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列表

人人公益成为强大“圳能量”

2016-03-21  来源:深圳特区报  【字号:  

第二届鹏城慈善奖颁奖典礼。

深圳特区报【记者 盛佳婉通讯员 郭云霞】作为“慈善之城”、“关爱之城”,深圳从来不乏助人为乐的爱心人物,也不乏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的社会组织,更不乏让人脑洞大开的公益创新项目。他们引领着深圳公益慈善发展,并使之成为时代风尚。

为了优化慈善生态环境,激励慈善先锋、树立慈善榜样,第三届鹏城慈善奖评选活动启动。作为主办方之一,本报今起推出“鹏城慈善”专栏。我们将以更开阔的视野,更热切的关注,更执着的报道,挖掘深圳优秀的公益慈善人物、机构和项目,并推荐他们参与第三届鹏城慈善奖评选。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也推动了慈善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深圳以打造民生幸福城市为切入点,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创新体制机制,形成了“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公益慈善新格局。

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不断丰富着深圳的城市内涵,公益“圳能量”成为这座城市的基因和血脉。

深圳人5年捐了75亿

在深圳,人们早已习惯了大街上有人卷着袖子献血,义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穿梭,各色公益慈善组织活跃在不同的场合。在这座慈善之城、爱心之城里,人人公益汇成一股强大的“圳能量”,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

近年来,深圳各类社会组织蓬勃发展。截至2015年12月,深圳登记社会组织共计10100家,公益慈善类(社会服务类)2199家,占全市社会组织总量的21.77%。伴随着公益慈善组织蓬勃兴起的,是社会捐赠数量不断攀升。近五年来,全市募集慈善资金75亿余元,物资1555万余件。

捐赠数额高企的背后是市民捐赠的兴起。据统计,2008年以前,我市慈善捐赠的主体90%以上来自于企业和相关机构,而2008年以来普通市民的捐赠却占据了半壁江山。参与慈善、奉献爱心不再是少数人或少数慈善组织的专利和责任,从拾荒者到企业家,从创一代到善二代,从来深建设者到普通深圳市民,都成为慈善公益的主角。

公益人才的“黄埔军校”

如果你在公益圈里问,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关键是什么?十有八九会告诉你:人才!作为全国公益慈善事业的领路者,深圳以公益人才培养为己任,建造公益人才的“黄埔军校”。

专业社工是深圳的一张城市名片,是我市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专业力量。截至去年底,全市取得专业社工资格证书的专业人才8230多人,专职社工5434人,专业社工服务覆盖社区、企业、教育、医务、禁毒、残障、青少年等14个服务领域,形成了“社工+义工”的社会服务体系。为强化公益慈善和社会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去年6月3日全国首家社工学院——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工作学院正式成立。

同时,为引入优质国际教育资源,打造国际化的公益教育基地,2015年11月12日,国际公益学院正式落户深圳。这是全球第一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专注于公益慈善高端人才培养的教育机构,由比尔·盖茨、瑞·达利欧、牛根生、何巧女、叶庆均等5位中美慈善家联合倡议成立,马蔚华担任校董事会主席,王振耀担任院长。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将联合国内外学术机构及高校建立国际性的社会创新研究团队,开展公益慈善、社会创新等相关的基础性学术研究、应用性政策和学术研究,推动慈善公益人才培训、产业研究、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包括社会企业家在内的公益慈善和社会创新行业的高端人才。

公益创新孵化摇篮

社区基金会是深圳公益慈善的一张名片。它通过链接本地资源,解决本地问题,是基层治理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它创新了公益慈善的模式,促进社会公益力量更多地服务本土;引导社区居民,关心参与社区事务;同时激发社区组织的活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的共建共享格局。

截至2015年底,深圳已登记成立社区基金会16家(另外还设立10个社区冠名基金)。作为社区基金会的“中国样本”,深圳的社区基金会经验在上海、重庆、天津等地遍地开花。

