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列表

高校招生,拼爹还是拼实力?

2013-07-08  来源:晶报  【字号:  

  “清华坚决抵制四川的体育加分,所有靠体育加分20,即使档案进了清华,也会被坚决退档,去年提前批和统招批次均退了档,并且会影响你B志愿高校的录取,所以各位考生不要听信其他学校的传言,千万不要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不听我们的忠告,胆敢以身试法,冒险来试,造成损失将由考生本人自己负责!”

  这是6月26日以来,实名认证的“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连续发出“坚决抵制四川的体育加分”系列微博中的一条,语气十分强硬,呼吁“砍掉一切不合理的高考加分,上清华,不拼爹,拼实力”。在舆论纷纷为清华大学的做法喊好的同时,高考加分、扩招、点招、定向招生等蕴藏着的猫腻和黑幕,也引起了家长和考生的“吐槽”——高考比拼的是实力,高招难道真的只能“拼爹”?


6月26日,一名高三毕业生在西安一所大学的校园开放日活动上阅读招生资料。(新华社发)

  点招

  名词解释

  又称选择性招生,是指学校的机动招生指标。获得“点招”指标的考生,即使考分没有达到填报高校录取线,也可被正常统招录取,前提是必须交纳一定数量的费用。实际上就是分数差一点的考生交钱上大学。根据学校、录取批次和专业的不同,价格也大不同,现在大部分院校收费5万元至30万元,特殊的也有50万、100万的,而且还在不断涨价。这些选择性指标的收费,统一进入学校的小金库,有的作为员工福利,有的用于学校建设,具体的支配由学校自己安排。

  不能说的秘密

  今年,两条关于“点招”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是教育部开展以整治“点招”违规行为为重点的专项治理,对于违规降分录取的“点招”行为一律立案查处,对于违规录取的学生,责成主管部门不得予以学籍注册,开展特殊类型招生录取学生的入学复核。另一条则是江苏省今年取消了“选择性招生”,也就是民间俗称的“点招”,但可预留1%招生计划,用于调节生源不平衡问题,或用于招收少量有学科特长的考生,以及用于缓解现行高考方案中分数与等级不匹配的矛盾。对此,舆论的理解是,2013年,江苏高招可以继续“点”,只是难度增加,条件更加苛刻。

  “点招”虽被教育部明令禁止,但是在很多地方却成为不能说的“潜规则”,降10分可以录取到理想的学校,其诱惑力是巨大的。每年高招时期,各省招办外都有一帮掮客在为“点招”忙活着,这也是“点招”费用水涨船高的原因之一,的确有不少人指着“点招”发财。

  据《新华日报》报道,要获得一个“点招”指标,首先要有关系,然后才有机会交钱,所谓“关系和钞票一个不能少”。假如在高校内有熟悉的领导,或者通过熟悉高校中层以上的领导和有影响的教授去办理,一般出的钱会少一点。而且,在正式开始投档前,就得落实指标,否则根本不可能“点”到。早几年,一个获得“点招”资格的考生只要交五六万元的点招费,而近几年水涨船高,动辄几十万元的点招费已不鲜见。更有甚者,极少数公职人员与社会中介机构勾结,从中渔利,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学工处长表示,老百姓愿意交钱让子女上大学的需求还是很旺盛的,每年高校的“点招”指标都很紧俏就说明了这一点,“点招”体现了高校招生自主权,客观上也增加了高校的经费和资源,对“点招”因噎废食,也是不可取的。南京一位通过“点招”让孩子如愿上了心仪大学的家长说,当年交给学校5万元点招费,目前看来,这笔教育投资还是很值得的。

  据了解,选择性招生机会一般不对外公布,不会出现在招生计划和招生简章里。这部分计划一般用来平衡各省之间的生源不平衡问题,而且会用在各个录取批次。比如某校在某省有50个招生计划,但是调档的55个学生分数和等级都符合要求,都能进档,根据学校进档不退档的承诺,学校就必须追加这5个招生计划。但是,实际操作中,预留计划往往会有部分名额用作机动处理,一般来说关系户、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职工的子弟是主流,有的指标则被拿出来买卖。

