护士小周在护理男子的过程中发现,男子有很多画笔,喜欢画画。小周就从画画跟他聊起来。一开始,男子对小周依然是爱答不理,小周不放弃,一有空就跟他聊天,聊他感兴趣的东西。渐渐的,男子对护士们不那么戒备了,也开始配合治疗。

第5次住院,男子配合医生护士完成了全部治疗,在达到出院标准后,男子告诉护士:“在这里住院,心情比出院后更愉快,真有点舍不得走了。”对于年轻男子的转变,护士们都很高兴。

目前,仍然有一些普通人对于艾滋病病人有歧视。理解到这些患者的处境,艾滋病科的护士们给予了病人最多的关爱。赖护士长表示:“疾病本身已经让病人很不幸,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们鼓起勇气生活下去。”

像鼓励孩子一样鼓励他

结核病是一种通过空气传播的疾病,因此,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结核科工作的护士们上班必须佩戴N95口罩。戴上这种口罩工作是什么感觉?病区张护士长形容,“闷热,感觉透不过气来。”尽管如此,为了防止感染,工作时间护士们要一直戴着口罩,她们的鼻梁上都被口罩压出一道印痕。

结核科一位70多岁的住院男性病人因为结核病导致肺损毁,依靠呼吸机维持呼吸两个月,病情终于好转,能尝试脱离呼吸机了。

科室杨护士尝试着让老人自主呼吸,但屡屡受挫。“老人心理上对呼吸机有点依赖,对自主呼吸没有信心。”杨护士分析。于是,每次撤下呼吸机,杨护士都耐心地鼓励老人“你行的。”

“对于一些长期患有传染病的患者来说,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抗疾病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患者才能更加愿意遵守医生的治疗方案,利于康复。”张护士长说。

节假日从未离开过深圳

每逢有流感、手足口等疫情时,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总是“冲锋”在前,接受全市转送过来的病人。当年在抗击“SARS”的“战役”中,感染科的护士们立下“赫赫战功”。

据感染科孟护士长介绍,科室一共17名护士,因为目前有一名护士怀孕,人手紧张。最忙的时候,护士们一周只能调休半天。令她感动的是,从来没有护士对此抱怨,每逢节假日,哪怕是春节,只要有疫情,护士们都是呆在深圳,随时待命。

2014年,埃博拉疫情肆虐西非。深圳作为口岸城市,面临输入性病例的风险。2014年6月起,感染科的护士们一遍又一遍地进行应急演练。2014年8月22日下午,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深圳湾口岸入境旅客中发现一名来自尼日利亚的发热旅客随即被转运至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留院观察。

薛护士还记得,当时这名患者是单间隔离。在医护人员不需要进行医疗操作时,她们通过对讲机与病房内的病人通话。病人住院的次日晚,巡房护士照例用对讲机呼叫病人,但病人一直不应答。护士发现,病人处于昏迷状态。

立即抢救!当晚,值班医生和两名护士穿上连体隔离衣、隔离靴,戴上外形类似防毒面具的面罩,冲入隔离病房,冒着被传染的风险对病人进行抢救。患者最终转危为安并康复出院。

由于长期工作在传染病治疗的一线,护士们都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担心家人会因此受到其他人的远离和歧视。虽然工作辛苦,还有被传染风险,但护士们依然坚守岗位,给很多已经绝望的病人带去温暖,带去生的希望。“我们希望公众能理解我们的工作,给予我们更多的理解和尊重。不要拿护士当出气筒,更不要伤害护士。这会让我们工作起来更安心。”多位感染科的护士吐露她们的心声。(通讯员 徐勇 林洁)

编辑:吕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