这是我市公益慈善创新的一个缩影。从在全国率先推出“巨灾保险”,到成为全国“慈善信托”试点;从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的“花样玩法”,到“公益创客”孵化器落地;从以商业手段解决问题的“社会企业”到“公益慈善+”全面跨界,深圳公益慈善创新一直在路上。

市民政局救灾救助与慈善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深圳市各大慈善组织和公募基金会还在积极探索,通过慈善资产托管、公益创投、创设社会企业、设立冠名基金、研发媒体公益平台、开展联合劝募行动等方式,不断创新慈善工作理念,提高组织运营能力,将经济发展领域的优秀成果、商业智慧与社会建设有机融合,以企业化的运营模式和商业化的运作手段经营慈善,提升慈善组织营运能力和社会公信力,切实推进慈善组织的现代化、社会化和专业化。

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 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力量

公益慈善事业在社会建设领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开展鹏城慈善奖的评选会对公益慈善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记者采访了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廖远飞。

深圳特区报:作为公益慈善事业的政府主管部门,您如何评价深圳的公益慈善事业,以及其在社会建设领域发挥的作用?

廖远飞:慈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正在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在审议《慈善法》草案,将党和政府关于发展慈善事业的重要主张和人民的意愿上升为国家意志。

我理解,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深圳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提供持久精神力量。

近年来,深圳不断推进公益慈善体制机制创新,公益慈善事业快速发展,参与公益慈善日益成为深圳市民的时尚与习惯,有效地缓解和解决了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在弥补社会发展短板、弥合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功能作用日益凸显。2011年以来,深圳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最具爱心和最慷慨城市,被授予最高级别的七星级“慈善城市”称号。

深圳特区报:近年来,深圳公益慈善生态发生了哪些大的变化,开展鹏城慈善奖评选活动,对深圳慈善事业具有怎样的促进作用?

廖远飞:近年来,深圳慈善参与主体日益多元,行业分工协作更加精准和专业,慈善创新更具实效,慈善生态环境更加优化,慈善生态链条更加完善。正是在这一环境下,深圳创设并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慈展会,成为一个国际级、综合性、国际化的年度慈善盛会,成为推动慈善事业和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

众所周知,慈善褒扬和激励机制是慈善生态链条中的重要一环。2008年起我市设立了鹏城慈善奖。据统计,自鹏城慈善奖和深圳慈善捐赠榜开展以来,我市共有212个单位、个人和项目荣获“鹏城慈善奖”,共有6993个机构、集体和个人荣登“深圳慈善捐赠榜”。

可以说,鹏城慈善奖评选活动和深圳慈善捐赠榜编制工作,更好地激励和表彰了在慈善公益领域做出持续努力和突出贡献的机构和人士,激发了社会慈善热情,营造了人人可慈善的良好氛围。同时,通过鹏城慈善奖评选活动,对慈善创新项目或慈善推动者予以宣传和表彰,有利于宣传和推广相关慈善创新模式、慈善运作机制和慈善创新项目,能够对整个公益慈善行业的创新与发展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对推动社会建设和社会领域创新产生辐射效应。

深圳特区报:在第一届、第二届的鹏城慈善奖中,奖项评选是由政府主导的,而到了第三届,市民政局成了指导单位,为什么会有这种改变?

廖远飞:我市2015年底启动的第三届鹏城慈善奖评选和深圳慈善捐赠榜编制工作,采用社会化运作机制,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有关精神,探索完善慈善表彰奖励制度,推动我市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我市慈善事业发展社会化程度较高,初步形成了多元助力、跨界合作的慈善生态格局。因应这种新变化,采用“政府指导、行业主办、公众参与”的方式进行评选,目的就是使评选活动更具客观性、公正性、透明性,更好地深入基层、更接地气,集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民众及媒体等社会力量,更好地挖掘一些感人至深的慈善人物、慈善事迹,以及创新型的公益慈善组织和项目,不断提升活动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编辑:彭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