  火热的点招市场

  不过,在江苏,以前的“点招”是有政策支持的。在《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关于做好江苏省2012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通知》中,对预留计划选择性招生的对象和降分幅度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今年虽然江苏省取消了选择性招生,但是预留1%招生计划,还是留下了一定的操作空间。

  据《现代快报》报道,在网上,有不少与江苏高校“点招”有关的网站。其中一家做得非常有煽动性——首页的红字大标题是“江苏点招告急”。下面一行红字:2013年江苏点招最新政策解析,南京各大高校点招已经接受操作!副题为:江苏高校点招指标降到1%,目前暂未收到增补计划的可能!下面还留有联系电话和QQ号。显然,信息发布人对政策有一定了解,不过偷换了概念,把1%的预留计划,直接算成了“点招”。这家看上去很神秘的网站称:1%的指标,估计高校老师子女照顾都不够,外放出来就真不容易了,不过他们目前在南京部分高校,还是有办法搞到一两个指标的。

  上述报纸的记者以学生家长的名义,拨通了一名中介的电话。对方称,南京所有高校的“点招”他都可以代理,但今年管得严了,名额很紧张,费用也上涨了。他随后报出一长串高校点招收费的价格,985高校都要100万元以上,热门省属本一要50万元,二本略低。另一名中介在电话里说:“省里开了会,消息也登报了,今年预留计划控制在1%,往年都是5%,所以今年价格肯定暴涨。像那些往年只要八九万元的,今年要15万元。”他还说,今年竞争太激烈,交了费也不一定能上得了学。订金也涨了,往年只要2万元,今年涨到4万元了。记者故意犹豫不决,这名中介立马说:“去年我接手的10多个考生,全部办成功了。”

  “点招”市场的火热,有时是中介市场的炒作。“‘点招’一般以捐资助学的说法进行,例如可以争取到一个校董事会的名额,有这个名额的人一般只需要交5万,但这个人可以将这个名额给中介,有些家长有钱但苦于没有门路,于是便不惜一掷千金,985高校炒到100万至150万都是有可能的。”一名招生负责人表示,“点招”的付款也有门道,有时学生报到时只缴纳正常的学费,几个月后,再以捐赠的形式返给学校,还会收到专门的捐赠证书。

  当然,“点招”中的违法行为是有可能受到惩处的。今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副主任刘某某就因收受贿赂帮助他人“点招”而获刑10年,他为他人办理过两所高校的“点招”,还帮人取得南京和无锡知名中小学入学资格,收取贿赂31万元。

  加分

  名词解释

  普通高校招生加分政策可分为鼓励性加分和照顾性加分两大类。鼓励性加分,是指考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某些方面的成就,由此获得一些加分的机会,如高中阶段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以上称号的考生,其高考成绩可加20分;照顾性加分,是指考生的自然属性和国家相关照顾政策下的加分,如少数民族考生、烈士子女可加分。

  跑不动的“二级运动员”

  “弱不禁风的孩纸,你还是团体足球运动员主力?有的连无线电测向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还是该方向的二级运动员?”

  “一些孩子体弱得连我都跑不过(我800m成绩2分24秒),还是田径、足球二级运动员,难怪中国足球不行!90%都是假的,你信不?反正我是信的!”

  这是“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在微博上的吐槽。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清华大学招生组之所以拒绝认可四川“二级运动员”高考加分政策,是因为他们在多年前就发现,大量四川考生的二级运动员资质有造假嫌疑。

  “有的考生长得跟小鸡仔一样瘦弱,居然是二级运动员。”招生组老师说,他当时问一位“二级运动员”考生百米跑的成绩是多少,考生犹豫半天说大约14秒。“我光脚都能跑进12秒,说明这位考生一点速度概念都没有。”

  有一年四川居然出现了数千名“二级运动员”,而在一些省份,这个数字仅有几百。清华大学校方后来独立组织测试,查出了一批假“二级运动员”,有的学生甚至都不敢参加校方组织的测试。于是,从2008年开始,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便不再承认四川“二级运动员”的加分政策,2012年清华大学在四川招收的149名学生,没有一个是通过“二级运动员”加分而被录取的。在一份今年有望被清华大学录取的100多位四川考生的名单中,排名最后一位的考生若加上20分,分数就进入前20位了。

