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列表

深港联手推广阅读 让阅读交流突破时空限制

2013-07-31  来源:深圳特区报  【字号:  

深圳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前来购书。

  ◎深圳特区报记者 林洲璐

  香港书展期间,由深圳读书月举办的“城市与阅读”深港两地阅读推广交流会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二十多名深港两地的文化界、阅读界人士围绕深港如何共同推动阅读、促进两地的文化和阅读交流展开探讨。

  多年来深港两地的阅读合作在逐渐加强。2010年,香港书展主办方香港贸发局首次与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合作,邀请200名深圳读者免费参加香港书展;深圳读书月重点活动“深港中学生读书随笔大赛”已连续举办了八届,影响日益扩大;深圳每年的读书月活动都会邀请港台嘉宾参与,香港书展每年也邀请国内专家学者参加。

  然而,深港两地的文人学者、乃至普通的读书人开始思考,除了参加对方每年定期的活动以外,双方的阅读交流该如何走向纵深和日常化?深圳和香港在共同推广阅读过程中如何实现优势互补?针对这些问题,两地专家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

  A

  跨界漂书换书

  推动两地阅读交流

  “深圳有多年图书漂流的活动经验,香港民间如今也有很多漂书行动,两个活动能否联合起来,变成跨界漂书,成为深港阅读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呢?”香港作家联会副会长、香港艺术发展局委员、文学组主席蔡益怀在会上开宗明义。

  事实上,深圳的图书漂流从2006年第八届读书月开始,逐渐成为深圳读书人的“潮流”,如今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漂”进了社区、学校、工厂、监狱和地铁,形成了实体漂书和网络漂书两种形式,是每年读书月的重头戏。而近几年在香港,“漂书行动”也越来越有影响力,例如,柴湾青年广场连续三年举行漂书节,还吸引不少明星和作家参加,由香港浸会大学学生成立的民间阅读组织“阅行者”每月定期举办漂书活动,每期设有不同的主题,鼓励多元化阅读。

  对于蔡益怀的建议,《Esquire》君子杂志香港中文版总编辑曹民伟表示十分赞同,认为深港两地可以多举办类似的换书活动。“其实深圳和香港在很早以前就有读书交流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可以买到从深圳运过来的很多旧书,我们‘淘’得不亦乐乎,到了九十年代,情况反了过来,香港废品公司把旧书、旧杂志、港台书、外文书运到深圳,很多深圳人喜欢买。到了现在,我们可以在同一个空间以换书的方式,继续推动两地的阅读交流,而在换书的同时也交换彼此的读书心得,由此更深层次地促进两地的文化交流。”

  虽然深港只是一河之隔,但若想两地的阅读交流更便捷和畅顺,香港《Cup》杂志总编辑张鼎源认为,双方要力挺电子阅读。他说,香港有发达的电信业,手机拥有率居全国第二,而深圳也有很好的硬件基础,电子阅读已成为两地居民、尤其是年轻人的主要阅读方式,因此在虚拟空间进行漂书、换书可以减少交流成本、提升阅读效率,让阅读交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B

  用影像和行走的方式展开双城互读

  “香港和深圳有深度的文化交流活动还不够,两地的读者有这样的需求,那就是更深入地阅读自己的城市,也阅读对方的城市。”蔡益怀感慨。

  怎样阅读自己的城市和对方的城市?关于阅读的方式,深港阅读界人士皆认为,除了坐下来围绕一本书、一座城谈感受和观点,用五官来“触摸”城市、用脚丈量城市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去年,后院读书会组织了南丫岛之旅、“香港行山去——麦理浩径第二段”等走读香港的活动,之后还举办了一期“走读香港老城”的读书会。“香港输出的不应只有奶粉、名牌包包和电子产品,我们去感受的也不只是这些,从香港的自然环境和历史遗迹中去看到标签背后的东西。”后院读书会一名书友说。蔡益怀表示,他们同样希望以这种形式走进深圳、认识深圳,进行更深入的文化交流。

  “深港两地深度的阅读交流可以首先在从高校学生和网络意见领袖当中展开”,深圳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魏甫华就此提出具体的建议,香港很多高校在深圳设有分校,可以很好地组织两地学生举办读书沙龙,到对方的城市行走和体验、观察和记录、比较和交流,相信这个过程会十分有趣和有收获;另外,政府和民间阅读组织可多举办针对性较强的阅读交流活动,引导两地关心公共事务、在网上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意见领袖和阅读推广人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让香港的阅读推广人参与深圳读书月的活动,逛逛深圳书城和特色书店,也让深圳书友参加香港书展的读书讲座,“香港的房子和书店的空间都比较狭小,所以深圳宽敞舒适的读书环境对于香港人是有不少的吸引力,而香港书展多元包容的文化也是深圳读者希望去感受的。”

  C

  期盼深圳有更多特色的专业书店

  深圳如何营造更具吸引力、更有特色的阅读环境和氛围,从而让更多的香港读书人周末愿意来深圳看书、行走,与深圳读书人开展分享和交流会呢?多名接受记者采访的深港文人学者都认为,多一些有特色的、专业的书店和提升阅读环境的配套水平这两点最重要。

  深圳有世界上单层经营面积最大的书店,也有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但是却很少有专业的建筑书店、文学书店、艺术设计书店等。“在香港,如果我想找某个领域的书,我就知道直接去哪家的二楼书店,但在深圳书城,我就像进入了汪洋大海,不知取哪一瓢而饮。”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许子东对记者说。其实,这也是很多深圳学者的共同声音。

  怎样的书店才算专业?许子东认为,书店应该招收或培养数名“精尖”店员,要求素质高,至少大学毕业,最好是图书管理专业的学生,热爱阅读,能够不完全跟着市场和宣传走,而是自己阅读、了解业内行情后,精心选书摆书,为读者们进行专业的指引。“这样书店就不会一味把畅销书放在中间明显的位置,而好书则藏在角落,这对读者是个误导。”

  “阅读生活化是很重要的趋势,在国外,能够成为城市地标的书店都是能够把一整套生活方式融进去的,包括餐饮、服装和创意产品等,所以配套很重要。”《信报·优雅生活》主编黄源顺最近几年经常来深圳,每次都会来深圳书城中心城看书挑书。

  黄源顺还建议,深圳应该制作城市书店地图,并在各大书店发放。“如果一个书店里能够提供整个城市其它有意思的书店的地图,那真的很棒。深港可以在制作双城书店地图这方面,想想怎么合作。”

编辑:梁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