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列表

彝家“玛咕舞”舞出深山

2013-04-10  来源:深圳特区报  【字号:  

从楚雄州牟定县城出发,一路凹凸不平的沙土山路,汽车驶过尘土飞扬,因为干旱,道旁的松树看上去灰扑扑的,山坡上更是裸露出片片红土。路上没有其他行人和车辆,只偶有村民赶着毛驴经过,一路颠簸将近两个小时,才看到山间有一片白墙灰瓦的村落,那就是腊湾村。“你别看这一路很难走,这属于李亚威在楚雄地区拍摄时最容易走的一条路了。”同行的楚雄宣传干部告诉记者。

正是在这里,深圳导演李亚威曾多次翻山越岭,克服艰难险阻,为当地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玛咕舞”留下珍贵的影像。在她的推动下,“玛咕舞”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甚至成为了当地年轻人的时尚娱乐活动。昨日,记者一行沿着李亚威的足迹,探寻当地流传了400多年的玛咕舞,也走进村民们与李亚威之间的动人故事中。

“喜欢李导,希望李导再来!”

听说李导在深圳的朋友们来了,腊湾村的村民们都早早迎候在门口。为了拍摄《火之舞——告诉你一个楚雄》,李亚威在12年前第一次来到腊湾村,当地的传统民俗艺术玛咕舞引起了她很大兴趣。此后,她在10年内先后8次来到这条偏远的小山村,用自己的镜头捕捉下玛咕舞独特的美丽,并以腊湾村为题材,在前几年拍摄成了电视纪录片《腊湾舞者》。

回忆起几次来腊湾村拍摄的情形,村委书记李国森指着周遭的一圈山岭说:“李导特别敬业,拍片子的时候,为了取景,把这周边的几座山头都爬遍了。”他还告诉记者,有一次,李亚威得了感冒,还坚持要爬到海拔较高的地方去工作,结果高原反应发作起来,当时就瘫软了。“当时拍摄的工作人员都劝她别拍了,但她坚持要把那一段拍完,最后,她找了两个人在两边架住她,坚持指挥。”

李亚威对艺术的苛求,让许多村民刚开始时颇不能理解。“李导一条片子要拍好多次,有一点瑕疵都要推倒重来,大家就得重新跳一遍。”李国森说,“我们觉得很奇怪的是,李导还特别喜欢拍些花啊猫啊狗啊,有时明明在拍舞蹈,突然看见一只猫站在那边,她就马上调转镜头去拍猫去了,我们都嘀咕说,这些东西有什么好看的。”而随着接触多了,大家也朦朦胧胧地开始了解了艺术家的世界,尤其是最后拍摄出的精美影片,让大家倍感惊喜。“我们对李导都是从不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有了深厚的感情。”

“喜欢李导。希望李导再来!”当地78岁的老奶奶周自秀普通话说得不太利索,只能用简单的语言向记者表达她对李亚威的朴素情感。李亚威好几次拍摄都住在她家,为老奶奶带来吃的东西,有时也偷偷塞给她一些钱,让她去买日用品。“我们一高兴就跳脚(当地对‘跳舞’的说法),我带着她跳。”

将古老舞蹈推向了年轻人

“亲亲我的阿俵哥,亲亲我的阿俵妹……”村口的空地上铺上了一层松针,村里老老少少围成了一圈唱着欢快的山歌,领头的人拉着当地的乐器“三胡”,大家手拉着手,伴随着轻快的节拍轮流跺着脚。“这就是玛咕舞了,这个舞现在能保存下来,而且这么受欢迎,李导有很大的功劳。”李国森告诉记者,说着,他也加入队伍,悠然地跳了起来。

据李国森介绍,玛咕舞也叫“老人舞”,是当地独有的古老舞种,十几年前,村里仅有几位60岁以上的老人还会跳这种舞步,濒临失传。而李亚威来了之后就发现了这一独特的舞蹈形式,在《火之舞》的拍摄中着力加以表现,还专门拍下纪录片《腊湾舞者》。而她的影片的影响力,也让这种古老的舞种受到省、州里文化部门的关注,渐渐地,村里学习玛咕舞的年轻人多了起来。有关部门还专门拨出经费,在村里办了一个玛咕舞文化传习所,让大家有个学舞的去处。如今,在腊湾村的嫁娶喜丧或节庆期间,村民们都会聚在一起,用玛咕舞向先辈致敬,寄托心声。

李亚威每次来到腊湾,都会去探望“玛咕舞王”起万富,录下他的舞步,也不时塞给他家一些生活费,后来,由于玛咕舞在李亚威的推广下引起了重视,起万富也被评为云南省的民族民间舞蹈艺人,有些补贴,生活也有了起色。如今,起万富已过世,他的儿子起登发回忆起来,仍然十分感慨:“我爸爸第一次看到《腊湾舞者》里自己的片段时,突然就哭了。他说,我从20多岁开始跳玛咕舞,从来没想到这个普普通通的舞蹈能够带来这样的荣耀。”

编辑:王伊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