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列表

一个士兵留下的身影:他就在我们中间

2013-03-08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50年后的今天,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雷锋随处可见。他们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及时的搀扶,一句贴心的问候,看似普通,却暖意浓浓。连日来,北京日报记者兵分多路,走上街头,寻找身边的雷锋,为您讲述雷锋的故事……

  人物:八通暖阳志愿服务队

  地点:松堂关怀医院

  角色:老人的“开心果”

  周末上午9时,松堂关怀医院213病房的门被推开,张贞娥老人立刻咧开嘴笑了——她的“孩子”菲菲欢快地“闯”进病房,拉过老人的手,看了看,问:“今天输液啦?疼吗?”

  菲菲叫王亚斐,是八通暖阳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张贞娥是卧床50多年的孤老太;她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说起八通暖阳,可是通州城响当当的“品牌”。最早的一批志愿者,是新华联社区的居民。7年前,网友“疯疯癫癫”在网上发了个帖子:“今天去松堂医院看望老人,发现他们最缺的是亲人的关怀和沟通。我在这里呼吁邻居们关心一下那里的老人们……”就是在这个帖子的感召下,15位邻居聚到松堂。从此,松堂医院经常能看见他们的身影。

  虽然常年卧床,但张贞娥老人的气色不错。温暖的病房里,她拉着菲菲的手,问东问西。“她是我的‘开心果’,她一来我就高兴。”菲菲低下头,任由老人抚摸自己的一头秀发。这是老人最喜欢做的事情,每每此时,老人都会沉浸在对青春岁月的幸福追忆中……

  “我们能做的其实很有限。”菲菲很实在,松堂医院的300多名患者绝大多数都是高龄老人,七成以上卧床。出于安全考虑,志愿者不能随意翻动老人,更不能帮他们进食。“但我们可以陪他们聊天,逗他们开心,让他们忘记病痛和孤独。他们是我们的‘老宝贝儿’!”

  “美女,今天谁帮你梳的头发?”年过八旬的刁桂生老人听到“孩子”问,害羞地嘟囔:“都这么大岁数了,还是啥美女?”嘴上虽这么说,可她还是不由自主伸手捋了捋一丝不乱的银发,抿着嘴笑了。

  和菲菲一样,八通暖阳志愿服务队的每名志愿者来这儿之前都要将烦心事放在脑后,把快乐当作“良药”,喂给每一位老人。

  靠近门口的一楼大活动室内,志愿者正和老人玩扔球游戏。这是老人们的最爱,享受着与开朗、活泼的年轻人聚会的时光。

  球首先扔给了张爷爷,老人手慢没接住。一旁的邹奶奶撇了撇嘴:“扔给我啊!我能接住。”果然,她身手敏捷地接住了飞来的皮球,还故意顽皮地虚晃了几下,才将皮球扔还给“孩子们”。

  春回大地,病房内外,一片阳光明媚。(记者 王东亮)

戴着深色墨镜,拄着一根红白相间的盲杖,盲人史敬配合记者,在路口“寻找雷锋”。

  中午11时多,体育馆路车水马龙。在国家体育总局门前的路口,史敬不时侧耳倾听车流声,站在路边踌躇不前。“盲人过马路,尤其是比较宽的路口时,很危险,我们只能靠听觉判断红绿灯。”

  不到2分钟,一位穿绿色棉服的女孩从路北过到路南,她注意到了史敬。“您自己过马路行吗?我扶您吧。”女孩儿搀扶着史敬到了路北,自己又等了个绿灯,匆匆忙忙跑回路南。记者亮明身份,上前询问女孩的姓名。“不好意思,我工作上有急事。”女孩一路小跑,到了国家体育总局门前,刷了下工作证件进入。

  史敬继续体验。这时,路边一位穿着红色登山服的中年人主动走过来,搀扶史敬过马路。送完史敬,他返回到马路对面,朝公交车站走去,边走边回头,一直看着史敬,眼神中透出关切。史敬告诉记者,这名热心人根本不需要过马路,就是因为看见自己,特意跑过来送了一趟。“真心想帮忙的人,即使不顺路,绕着远儿也会来帮我们这样的残疾人。”

  几分钟后,那位穿着绿色棉服的女孩从国家体育总局出来,正好又遇到了在路边等红绿灯的史敬。“您又需要过去吧?正好,我再送您一趟。”

  短短十几分钟,先后有10名素不相识的路人主动搀扶史敬过马路,男女各占一半,其中既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也有四五十岁的中年人。

  记者一一上前询问,但他们都不愿透露姓名。“这点小事,举手之劳,实在不值得说,您还是别问了。”一个小伙子连姓氏也不肯透露。但史敬却说,“他们可能觉得这是小事,但对于我们盲人来说,那是帮了大忙!”