  按照《四川省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实施规定》,除了二级运动员可享受加分外,烈士子女、获省教育厅表彰的省级优秀学生、省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等若干类考生亦可享受5~20分不等的政策加分。但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不予认可的仅是“二级运动员”这一项。招生组的老师表示,清华大学并没有在全国所有省份实施这一政策,因为有的省份的“二级运动员还是有含金量的”。

  2012年,有媒体连续报道了四川大学一批高水平运动员资格涉嫌造假和一些地方买卖“二级运动员”证书的现象,有的地方甚至花4.5万元即可办一张二级运动员证书。当年,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即通过微博向考生解释说:“有媒体爆出四川体育加分乱象,我们2008年看到四川体育加分人数在2007年的基础上涨了10倍,所以决定不承认四川体育加分。”

  “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还在微博上公布了警示案例:去年提前批考生三×中学蒋××和绵阳东×中学喻××因体育加分被退档,统招批次考生绵阳东×中学谯××因体育加分被退档。“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同时也表示,他们不会让那些真正的“二级运动员”考生因此失去机会。只要考生通过清华大学独立组织的体育特长测试,校方将对他们的加分政策予以认可。

  在网上,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的做法得到了大量支持。自称去年裸分进清华的考生网友“青青回忆2011”评论说,若不是清华坚决抵制(二级运动员加分),全省第60名都上不了清华。

  考前突变“小科学家”

  据新华社报道,一年一度的高考招生大幕开启,各地的高考加分政策也引来高度关注。加分项目五花八门,“裸考”的考生成了弱势群体。

  “我孩子一个同学,平常看不出有什么科技特长,高考时突然获得了一个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可以加20分。”济南一名刘姓学生家长有些不平地说,“后来打听,‘小科学家’其实就是参加了一个科技培训班,最后花钱买了一个成果参赛。”

  多年来,“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享受高考加分,一直受到质疑。有不少家长和考生认为,这些考生的所谓“突出贡献”,很难体现公开公平。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名考生家长说,相比于竞赛类成绩加分,类似于“三好生”“优秀干部”这类的鼓励性加分项目,操作更加模糊、不透明。

  南宁市民刘女士的孩子刚刚参加完高考,同学中不少人有各种证书。“都是为了高考加分,由老师和家长提前‘策划’取得的。加分政策对于有钱有权的家庭子女更有利,这不是拼家长的本事吗?”

  济南学生家长李宏敬说,有不少高考加分项目,是依据考生父母的身份来定的。“因为父母做出特殊贡献就给孩子加分,这不是子承父荫吗?”他认为,高考作为一次人才选拔,应该把非人才的因素区分开来。“有的地方甚至把独女家庭等计划生育工作也和高考加分联系起来,这和选拔人才有多大关系呢?”

  一名学生家长说,学校里真正拿到加分的孩子,大都家庭条件优越,这些家庭要给孩子弄个荣誉、买个科研成果甚至更改少数民族身份,都能做到。对于农村和广大普通家庭的孩子,没啥资源,只能靠自己苦学。

  有评论指出,最大的公平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则是高考。这些年来,带水分的乱加分禁而难绝,让一些有关系、有背景者钻了空子,人为制造了起跑线上的不公。对加分注水的默许,就是对其他考生权利的损害;对伪造加分的纵容,就是对教育公平的侵蚀。

定向

  名词解释

  又称“定向就业招生”,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是国家为了解决艰苦地区、艰苦行业以及国防、军工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人才“分不去、留不住”的困难而制订的特殊政策。由用人单位和有关高校签订就业协议,经批准列入当年的招生计划。在招生录取时,可以降分录取,降分幅度可达20分。

