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列表

徐粼:深圳“最美急救医生”

2016-04-21  来源:深圳商报  【字号:  

斯人已逝,音容长存。徐粼自1994年市急救中心筹建,从此迈入随时可能与死神交手的急救行业,转眼就是22年。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原深圳市急救中心医疗护送队科长徐粼医生用行动验证了他一生对医者初心的坚持,对后来者薪火相传的期望。从医30多年,从事急救工作22年,徐粼医生对“工作的执着”让人充满敬畏!他一直奔走于急救线上,顽强地奔跑在生命线上!

2012年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后,徐粼医生仍然坚持带病上岗,坚守在急救一线。在生命最后的时光中,他依旧争分夺秒地工作。2016年1月6日,56岁的徐粼在睡梦中辞世。徐粼医生的故事感动了各行各业许许多多的人,他被誉为“身边最美急救医生”,他更激励着所有医务人员,时刻在生命线上奔跑!

徐粼曾是一名军医,1983年7月,徐粼当兵3年后,从唐山来到深圳。同年,他转业到市二医院任心血管内科医生。1994年,市急救中心开始筹建,他被抽调至筹建办,成为深圳急救中心的三名“元老”之一。他从此迈入随时可能与死神交手的院前急救行业,成为一名随时待命的院前急救医生,转眼就是22年。

22年间,无论在抗击“非典”、抗击甲流等重大疫情现场,还是在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汶川抗震救灾、消防安全、交通事故、台风灾害、山体滑坡等突发医疗急救现场……哪有生命险情,哪里就有他奔波忙碌的身影。徐粼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即使2012年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后,仍然坚持带病上岗,坚守在急救一线……作为深圳市急救中心的“元老”,徐粼是一颗“螺丝钉”,从急救中心的筹建,到组建院前科和医疗护送队,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拧,坚固、耐用,一丝不苟。

在医疗界,院前急救是一个苦活、累活、急活,从医30多年,在急救事业中耕耘了22载,徐粼是深圳院前急救事业发展的开拓者与见证者。他一直与时间赛跑,常年奋斗在抢救生命的第一线、应急值守在节庆假日的急诊室。

22年里,徐粼参与了许多公共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工作和社会性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工作,深圳发生的台风、塌方、山体滑坡、地震、爆炸、火灾、交通事故等重大灾害事故,徐粼从未缺席。

22年里,徐粼的家人就没有办法和他好好地吃上一顿年夜饭,好好地看一场春节联欢晚会。每年除夕,徐粼都会在急救中心值班,年夜饭往往没吃几口就要出诊抢救病人。“救人就是他的生命,他在救人中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妻子于宁利一语道出急救事业对于徐粼的意义。

2001年,徐粼在老区义诊。

 

主动请缨奔赴地震灾区

2003年春,“非典”肆虐。徐粼临危受命,带领科室人员担当起确诊“非典”和疑似“非典”病人的转运重任。

当时,人们都闻“非典”色变,而徐粼却整天在救护车内近距离接触“非典”病人。徐粼无畏危险,每日加班加点,冲在最前面。身边有医生病倒了,他就顶替医生参与确诊“非典”和疑似“非典”病人的转运工作;随车的司机累倒了,他就充当救护车司机转运病人。2003年5月2日,徐粼带头向党组织递交了一份要求火线入党的申请书。这份入党申请书,成为深圳医务人员誓死抗击“非典”的记录,目前已被保存在深圳历史博物馆,载入史册。

在“非典”战役中,徐粼等一线急救人员共转运了157例病人。虽然人流进出量大,但因为消毒隔离做得非常到位,是全国唯一一个医务人员零感染、病人零死亡的一线城市。

“非典”疫情控制之后,徐粼因在抗击“非典”中工作杰出,2003年6月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深圳市委市政府分别授予“三等功”。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震动了全中国人民的心。徐粼主动请缨,被省卫生厅任命为广东省第六批抗震救灾医疗队队长,兼任广东省第六批抗震救灾前线临时党支部副书记和深圳分队领队,带领医疗救援队伍奔赴地震灾区。

在灾区19天,他带领的深圳分队8台救护车共出车574次,总行程32610公里,下到绵阳安县乡村灾区的疫情点进行消杀282次,携带消杀工作人员665人,在安县转运伤员136人;在唐家山堰塞湖溃坝泄洪区(游仙区),他带领的广东省抗震救灾医疗队10台救护车共转运128名老弱病残者到地势较高的安置区,转运灾区伤员264人。