  史敬说,在北京,从来都不缺助人为乐的人。盲人坐公交,也是件难事,哪路车来了,他们不知道;车辆如果没有完全在站内停车,盲人也上不去。这时,他们只能依靠其他人的帮助。“每次出门,我总能碰到好心人。有时,人家自己的车都来了也不上,就为陪着我把我送上车。”最让史敬感动的是去年夏天的一天,他在香山等车,一位路过的七十多岁的老人陪着他等了20多分钟的车,直到把他送上车,老人才离去。(记者侯莎莎)

人物:王新峰

  地点:六部口社区

  角色:老年病患的“腿儿”

  过了早高峰,首汽出租司机王新峰开着车奔了六部口社区王英家。车头刚拐进狭窄的胡同,一位遛狗的大爷招呼着:“来啦您,里面没地儿,停胡同口吧!”

  停好车,王新峰带着记者往王英家走,“她患有癌症,需要定期化疗。大妈人实在,总是不好意思给我打电话约车,今儿路过她家,就来劝劝。”

  进了门,王英拉着王新峰的手不松开。“以前没碰到王师傅,每次去医院化疗我就发愁,经常在路边等四十分钟也等不到一辆空车。现在只要我一个电话,王师傅从来不拒绝,每次都准点儿,还死活不收钱。”

  王新峰免费接送老人,得从2005年说起。当时,王新峰刚开始干出租,一天中午,他在友谊医院门口拉了两位老年乘客。一路上,老大爷总是看计价表。当数字蹦到16元时,老人悄悄跟老伴儿说想下车。当时王新峰就停了表。原来,这两位老人是第一次打车,“我听说老大爷刚输完液身体不舒服,当时就给他们免了车钱,结果两位老人非拉着我去家里喝茶,还要请我吃饭。我真没想到,10多元钱能换来这么多感谢。”

  从那时起,王新峰给自己立了个规矩:凡是碰到老年人独自打车就不收车钱,遇到残疾人和严重病患打车也不收钱。时间一长,他还专门记了本账,上面记的不是钱数,记的是他长期免费接送的乘客去医院的日期和家庭住址。他说:“这些乘客大多是在医院门口碰到的,只要是空巢老人,我就会主动给他们留个电话,他们想出门给我打个电话,随叫随到。”

  和王英敲定好下次来接她的时间后,王新峰准备取车离开。

  “回来啦?快拉活去吧。”刚刚遇到的大爷一直站在他车边上。王新峰说:“我不认识这位大爷。可能是附近的老人帮我宣传的,这片儿的大爷大妈每次都特照顾我。这些老人们太可爱了。”

  8年了,王新峰的账本越记越厚。他加入的“首都的士雷锋车队”也作出承诺:行动不便的市民如果想打车,他们随时出车接送。(记者刘冕)

人物:张凤生

  地点:颐和园

  角色:游客的“活地图”

  别好了急救包、手铐、伸缩警棍等民警上岗必备的“八大件”,张凤生在镜前整了整警帽,抄起办公桌上的一本便笺,塞进兜里——这是他的第“九小件”。

  推开颐和园派出所的大门,早春清晨的风依旧透着凉意。张凤生不禁呵了呵手。

  “我们派出所在文昌苑的一角,以前是皇家存放如意的地方。”31年来,张凤生每天的工作就是从文昌苑出发,巡遍颐和园的每个角落。这座占地近300公顷、宫殿上百、亭台水榭三千的“水陆两栖”皇家园林,他闭着眼都能走下来。这也练就了他颐和园“活地图”的绝活,只要有游客向他咨询,他总能为他们设计出个性化路线。

