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列表

帮他们过有尊严的生活

2013-12-09  来源:李桂瑜  【字号: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在12月3日国际助残日当天,坐在轮椅上的深圳市橄榄树残友互助中心总干事、创办人于黎说,帮助残疾人要让他们在自食其力中找到自信,这样才能彻底解决残疾人困难,让残友们真正融入社会。于黎也是这样做的,橄榄树残友互助中心成立5年来,已为873名残友提供就业支持服务,帮助13名残友网络创业成功,开拓用工企业30家,安置与跟踪服务残友2555人次。

    晶报记者 王志明 实习生 黎格慈/文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橄榄树成为她生命的主旋律

    “不要问我从哪儿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这是于黎最喜欢的一首歌,每次听到这首歌,她便心潮起伏难以平静,心就随着三毛的伤感一起飞翔。所以在创立残友互助中心取名橄榄树时,除了橄榄树象征极强的生命力,象征和平、梦想、希望,更有于黎的个人情愫在其中——绝不能因为身体残疾而放弃追求美好。

    于黎老家安徽,幼年患小儿麻痹后遗症,双下肢残疾。一直坐在轮椅上的她,对残疾人的内心情感和生活之难深有体会。1996年前后是于黎人生中最灰暗的日子,先是离婚,丈夫离去仅留一个7岁的女儿。接着单位破产,工作又没了,来不及悲伤,母女二人的生活已迫切在眉睫。于黎只好拄着双拐,挤着公交到外找工作,但每一次都是失望而归,工作没找到还遭受不少冷嘲热讽:30多岁的残疾女人,出来找工作,真是自不量力,这些话语让她心如刀割。

    有一天找工作归来,于黎远远地就看到门前趴着一个小小的黑影,那是放学回来的女儿,于黎赶紧向前,孩子身上全湿透了,小嘴冻得发青。看着浑身发抖的女儿,母女哭成一团,一个双腿残了的女人如何承担起一个母亲的责任?于黎内心承受着痛苦煎熬、无奈与心酸,她甚至想过自杀。

    女儿在哭泣中睡着,守着女儿,于黎坐到天亮。《橄榄树》的歌声一直在要脑中回旋,要她坚强,要她勇敢,要她不要轻易放弃……

    她无法放弃帮扶残友的使命

    “每个人都有梦想。一个残疾人,没有工作固然难以生活,但内心的绝望却更可能置人于死地。残疾人的梦想就是能够平等工作,不受歧视,有尊严地活着。”有过这段经历后,于黎对残友内心的需要有更深刻的认识,也让她萌动了帮助有着同样遭遇残友的念头。

    淮北市妇女联合会的张阿姨最终帮于黎找到一份文职工作,她和女儿的生活才安定下来。张阿姨的热心与帮助,给于黎重新生活下去的勇气,感到社会并没抛弃她,她在工作中又找回了自信。

    1998年,生活稍微安顿一些,于黎就开始实施帮助残友的计划,她先是创办了一条160情感热线,专门帮助有需要的残疾人解答情感问题。

    2005年初,她孤身南下,到汕头一家企业成功应聘。两年后,又转战深圳,并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才华,从企业文化编辑做到企业副总经理的位置。当年,她还有幸参加了中残联作家协会,并受到邓朴方主席的亲切接见。

    2007年,于黎在深圳遇到一个河北来找工作的残疾男孩小江,小江一个多月没找到工作,钱花完了,回不了家。在诉说时,小江的泪水和无助的表情,让于黎一下子想到10年前的自己,想到那个晚上女儿的泪水,于黎的心顿时被触动,她把小江带回所在的方园公司,帮他安排了工作。

    那一晚,于黎失眠了。“为什么流浪,为了梦中的橄榄树……”这时候,她突然明白,要帮扶残友有尊严地生活是她一直牵挂的心愿,她觉得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是无法放弃的使命。在之后的时间里,于黎帮助100多名残友找到了工作。

