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列表

神十回家 三名航天员健康出舱

2013-06-27  来源:晶报  【字号:  

  神十回家,三名航天员健康出舱,张高丽观看飞船回收实况并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贺电。

  神舟十号飞船于6月11日17时38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轨飞行期间,与天宫一号进行了一次自动交会对接和一次手控交会对接。3名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并向全国青少年进行了太空授课。


左起:神舟十号航天员张晓光、聂海胜、王亚平自主出仓后挥手致意。(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26日8时07分,在经过15天太空飞行后,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健康出舱,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致电祝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飞船回收实况并宣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

  上午7时许,张高丽等领导同志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通过中心指挥显示系统观看神舟十号飞船回收实况。

  7时21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神舟十号飞船发出返回指令,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随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从太空向地球表面返回。

  8时07分,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着陆场站及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第一时间到达返回舱着陆现场,在完成现场相关处置后打开舱门,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健康出舱,向前来迎接的人们挥手致意。

  9时50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张又侠宣布: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飞控大厅内顿时一片欢腾。

  在热烈的掌声中,张高丽宣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

  随后,张高丽等走到操作台前,同参试人员一一握手,向大家表示亲切慰问和祝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许其亮一同观看飞船回收实况。

  航天员飞抵北京进入医学隔离期

  据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圆满完成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26日下午乘坐专机从呼和浩特平安飞抵北京。

  “回家的感觉真的很好。”8年前曾乘坐神舟六号出征太空的聂海胜,两次飞行后成为我国飞得最远、在太空生活时间最长的航天员,“太空是我们的梦,祖国永远是我们的家,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祝愿我们的人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为了实现飞天梦,我国首批航天员之一的张晓光整整等待了15年。他说:“我们是追梦的人,也是圆梦的人。我们航天人秉持一个理念,不求最好,只求更好,航天梦永无止境。”

  “这次飞行任务让我圆了两个儿时的梦想,一个是飞天梦,一个是教师梦,而且是在天地间上的课。”我国首位“太空教师”、女航天员王亚平说,“愿全国青少年朋友们都有美好的人生梦想,有梦想就能成功。”

  据悉,3名航天员将进入医学隔离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


6月26日,聂海胜挥手致意。(新华社发)

天宫二号2015年前后发射 长征五号、七号“十二五”期间或首飞

  据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神舟十号任务完美收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26日表示,根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整体发展规划和计划,下一步我国将开展空间实验室工程的研制建设,计划在2015年前后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王兆耀是在26日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作上述表示。他说,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同步进行的载人空间站工程也在按计划顺利推进,计划在2018年前后发射试验性核心舱,2020年前后完成中国载人空间站的建造。在此期间,根据需要发射一系列的货运飞船和载人飞船,向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提供物资的补给和成员的往返。

  随着空间站的建设和未来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的发展,我国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大推力的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的首飞。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洁26日在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型谱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家族成员,一个是长征五号,是大型运载火箭,是我国在研的最大运载能力的运载火箭,将主要用于满足载人空间站等发射需求,具备近地轨道20吨以上的运载能力;一个是长征七号,中型运载火箭,将在载人空间站工程中承担货运飞船的发射任务,具备近地轨道约13吨的运载能力。两型运载火箭研制工作进展顺利,研制成功后将主要在海南发射场执行相应航天器的发射任务,研制计划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实现首飞。

  现场目击

  8架直升机“候驾” 落地后首顿饭6个菜

  6月26日7时许,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朗草原。这块在蒙古语中意为“平安”的土地,是神舟十号飞船返回舱的主着陆场。

  8架直升机接连腾空而起,轰鸣着向远处飞去。直升机到达待命空域——这是飞船即将着陆的一个明显信号!8架,也是着陆场历年来使用直升机架次最多的一次。

  天空中突然传来“嘭”的一声巨响!

  “返回舱抛大底了!”人群中有懂行的大喊。

  “看,返回舱主伞打开了!”又有人大喊。

  主伞成功打开,意味着航天员的安全有了最大的保障。

  8时7分,神舟十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此时,提前到达的搜救直升机已在返回舱周围开阔地带依次排列,成功建立起警戒区。

  返回舱大底方向,1200平方米的巨大降落伞虽未全部展开,但也占了很大的区域,现场处置人员正对其进行整理收集。

  9时30分开始,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航天员聂海胜、王亚平、张晓光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依次顺利出舱。

  由于3名航天员在太空生活和工作了15天,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地球的重力环境,出舱方式按照国际惯例在工作人员协助下完成。

  按照搜救流程,3名航天员接受采访后随即被抬上直升机。在直升机上,他们将换下白色航天服,穿上蓝色工作服,进行简单的洗漱,吃上“回家”第一顿饭。

  据央视记者冀惠彦报道:神十航天员落地后,吃的第一顿饭,像妈妈做的家乡饭,有小花卷和蛋炒饭,米粥和面片粥,榨菜肉丝、酱牛肉、清炒土豆丝、清炒西兰花、芥蓝和萝卜炖羊肉,还有苹果和桃子。

