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列表

当地村民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2009-01-07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字号:  

 

都匀沙寨乡启动引水工程,解决白头村和沙寨村近500村民饮用水问题。

  初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都匀市,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蜿蜒穿城而过的剑江。

  江水清洌,透着沿岸群山的绿。一泓清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它让城市灵动,流转起希望。剑江清流不息,让都匀人有信心,也有资格在其两岸建起近百座造型奇特、风格各异的桥梁,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高原桥城”。

  在都匀采访的第二天晚上,和都匀农办副主任杨小青、扶贫科科长徐运涛剑江畔夜谈。从桌上的都匀毛尖说起,话题相继经过水和茶的关系、剑江风情,最后自然而然落到扶贫上。

  深圳帮扶雪中送炭

  近年来,都匀市共得到深圳方面355万的资金帮扶,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主题,如道路修建、房屋改造、引水工程、村道硬化等。

  徐运涛介绍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扶贫方向,改善老百姓生活是扶贫宗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造血”重于“输血”则是扶贫策略。

  因此,近年来,都匀把最大部分外来帮扶资金投向当地农民的民生主题,既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提升了当地生产条件和产业发展环境,又改变了当地人落后的生活、生产思想观念。

  为达到改变观念的目的,扶贫办在使用深圳及其他帮扶资金时,要求当地要捆绑投入。比如,道路建设一定要当地农民投工投劳,让他们知道不容易,知道爱惜,知道维护。

  杨小青说,深圳帮扶资金在都匀市来说,虽然不是大头,但已为一些偏僻乡镇解决了不少基础性的大问题。“我们万分感激,因为这是雪中送炭。我们在每个受惠项目实体前都制作了标志牌,目的就是让当地人世世代代知道是哪里帮助建设的,让当地人知道感恩。”

  严格规范使用每一笔帮扶资金

  都匀市自实施深圳帮扶项目以来,严格执行报账制管理,按照“按预算、按用途、按计划、按进度”专户拨付资金,实行帮扶项目资金专账管理,对各项目实施单位采取预拨资金,统一报账。同时接受财政、扶贫、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审计,以确保资金使用效益。配备有专职财会人员,实行专账、专人管理,未出现挤占、挪用深圳对口帮扶项目资金现象。

  资金使用过程中有层层保障。徐运涛给记者举了个最新例子:他今天下午去参加了一个会议,会议内容就是扶贫办一笔34万的帮扶资金实施方案接受州扶贫办的审查。

  “结果是审查不过关,有几个细节点要再做细,重新进行审查。”徐运涛告诉记者,虽然又要费时费力对方案进行更仔细的梳理、补充,但为了把每一笔帮扶资金用好用活用出效益,返几次工都值得。

  渴望大项目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在各地的帮助下,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努力下,现在都匀的贫困乡村基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

  现在的关键是增强当地自我发展的能力,让当地人挣到活钱。因此,我们迫切希望深圳的企业能以项目带动本地农民挖出经济“活水”,为当地农民、为当地独具特色的种养业“造血”。

  比如,贵州的中药材种植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都匀的何首乌、太子参、半夏、钩藤等都是一等一的,尤其何首乌是出口免检产品。但搞药材要有很大的投入,一亩何首乌成本要800元,一亩太子参则要1400元。凭本地的资金、信息、技术能力断不能撑起这个优势产业。必须由当地农民、政府和外地企业合力打造。

  目前,已经有一些外地药材企业来此淘金,还有一家企业搞了5000亩药材基地。但这样的规模远远不够。

  在沙寨乡采访时,乡党委副书记罗来华也向记者表达了同样的想法。他陪记者看完深圳资金帮扶的“星光引水工程后”,郑重其事地对记者说:“‘星光引水工程’是当地村民生活上的生命工程。但我们更希望有农牧副业的投资项目来带动当地农民的种养业,为当地经济‘造血’,这也是我在几年基层贫困农村工作中最深的感受和盼望。”

编辑: 王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