  定向就业成幌子

  只要能降分,就存在操作空间,何况是降20分!于是,定向生也成了高招潜规则里的热门,只要考生的成绩在这20分的范围以内,接下来拼的就是关系和金钱了。

  严格说来,定向招生也是按照成绩排名录取的。但是由于操作过程不透明,就有了交易的可能。北京某著名高校招生办公室一位不愿披露姓名的负责人曾对媒体记者透露,他所在的学校,不少定向生是通过各种关系进入学校的。从实际操作看,定向招生已经严重违背了向艰苦地区行业输送人才的初衷,转而变成学校或个人生财的途径。在他看来,定向招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假定向和利用定向招生向考生收费。所谓假定向,就是考生利用一定关系,获取定向招生指标,毕业后并不到定向地区或部门服务。

  地方高校基本停止

  “这需要疏通三方面的关系,第一就是学校招生办,第二就是主管招生办,第三就是定向地区或部门。”这位负责人说,也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即三家联合,卖掉定向指标,然后三家分成;或者学校招生办或主管招生办和定向地区或部门两家联合,与考生签订虚假定向协议,事实上是卖掉指标,收取费用。这种现象在地方院校中非常普遍。

  正是由于定向生招生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教育部在2005年下发的一则通知中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高等学校自2005年起一般不再安排定向就业招生计划。对口支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省、直辖市所属高等学校,如确因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人单位需要,拟招收少量定向就业生的,须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报我部核准后,方可编列定向就业招生计划,招生人数不超过本校年度招生计划总规模的1%。”也就是说,从2005年开始,地方高校基本停止招收定向生。

  提醒:各种高招骗局请多留神

  冒充军校

  骗术:

  基本诈骗手段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骗取高额培养经费、编造虚设招生机构、透露军队过硬关系、开办所谓培训基地、伪造出示部队文件等。

  提醒:

  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考生和家长切莫落入假冒军校招生陷阱,擦亮眼睛识假防骗。有关军队院校和国防生招生的详细信息,在教育部网站等正规渠道都能查到,也可通过院校了解。

  假借自主招生

  骗术:

  套政策、假借自主招生等特殊类型招生也比较多见。这种招生诈骗方式大多是通过熟人介绍入学或发展“线人”等形式,以特殊类型招生名义诱骗考生。

  提醒:

  艺术特长生、自主招生、高水平运动员、保送生等各种特殊类型招生资格名单都已在教育部阳光招生信息网、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及高校网站公示。对于特殊类型招生,考生可以通过教育部或相关高校招生网查询。未经公示的考生不具备相关资格。

  “内部指标”

  骗术:

  招生诈骗分子吹嘘自己神通广大,与高校领导有“特殊关系”,可以“打通关系”弄到高校招生的内部指标。更有甚者,称高考成绩低于专科录取分数线的可以上本科。

  提醒:

  首都师范大学招办主任孙彤提醒,高校招生计划都会向社会公布,不可能像一些招生骗子所说的,只要花钱就能搞到招生指标。

  混淆不同办学类型

  骗术:

  一些中介机构故意混淆网络教育、成教、自考助学辅导、留学培训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普通高考的区别,以上述学习类型的入学通知书蒙骗考生及家长。

  提醒:

  详细查阅,就能识别上述混淆概念的欺骗手段。如果有疑惑,可通过报考的招生学校官方网站了解,也可拨打学校招生电话咨询。

  冒名寄录取通知

  骗术:

  有些考生家长在得知录取结果后,因要提前订票等原因急于获得录取通知书,有的骗子便借机骗取考生考号、姓名、录取院校等信息,再通过邮局、快递公司等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将学杂费打入其银行账号,骗取钱财。

  提醒:

  中国人民大学招办负责人提醒,遇到有人打电话说先汇款再邮寄录取通知书情况时要格外警惕,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查询自己的录取信息。还可通过当地省、市高招办查询,或通过致电报考的院校了解。

  打“补录”幌子

  骗术:

  不法分子谎称,某大学录取的新生中,有的没有报到,空出多余招生指标,交钱后就可以补录进这所大学。

  提醒:

  没有完成招生计划的学校,会公开对考生征集志愿进行补录,补录计划会通过正规途径向考生统一发布。

  (据北京考试报)

编辑:梁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