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列表

在这里可以看懂中国

2013-07-26  来源:深圳特区报  【字号:  

安东尼奥设计的作品:武汉华侨城东湖湖滨公园。

安东尼奥主持改造后的深圳大芬村。

意大利设计师安东尼奥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1972年,意大利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在中国拍摄了纪录片《中国》,在片子的开头,安东尼奥尼这样概述他见到的中国:“中国正在打开大门,但仍然是一个陌生的世界,大部分地方仍然不得而知,我们到这里只是瞧一眼而已。”如今41年过去了,中国向世界敞开胸怀,熟悉取代了陌生,开放取代了闭塞,外国导演从这里获得的也不再仅仅是“一眼”。日前,又有一位意大利导演GIUSEPPECARRIERI来到深圳拍摄纪录片,他从全球范围内“打捞”了八位具有影响力的意大利人,讲述他们在海外的生活。其中,在深圳创业的意大利著名设计师安东尼奥·英格里瑟成为八位主角之一。

  安东尼奥有意大利人典型的立体五官,光头、热情、讲一口还算流利的中文,浑身散发西西里岛的奔放热风。来深圳7年的安东尼奥算是一个“百事通”,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节奏和文化。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他从建筑入手,地标性的建筑如世界之窗、华强北、东门、古玩城一一收录镜头之中;此外,他也深入城市的文化肌理,挖掘蕴藏其中的中国文化,比如京剧、茶文化、美食文化等等。他告诉记者,并没有刻意或以一个猎奇者的眼光呈现,他眼中的深圳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在这里可以看懂中国。

  1.

  “中国情结”下的一次影像记录

  安东尼奥1967年出生在米兰,先后在那不勒斯、罗马、巴黎和汉堡求学,获得景观建筑学和设计管理学“双料”博士。他于2000年在意大利萨雷诺创立METROSTUDIO(意大利迈丘设计事务所),并成为首席设计师。

  安东尼奥说,如果没成为设计师,他会是一名球星。来自“足球王国”意大利的安东尼奥从小受到足球的熏陶,像不少电影里喜欢在千回百转的小街巷中踢球的少年一样,怀揣足球梦,进入AC米兰的青年队之后,因种种原因无缘足球,转而进入设计界。

  在来到中国之前,安东尼奥对中国的了解来自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视剧,中国的神秘、古典、与众不同如磁石般吸引着他,“中国情结”促使他将事业的重点转向中国,2006年进入中国市场,三年后正式在深圳创业。谈及在深圳这片沃土创业的感受,他表示看好深圳在于这座城市的“双重特质”,“它既有中国古老、有趣、深厚文化底蕴的一面,又年轻、向上、充满现代性,与我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秉承着“每一根线条都有它的意义”的设计理念,他的设计在深圳也“开花结果”,主持的项目遍及深圳、全国乃至荷兰、迪拜等地。在本次的纪录片拍摄中,他还特意带导演去了大芬油画村和文博宫,那里他曾用一笔一画改造、翻新、重建,代表了对这座城市的一种参与。

  谈到本次纪录片的拍摄,安东尼奥认为不需要过分渲染或者夸大现实,记录的真义在于真实。他告诉记者,这部纪录片的关键词是:自然。他进一步解释说,在片中,以他的生活与工作为切入点来生动展现深圳的特色,“让全世界的观众看到真实又自然的深圳”。他带导演去古玩城喝功夫茶、去华强北淘货、学京剧唱段,也包括他设计草图的工作状态,“如果时间周期够长的话,观众还可以看见,如何将草图的设计变成实在的设计。深圳是个高效的城市,标语上写着‘时间就是金钱’,我们也得跟上节奏”,安东尼奥笑着说。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导演GIUSEPPECARRIERI与中国也颇有缘分。他最喜欢的女演员是巩俐,也是张艺谋、陈凯歌、蔡明亮的“骨灰粉”。在采访过程中,他还拿出手机翻到张艺谋的《一个也不能少》的信息:“中国的电影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风格上独树一帜”。正是这份“中国情结”促使他选择了中国作为拍摄地,“影片会展示意大利人文艺术特质的建筑师的设计如何影响中国人,中国的文化如何影响意大利设计师。同时全球观众也能看到中国的名胜与历史的魅力。”

  据了解,该片预计会在明年秋季在天空电视台最具知名度的旅游休闲频道播出,全球均可收看到该系列片,与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Channel)的合作还在洽谈中。

  2.

  通过建筑与老子对话

  “想象大于接触”是安东尼奥形容还没来到中国之前的感受。到了深圳之后,作为一个“中国迷”,安东尼奥通过近几年的观察对中国有更深入的了解,他钟爱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而其中对老子的哲学情有独钟。

  谈到老子,他显得眉飞色舞,开始滔滔不绝。他说读到的关于《老子》的文本印象深刻,“《老子》里面的文字简约,但不简单,富含思想”。在安东尼奥看来,老子的思想与欧洲文化有某种相似性,“老子是做减法的,他主张的‘少则得,多则惑’与西方文化的‘Lessis more’(少即是多)的精髓是一致的。”

  从美学观点来看,“少就是多”的设计理念已日渐成为主流。国际上第一代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在他的“少就是多”的理论指导下,于1951年成功地设计建造了著名的纽约西格拉姆大厦。这一美学在美国获得认可后,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以简洁、规整,普及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安东尼奥正是通过建筑的方式将老子的思想与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打通了任督二脉。在他的设计作品中,既呈现西方的简约风格,轻外形重实用;又将东方的自然主义融入其中,强调建筑、环境、人之间要达到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境界,以人为本。

  比如他主持的大芬油画村的建筑与景观改造计划中,并没有按照“推倒重来”的思路,而是充分利用自然达到人与建筑,建筑与环境的统一。整张规划平面感观犹如一张具有天然肌理的水墨画,街道与建筑相互渗透,犹如一滴墨汁不经意地滴入清水中,通过抽象的处理,深化成统一有序的立体建筑风格。

  兼容东西方文化元素时,他也发现一些“文化差异”,比如在当下的中国,出现了以“大裤衩”为代表的“形状派”建筑,这一类建筑以外形的“怪异奇特”取胜,伊川裤腰带、抚顺生命之环、苏州东方之门、河北邯郸元宝亭、重庆国泰艺术中心等建筑都引发争议与“吐槽”。对此,安东尼奥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形状是首先进入视觉的元素,但不是唯一,“设计包含多层面,好看是关键,但不能太关注外表,失去了内涵。”

  如果寻根究底中西方建筑风格的差异,安东尼奥认为源头仍在文化的不同。他以烹调打比方说,中国人做菜讲究色香味俱全,从原料到辅料作料再到烹调的方式花样繁多;国外的餐饮简单,最典型的意大利面,煮好面条,加上肉酱一步到位。从饮食上就可以看出,中国人喜欢多多益善,建筑也热衷加入很多元素,故宫便是典型的代表,而国外的设计主张简约大气。“设计风格本身没有谁好谁坏,关键看你喜欢哪一款”,他补充说。

  谈到对深圳的寄望,安东尼奥说,深圳是一个成长中的世界大都市,就像设计师塑造自己的建筑一样,深圳也在塑造自己的未来,引领中国的风潮。

编辑:梁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