  据悉,神十航天员从天宫一号带回了神九航天员留给他们的礼物,包括中国结、字条和“福”字等。

  左:6月20日,航天员太空授课时,聂海胜演示太空打坐。右:6月26日,80后航天员王亚平自主出仓后挥手致意。(新华社发)

  热点问题:聂海胜体重没猛增 王亚平的确“80后”

  神十任务圆满收官,3名航天员顺利返回地球。在26日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针对航天员的体重、生育、年龄等热点话题,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邓一兵一一答疑。

  聂海胜体重72公斤

  神十任务期间,网上炒作聂海胜重67公斤,在太空授课中测出的体重为74公斤。对此,邓一兵表示,67公斤是聂海胜2005年参加神六任务时的体重。聂海胜参加神十任务发射出征的当天进行了体检,体检是空腹净重72公斤。太空授课中,聂海胜用质测仪测量质量的时候,当时穿着的舱内工作服、舱内用鞋等重约1.89公斤。所以太空授课时测量出的聂海胜的重量和实际体重基本相符。

  航天员选拔不管是否婚育

  针对记者提问航天飞行是否会对生育有影响,邓一兵表示,目前没有证据和数据表明航天飞行对人的生育能力会造成影响,我国航天员的选拔对已婚已育没有硬性规定。我国对航天员的选拔有一套严格、科学和完善的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只要符合这个标准,就可以入选航天员。

  王亚平是真“80后”

  近来,网上出现质疑王亚平年龄的声音。邓一兵表示,网上讨论跟前几年有关媒体报道失实有关。“我国载人航天任务实施以来,至今已经执行五次载人航天发射,每次执行任务,航天员的基本信息包括出生年月都是发射前一天才正式公布,在此之前所有的相关报道都是道听途说,甚至是子虚乌有。”他指出,我们在公布航天员基本信息的时候,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既要认真比对他的公民身份登记信息,也要查他的入伍登记信息,同时要查他的个人档案,还要个人签字。“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无论是王亚平的公民身份登记信息还是入伍登记信息,显示的出生年月都是1980年1月。”

  为什么航天员出舱时间较长?

  神舟十号返回舱落地后,大概有100分钟航天员才出舱,是为什么呢?

  邓一兵表示,飞船着陆后,工作人员先要进舱帮航天员解开束缚带,把他们放在相对舒服的位置上进行体能恢复,同时做一些基本的医学处置,包括给航天员喝一些功能饮料,以便于他恢复体能。

  出舱时间较长,主要是因为让航天员从太空失重环境回到地面的重力环境,要进行一个重力再适应的过程。航天员在天上生活、驻留的时间越长,他回到地面之后的耐力下降得就越多,恢复的时间相对来说就会更长一些。“这次航天员聂海胜第一个出舱,时间是85分钟,跟当初出舱方案中规定的时间基本是一致的。”

  (据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

天宫回顾

  天宫一号将不再迎接航天员入住

  此次与神十一别,意味着天宫一号圆满完成历史使命。天宫一号目前已在轨安全运行635天,接待了6名航天员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取得了丰富成果。

  分离后,天宫一号再次转至长期运行轨道。当前,天宫一号已处于两年设计寿命末期,专家表示,由于其各方面状态良好,或将超期服役,继续在轨进行各项试验,但将不再迎接航天员入住。

  专家表示,之后我国将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届时天宫一号和二号或将同时在太空运行。“寿终正寝”后,天宫一号将在指令控制下坠落地球,或在大气层烧尽,或落进海洋,不会成为太空垃圾,也不会危及地面。

  天宫5瞬间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 发射

  天宫一号是目前中国在轨飞行的最大的航天器,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约8.5吨,设计在轨寿命2年。

  天宫一号的主要任务是为实施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提供目标飞行器,初步建立长期无人在轨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进行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和空间技术试验。

  2011年11月3日1时36分 首次交会对接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迎来神舟八号飞船,与其成功实施中国首次交会对接。神舟八号任务没有航天员参与,其间与天宫一号组成组合体飞行12天,择机进行了第2次交会对接试验,继续飞行2天后分离。

  首次交会对接的成功,意味着中国的交会对接技术从无到有的突破。

  2012年6月18日17点06分 首迎航天员入住

  作为中国第一个“太空宫殿”,发射升空262天后,天宫一号迎来首批乘客。去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带着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奔赴天宫。

  6月18日,天宫一号与神九深情“拥吻”,在交会对接后组成组合体。3名宇航员第一次启用了“太空房间”。

  2012年6月24日12时55分 首次手控交会对接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开飞船”。6月24日,在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太空,相聚6天的神九与天宫一号缓缓分离,神九在自动控制下抵达140米停泊点,12时38分航天员刘旺开始操作飞船手柄。12时55分,天宫一号与神九再次合二为一,中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成功实施。

