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列表

不宜鼓励学生向灾区捐“红色的钱”

2013-04-27  来源:绍兴文明网  【字号:  

  每当发生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后,各地学校都会组织学生献爱心,鼓励学生多为灾区捐款。雅安地震发生后,北京八中怡海分校和怡海幼儿园就在学生和幼儿中发动了募捐,老师们鼓励学生多捐,说“应该向捐得多的小朋友学习,捐红色的钱。”(4月25日《新京报》)

  “红色的钱”就是百元大钞,这笔钱对于幼儿来说不是小数字,捐款压力之重可想而知。但在老师的鼓励下(有些学校还将捐款多少与评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挂钩),他们会凭借“磨功”、“缠功”从父母那儿要来这笔钱,捐给灾区。虽然校方否认向学生下达了捐款指标,但老师在执行中总会采取鼓励、暗示诱导学生多捐款,给出的神圣名义是:钱捐得越多越表示有爱心。这就是老师们理解的爱心教育,也即慈善观。

  这样的慈善观偏离了慈善的本质。行善不在钱多钱少,而在于发乎真心和诚心,这是为世人所公认的慈善本质。只可惜我们的老师并不这么认为,他们始终信奉这一点,即钱捐得越多越表示有爱心,将捐款多少作为衡量捐赠者爱心大小的标尺,然后据此来制定捐款标准,划定最低捐款线,或明或暗诱导学生多捐款。

  对缺乏慈善认知能力的小学生尤其是幼儿灌输这样的慈善观,推行此类爱心教育,非但不能培养孩子的爱心,反而会助长他们的虚荣心和攀比心理。尤其可虑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善款最终不知去向甚而被人挪用后,就会产生被欺骗的感觉;同时醒悟到老师和校方之所以鼓励他们多捐款,目的之一是为老师自己和学校争荣誉时,更会心生怨怼,后悔当初懵懂的爱心行动。

  现在的年轻人为何缺乏行善动力,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学生时代接受的爱心教育有问题,接受了错误的慈善观,故一旦他们踏上社会,经历了“郭美美”事件的再教育后,慈善信念便轰然倒塌。再从媒体爆料中见识了红会的种种负面现象后,越加丧失了慈善信心。年轻人的爱心为何那么不堪一击?根子当从变味了的学校爱心教育中去找。

  说实话,在发动小学生尤其是幼儿为地震灾区捐款问题上,笔者一向持保留态度。认为不应该大力倡导,更不应该鼓动和发动;即使难以禁止,也应该做到适可而止,满足于象征性的行善即可,不宜追求实际的捐款数量。理由除了小学生和幼儿不具备行善能力和缺乏慈善认知能力外,还在于不会行使拒捐的权利,结果往往会造成摊派和逼捐,从小就培养他们形成一种错误的慈善观和价值观。

  毕竟,靠小学生和幼儿捐款来解决灾区民众的困难并不现实,抗震救灾是政府的责任和大人的责任,不该由小学生和幼儿来承担这样重大的责任。如学校真的想通过组织他们捐款来达到爱心教育的目的,那必须摈弃鼓励学生多捐款的流行方式,大力提倡如绍兴鲁迅小学教育集团“微心愿献灾区”这样的活动方式。22日上午,该小学启动“微心愿献灾区”活动,近4000名学生将平时积累的废报纸、废饮料罐等一些废品卖掉,所得的钱款捐给媒体发起的雅安灾区活动。校长陶月梅说,这次活动既是一次关心灾区的爱心活动,同时也是一次环保教育活动。(23日《绍兴晚报》)心愿虽小,但达到了爱心教育和环保教育的双重目的,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这样的爱心教育值得倡导。(王学进)

编辑:梁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