  刚到东宫门,一对带着孩子的香港夫妇拦住了张凤生。“您好,我们要赶下午的飞机,最多只能在这里游览1小时,我们应该怎么走?”张凤生五指并拢,以“请”的姿势向前方一指,“前面那座宫殿叫仁寿殿,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大殿。”张凤生边说边从兜里掏出便笺,几笔勾出颐和园的轮廓,“如果只有1个小时,我建议您重点参观宫殿群。”张凤生点着草图告诉游客,经过仁寿殿,是德和园、玉澜堂,“玉澜堂是光绪被囚的地方,一堵墙就成了一间房,是颐和园独有的。”张凤生不忘添几句对各个景点的简单介绍,“走到邀月门,游览结束,肯定在1个小时之内。”张凤生笑呵呵地把草图递给游客前,在草图上留下了自己的电话,方便游客遇到事情可以及时找到自己。1小时后,张凤生收到一条短信:“您真神,我们按您的路线参观,正好1小时!”

  从9时到11时,张凤生步速不快,但一直没停。在长廊他遇到一个“家庭观光团”,轮椅上是位满头白发的老妇人,身后跟着儿子、儿媳、孙子。“第一次来颐和园?”张凤生主动上前打招呼。“可不是,我们从山西来,准备去苏州街逛逛。”张凤生告诉他们,通往苏州街有两条路,一条山路,不太好走,但一步一景,而顺着长廊走比较平坦。“我正好要到苏州街那边巡逻,可以帮你推着大妈,你们可以带着孩子走走山路,多欣赏欣赏颐和园的美景,拍点儿照片。”一家人欣然接受了张凤生的建议。张凤生又掏出便笺本,画好山路路线图,还细心地在图上标明公厕的位置。

  自1982年调到颐和园派出所工作,张凤生坚持义务为游客指路,他还曾徒步10多里地帮助游客寻找走失的孩子、老人,奋不顾身在风雨中跃入昆明湖救助被困母子……这个热心肠的老民警,已经成为颐和园的一道“风景”。(记者高健)

人物:秦彦星

  地点:大兴区儿童村

  角色:孤儿的“立体爱”

  “大哥哥好!”秦彦星推开屋门,三个淘气的身影扑过来,热情地和他抱成一团。不用问,肯定是大宝、二宝和小胖。

  首钢工学院大三学生秦彦星还有一个身份——星光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一年半以来,每个周末,他都不闲着,因为,他参与了陪伴儿童村孩子成长的项目。

  “你们都写作业了没有?”自己还是一脸学生气的秦彦星故意装出严肃的表情。“星期五在学校就做完了。”大宝、二宝争抢着表白。“有几道数学题不会做。”小胖理直气壮。“我还没做完,要背一首古诗。”坐在桌前的小姑娘佳佳显得有点不好意思。秦彦星和颜悦色地安慰她:“没关系,咱们现在一起做作业。”

  这个位于大兴区的儿童村共收留了三十多个孩子,大的有十一二岁,小的只有四五岁。他们当中,至少一半是孤儿。2011年,星光志愿者协会负责人谢海山在调研中发现,孩子们虽然得到了社会上很多物资捐助,但缺乏亲情关怀。于是,他发起了陪伴成长项目,希望志愿者用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的身份,给孩子们一种立体的爱。

  项目一发布,吸引了500多名志愿者报名,考虑到工作特点,谢海山最终挑选了22人。除个别民办幼儿园的老师外,基本上都是在校大学生。

  “45加19等于63,37加45等于83……”淘气的小胖一边做数学题,一边大声念。听到计算结果,秦彦星忍不住乐出了声,他指着练习册亲昵地摸着小胖的头:“再仔细算算,要细心呀!”秦彦星知道,小胖最怵学数学,必须激发他的学习兴趣,方式不能太生硬。

  列竖式、解应用题……在秦彦星的指导下,小胖的“难题”很快迎刃而解。“瞧,谁说我们小胖数学不好来着,做题快着呢!”听到秦彦星的鼓励,小胖骄傲地一挺小胸脯:“那当然,难不倒我的。”

  因为服务周到、细致,现在,秦彦星被大家推选为项目执行负责人。每次来儿童村,他都得倒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和地铁,但他并不觉得辛苦,想想孩子们的不幸遭遇,这又算得了什么,“不夸张地说,儿童村孩子是我最大的牵挂。”

  由于升学、毕业等原因,此前参加这个项目的志愿者大部分都将离开,新一批志愿者即将上岗。据悉,只要儿童村有需求,这个项目会一直延续下去。(记者贾晓燕)

编辑:梁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