  2013年6月20日10时11分 首次航天员太空讲课

  6月20日,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把天宫一号变成了中国最高的课堂。上午10点多,神舟十号航天员给全国青少年上了40分钟的太空课,全国8万多所中学、6000万名师生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直播共同收听、收看。女航天员王亚平主讲了这堂神奇的太空课。(据《京华时报》)


6月26日,女航天员王亚平自主出仓,在她面前,摆放着深圳创造的“移送椅”。(新华社发)

  他们出舱后坐的椅子,是深圳造

  昨日上午,当航天员聂海胜、王亚平、张晓光从返回舱出来的时候,他们依次被人搀扶,坐上早已备好的“移送椅”。这三把椅子有什么来头?它们可不是普通的椅子,它们兼具造型、人机工学、结构强度等多方面优点,由深圳市无限空间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历时两个半月为航天员们量身打造而成。

  为什么需要“移送椅”?

  世界载人航天飞行历史表明,经过较长时间的太空飞行后,航天员可能出现骨丢失、肌肉萎缩、立位耐力下降等问题。航天员顺利返回地球后的第一时间,必须经由专门的移送工具来协助移动。最重要的是,航天员出舱后,不能马上直立行走,需要有相应的工具移送。

  聂海胜、王亚平、张晓光从返回舱出来后,除了被工作人员抬到离返回舱不远的“移送椅”上坐下休息,之后还会被工作人员连人带椅移送约几百米距离,再被安排接送离开。

  其实,航天中心一直想做这样的“移送椅”,但迟迟未推出是苦于一直未找到合适的设计公司来做,神十之前也有移送工具,但只是在市场上购买的普通折叠椅。

  “设计必须焕然一新”

  神十飞天之前,中国航天员中心经过谨慎思考,委托深圳市无限空间工业设计有限公司设计一把航天员单人移送椅。

  承接中国航天的设计项目,对一个民营公司而言,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我们接到项目时,航天中心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设计必须‘焕然一新’。”无限空间工业设计总监肖天宇说。对无限空间设计公司而言,这是一个很特殊的项目,而且运用的场合也非常特殊,他们一开始对产品的定位就综合考虑了设计美学、人机工学、结构、强度等作为诉求点。

  肖天宇说,公司从承接这个项目,到完成设计只有短短不到三个月时间。时间紧,强度大,为此公司专门成立了项目组日以继夜地工作,每天都忙到晚上12点,其间的过程经历了反复模拟测试和真实环境测试,最终航天员中心给予高度评价和认可。

  为何会选无限空间?

  中国航天员中心为何会选择无限空间设计公司来做?记者从无限空间工业设计团队了解到,公司在1992年成立,已经积累了20多年医疗产品设计的经验,与包括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多个机构长期都有合作,在行业内形成了良好口碑。此次参与设计,也是经过客户引荐给中国航天员中心,而航天员中心经过细心、谨慎筛选,才选择了无限空间设计公司来设计这款椅子。

  (李海若)


  6月26日,聂海胜顺利着陆后坐在“移送椅”上被送往医监医保直升机。(新华社发)

  时评

  “神十”归来 我们收获什么

  经过十五天太空遨游,三名航天员26日顺利返回地球。这是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第一阶段的收官之战,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应用性飞行。它不仅再次验证我国已掌握的载人航天相关技术,更使人们对航天应用产生新的期待和希冀。以此为契机,高尖端的航天科技将越来越多地造福人类、服务民生。

  21年前,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蹒跚起步,21年后,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航天人步步筹谋,将一个个新高度标记在浩渺太空中。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成功突破和掌握了载人航天三大基本技术,建成了较为完备的载人航天研制生产试验、测试发射、测量控制体系,提升了我国航天产业的整体能力。

  不仅如此,航天“溢出”效应正日益凸显。每一次飞天试验探索,背后是成百上千项科技创新、技术更新引领的产业升级、相关产业的直接间接受益。据统计,我国近年来研制的1000多种新材料,80%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卫星通信、导航定位、气象预报、减灾防灾、远程教育等方面得到应用。

  如今,包括探月工程等的航天探索和应用日益方便我们的生活:依靠卫星导航,“路盲”也能顺利出行;脱胎航天特殊陶瓷涂层衍生出的技术和太空医学领域中的外层覆膜技术,成就了女性爱美的头发纳米离子烫、摩丝;太空中的生物制药,给无数患者带来福音……

  此次神十首开应用性先河,太空授课直接体现了航天工程为国民教育服务的功能。一节太空课,可能并不能使孩子记住一个公式、理解牛顿第二定律,但却可以激起孩子崇尚科学、热爱航天的梦想和激情。

  神舟十号归来,中国航天站在一个新起点上。使航天事业走出抽象与神秘,进一步走向应用与服务,造福人类,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出发点,也是无数航天人孜孜以求、不懈努力的最终目标。

  (据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

编辑:梁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