2008年12月,因抗震救灾有功,绵阳市游仙区人民政府给徐粼寄来感谢信和锦旗。深圳市政府对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时,徐粼却主动把荣誉让给了自己的队员。

对工作一丝不苟的徐粼,在同事和战友的心目中就像是一位慈父,“无论多晚都要报平安”成了他和同事间的默契。同事张丽回忆说,2014年某天下午,她接到市民求助,需要护送一位年事已高的老太太回普宁一个小村子,晚上8点他们护送着老太太从深圳出发,期间徐粼多次致电询问情况,并嘱咐各种注意事项,让同事们要注意监护患者病情。当一行人到达目的地已经是凌晨2点。患者安置妥当后,有个同事小声嘀咕:“这么晚了还要不要给徐科长报平安啊?”这时候,组长肖医生的电话响了……徐粼在电话中询问:“大家都安全到达了吗?”这种关心让同事们心头暖暖的。

2008年,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播出的《与时间赛跑的人》,高度赞扬徐粼和他带领的院前急救队伍给全国急救同行提供了一个典范。2011年,徐粼负责的院前急救科,被市委卫生工委授予“医患和谐示范岗”。2014年,深圳市急救中心以他的故事为原型,拍摄了微电影《奔跑在生命线上》。该影片在2015年广东省卫生计生委举办的“广东医生”评选中一举获得“优秀影片奖”和“最佳人气奖”,在第二届国家卫生计生系统影视作品征集活动中获得“优秀作品”称号。

2008年汶川大地震,徐粼主动请缨奔赴灾区。图为徐粼在震区救护受伤大爷。

 

生命最后仍带病坚守工作

紧张的工作,充实了徐粼的每一个昼夜。但不幸的是,病魔悄悄地盯上了他。2012年,体检报告显示他的肿瘤指标异常高,随后肝脏检出几个占位性病变。

2012年10月,为了打击黑救护车市场,市里决定组建市急救中心医疗护送队,有着丰富管理经验和开拓精神的徐粼,再次成为拓荒牛。由于人员还没到位,科室所有的工作都压在徐粼这个“光杆司令”一人身上。为不影响工作,他瞒着单位和家人,一边治疗一边工作。令人心酸的是,由于市急救中心和市二医院在一个院子里,这个“秘密”居然长时间没被大家发现。

2013年4月,市急救中心领导知道了徐粼的病情,心疼地帮忙联系了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逼”着他去住院治疗。先后两次住院,医生都开出病假条建议他全休一个月。但闲不下来的他,心里记挂着千头万绪的工作,每次一出院就着急地重返岗位,仍然像往常一样加班加点。面对领导和同事关切的眼光,他总是乐观地说:“就那么一点点小东西,一无症状,二不影响我生活,能有什么事?”

2014年10月,徐粼在复查AFP时,发现指标特别高,知道应该又要去做介入治疗了。去广州住院治疗之前,他特意召集科室成员开会,把他住院期间需要完成的工作一项一项分配到人,并仔细提醒完成各项工作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徐粼在患病期间一共在广东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做了五次介入化疗,而后又做了生物治疗及靶向治疗,在第三次介入化疗后,徐粼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但是他还不忘科室的业务水平提高。

每次化疗后,徐粼的体重都会骤降六七公斤。曾经满头黑发的他,几次化疗后体重降了20多公斤,满头黑发也变得稀疏和花白了。可每次化疗结束,他都会精神抖擞地回到工作岗位。在与病魔抗争的同时,他依然坚持每周回单位开例会,认真安排科里的各项工作。每天上班,徐粼总是精心地穿上急救服。他说,“穿上急救服,我就不觉得自己是个病人。”2015年12月,即使他虚弱得只能躺在病榻上,还与护送队的同事研究2016年的工作计划。

几十年来待病人如亲人、视工作为生命的徐粼,在生命最后的时光中,依旧争分夺秒地工作。很多人都曾问过他,“为什么对工作这样执着?”徐粼不止一次地说:“我用我有限的生命,去挽救更多的生命,延续更多的生命,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呢!”

编辑:彭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