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列表

让“爱的日记”连起两地亲情

2008-12-16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字号:  

外出打拼的父母,面对留守家乡不听话的孩子,如何“鞭长能及”呢?专家开出“良方”——

让“爱的日记”连起两地亲情

  来自广西的留守儿童在深圳世界之窗与妈妈见面。  ( 资料图片与本文人物无关)本报记者  邱海彬 摄

  老师批评几句竟要跳楼自杀

  日前,一对满脸焦虑的夫妻走进了市妇联心理咨询中心。这对夫妻来自广东一贫困地区,夫妻俩常年在外务工,孩子留在老家给祖父母照看。老人非常溺爱小孩,使其养成娇纵的性格,而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关爱,孩子性格比较孤僻。不久前,有一天,老师因为一件事批评了这个孩子,结果小孩竟抱着书包跑上教学楼的三楼阳台,说要跳楼自杀,幸好被老师及时拉住了。听说此事后,夫妻俩非常担心,但孩子又不愿意和他们沟通,没办法,他们只好找心理咨询专家求助。

  市妇联的“和谐热线电话”常接到这样的在深务工人员的求助电话。刘女士就是其中一位。刘女士家在河南,家里有两个小孩,女儿和儿子分别读六年级和三年级。她和丈夫在深圳打工多年,两个孩子全靠年迈的父母照顾。读六年级的女儿非常懂事,成绩不错。但儿子却很不听话。刘女士夫妻俩对于不听话的儿子“鞭长莫及”不知如何是好。一谈到自己的一双儿女,刘女士的哭声在电话那头很久没有停住。

  缺乏关爱留守儿童存在很多心理问题

  市妇联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张小梨对记者说:“日常工作中,我常接触到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留守儿童,我感觉留守儿童最需要的是心理疏导。”

  张小梨表示,“留守儿童”很小就离开父母,长期生活在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容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缺乏安全感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据调查显示:65.9%的孩子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在心理上存在较大问题。不少孩子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张小梨分析认为,产生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父母和孩子之间亲情的缺失。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从年龄段上看,“留守孩子”大部分处在6-16岁的未成年阶段。“留守孩子”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父母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二是委托的监护人过度溺爱,造成孩子心理放纵、自控力差。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大部分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还有部分寄居在亲戚家里。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存在过度溺爱或放纵。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在心理、行为等各方面的不良发展。

  三是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教育不能互补,出现盲区。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

  父母教育孩子切勿急功近利

  张小梨指出,“留守儿童”是个特殊的群体,在外务工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上要更注意技巧,切勿急功近利。

  张小梨说,从他接触的求助案例看,不少在外打工父母之所以无法与“留守儿童”沟通,其实是因为他们在教育的方式上存在误区:

  一是,在外务工的父母在和孩子通电话时,他们希望第一时间了解自己想知道的事,因此说话时往往没有从孩子的心理需求出发,而是直奔主题,导致很多孩子不愿与父母通话。因为父母在电话里问的最多的就是:你的学习怎么样?有没有和别的小孩打架?很少问及到你开心吗?快乐吗?有什么需要爸爸、妈妈为你做的?爸爸、妈妈非常想念你,爱你这些孩子心灵需要的话语。

  二是,一些父母假期回到家里,看到孩子习惯不好,毛病多多,就会产生一种“一定要趁在家的时间好好教育孩子”的心态,而出现“高压式、强压式”的管理方法。这种急功近利思想,结果却事倍功半,不但没把孩子教好,还让孩子非常厌烦父母,产生“父母不回来还更好”的思想。

  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在外工作的“心急”的父母该怎么办?张小梨“支招”说,父母在与孩子通电话时应首先想想孩子需要什么,站在孩子的角度与他交流,不要只顾自己的需求(想利用通电话的时间多教导孩子、教训孩子);其次要根据孩子的性格,明白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比如,孩子本来就学习不好,那父母就不要张口闭口谈学习,应该挑孩子比较喜欢或关注的话题谈。由于“留守儿童”内心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也非常羡慕父母在家的同学的生活,他们的内心特别没有安全感,所以父母在通话中要避免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我们就不回去看你”;“我真的不想要你了,只要你好好学习,我回去就给你买好的东西”等等的话,这样会加重孩子的焦虑,从而产生消极情绪。

  父母回到家后发现了孩子的毛病,可以采取如下方法:一是先不动声色去观察孩子为什么有这样的毛病,他的毛病自己身上有没有;二是发现孩子的优点,从孩子的优点谈起,和孩子谈对缺点的感受,而不是批评;三是与孩子立界线,这个界线必须是孩子与父母或监护人共同制定并遵守的;四是针对孩子的不良习惯应一个个逐渐纠正,而不可以一拥而上去纠正,因为孩子的不良习惯是经过一段时间养成的,所以改正也需要时间;五是,父母可购买一些专业书籍或请教专业人士,对孩子的具体问题请求具体指导。

  试试写“爱的日记”拉近亲子距离

  在采访中,张小梨给外出务工的父母一个很好的建议:试试写“爱的日记”或“爱的信件”拉近亲子距离。

  张小梨说,现代通讯发达,很多父母通过打电话的方式与孩子交流,电话虽然方便,但往往一听就过,不留痕迹。而“留守儿童”比其他孩子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如果父母采用最原始的信件或日记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就算父母不在身边,但反复看到父母写的东西,孩子也会有一种父母陪着他的感觉。

  张小梨说,写“爱的日记”也要注意方法。父母购买两本比较精美的日记本,一本给孩子,一本给自己,父母和孩子同时在自己工作、学习的地方把自己想对对方说的话写在日记里,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幅画。每一天写完,就把紧挨着的一页空下来,留给对方,每个月交换日记,在彼此留的空白处书写。这样孩子每写一次日记就会认真再看一下旁边父母写的内容。通过日记的方式,孩子可以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父母可以通过日记掌握孩子的内心世界或学习情况,从而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交流的平台,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张小梨还特别提醒外出打工的父母们:10-14岁是孩子青春发育的关键期,也是其品德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父母出外打工,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和生活学习影响很大,父母一定要给予孩子特别的关注,多与留守子女作情感交流,加强对孩子精神、道德方面的引导,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督促孩子学习上进。此外,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尽量不要夫妻同时外出务工,一方可择近在本地务工,并尽可能常回家看看孩子。

  核心提示

  日前,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市妇联的免费心理热线——“和谐热线电话”常接到已为人父母的在深劳务工的求助电话。他们倾诉说,由于与孩子相隔两地,有时孩子不听话了,打电话回去说孩子却不接;放假回家,看见孩子有很多坏毛病,打了、骂了也不管用,孩子还总躲着他们。心理专家指出,有时,家长太心急,方法不对,可能会起到反效果。留守儿童需要的是父母的亲情,家长要与留守子女多作情感交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编辑: 王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