    授人以渔创建残友互助中心

    最初,于黎对残友的帮助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就想整合一些社会资源帮助残友们不再受到歧视和冷遇,找回做人的尊严,为残友们搭建一个追求梦想的平台,给予他们成长上的帮助,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大部分残友要求并不高,他们渴望能同健全人一样,有一份工作有一碗饭吃,不再成为家庭的包袱、社会的负担。”在帮扶残疾朋友就业时,于黎发现残疾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80%的残疾人没有一技之长。如何帮助残友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打开就业或创业的途径?如何帮助他们战胜自卑、实现自强真正融入社会当中呢?当一连串的思考在于黎脑海不停地盘旋的时候,她有了新的想法和行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于黎认识到,帮助残疾人培训学习、就业创业,让他们在自食其力中找到自信,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十分重要。于黎在调查中得知,深圳有许多企业愿意为残疾人提供工作岗位,但由于缺乏沟通交流,加上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等原因受到很大局限,难以达成招聘意向。加上许多企业因欠缺管理残疾员工的经验等诸多因素,往往阻碍他们招聘残疾员工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因此,建立一个连接企业家与残疾人沟通交流的管理平台,支持企业家们以更加合理化的方式接纳残疾人就业,成为迫切的社会需求。

    2009年5月,于黎毅然辞职,和几个残友发起成立了“橄榄树残友互助中心”,主要致力于残疾人的能力培训、就业支持、安置管理、职业规划、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公益服务。而她先前供职的天莹公司,则成了受她帮助的残疾人就业的重要基地。

    “从辞去深圳公司策划副总的职务到创办橄榄树残友互助中心,很多人都对我这个决定表示不大能理解,认为做公益是有钱、有一定社会地位、有资源、有很好沟通能力的人做的,认为我不具备这些而且嘴也很笨不爱讲话,能做公益吗?”于黎说,她想得很简单,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着很强的同情心、同理心和爱心,帮助的对象可以是家人也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需要帮助的任何人。于黎认为,公益慈善不是富裕生活的锦上添花,而是给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雪中送炭。公益慈善对于她来说,是一种信念、一种行动、一种情感的升华。“我们做公益慈善的行动中,不断滋养和丰富自己,从个人的善良所致升华为组织行为,从而会影响整个社会。”

    不忘他人 一路相助 感恩至今

    记者手记

    于黎一直是怀着感恩的心在公益之路上前行,她在接受采访时说,从事公益活动,和深圳方圆中天企业总经理钟远强对她的影响分不开。2007年6月,钟远强为初来深圳重新找工作的她提供了企划部经理的职位。于黎成为第一个走进方圆中天企业的重残人,钟远强在生活上也给了她很大的照顾。“我勤奋努力地工作,也让钟远强对残疾人有了新的认识,之后他对企业用工进行了调整,先后帮助50多名残疾人来他企业就业。”

    让于黎感动的是,她一直坐着轮椅不方便,在深圳的几年时间里,只要是和钟远强一起外出,遇到路滑行动不便的时候,钟远强总是二话不说背起她就走,每次伏在他背上于黎的心里都充满了泪水。因为有生以来只有父亲是经常背她的人,而这个无亲无故的年轻人却象亲人一样将她背起,成了她身在异乡的依靠。

    2011年下半年橄榄树公益资金短缺,网络创业助飞计划面临夭折,同样是钟远强腾出一楼的厂房,出钱出力建成了“橄榄树网创孵化基地”,这个基地顺利建成,第一批残友创业培训学员才有了很好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电脑及教学设备,钟远强的企业还免费为学员们提供伙食和住宿,确保项目如期顺利展开。

    从事公益事业以来,于黎很幸运地遇到很多像钟远强一样的好心人,对她这个普普通通的残疾人给予了良师益友般的指导和帮助,现在广东省南粤公益基金会不仅为橄榄树残友互助中心、点亮生命残疾人艺术团等公益组织免费提供了办公与活动场所,还帮助这些优秀的助残项目落地实施。

    “让残友们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平等就业、平等接受教育,就是我的梦想。”于黎说,有这么爱心人士的支持与帮助,她有信心让更多的残友活得有尊严。

编辑:李桂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