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列表

家访既可走进门也可请出来

2013-07-04  来源:深圳特区报  【字号:  

  “聚焦深圳家访现象” 系列调查报道之4

  一些学校保留了传统形式,一些学校则将沟通方法创新

  深圳特区报记者 潘若濛 张焱婷

  连日来,本报推出的系列调查报道引起许多老师和学校的关注。从本报记者的抽样调查结果看,随着沟通交流方式的日趋多元化,家访正呈式微之势。然而,采访中记者也发现,我市还是有一些学校依然保留了家访这一传统形式,并积极采取各种方式鼓励老师走进学生家庭,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另一些学校则在家访形式上创新。

  胡红梅老师:家访可“诊脉”特殊学生

  龙岗区福安学校胡红梅老师从教多年来发现,特殊孩子多来自问题家庭。她在做家访计划时,往往会向这些孩子倾斜。胡红梅介绍,她在每个学期中段,会连同各科老师分头家访,利用一周的时间,每天每个老师走访四五家,争取在家访周内将班级所有孩子家庭都走一遍。根据登记反馈等信息,她可以非常清楚知道哪些孩子的家庭中出现了哪些问题,了解在校表现为情绪波动、学习不稳定的孩子“背后的故事”。

  “很多孩子表面上顽皮、无心学习,如果不走进家庭,我永远不知道原因是什么,他真正需要什么。”胡红梅说,前几年班里出现了一个孩子在老师办公室进行偷窃,在老师包里拿钱出去消费。家访中了解到他的家庭非常贫困,因为与班里其他孩子去书城没有零花钱,产生了自卑心态。胡老师连续几天到该学生家里与家长沟通,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也及时阻止家庭的暴力教育,“事后我也常去他们家家访,保持对他的特别关注,潜移默化之下,家长也变得越来越理性,他现在已上初中了,阳光开朗了许多。”

  黄丽芳老师:走进家庭才能真正了解孩子

  “家访能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爱”,竹园小学六年级老师黄丽芳的感触很深。从教20多年来,黄老师的家访足迹踏遍了学校周边大大小小的地方。

  黄老师班上有一个“牛学生”小吴(化名),带他3年以来,黄老师的家访不少于5次。“他刚来时,中午放学不按时回家,溜至别的班级翻同学书包,见到什么想要的就拿走,对同学也不友好,出手不知轻重”。黄丽芳家访时很震惊:30平米的空间里,又阴暗又潮湿,做饭的地方跟住的地方全在一起。小吴爸妈做烧烤小生意,小吴每天早上四五点就起床帮父母串烤串,父亲脾气也不好,稍不对劲便拳脚相加。了解这些以后,黄老师的不解都变成了怜爱,“这以后,孩子的事情我都会主动跟家长沟通,不管他们来不来参加家长会,我都会在别的家长面前表扬他们。”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小吴跟老师的感情越来越深,“现在做错了事情,他也知道反思和道歉了,还会主动参加班级活动”。

  竹园小学:家访成“例牌菜”惠及1300名学生

  “学生家庭成员情况、学生在家学习生活情况、家长意见及建议、家访效果、家访教师心得体会……”在竹园小学德育主任黄茜荣的办公桌上,整整齐齐叠着300多份该校老师的“家访手记”。从今年4月到现在,竹园小学的80多名教师已经全部出去家访了一轮,全校1300多名学生,不管住得多远,在校表现如何,都会迎来至少一次的家访。“无论科技多么发达,家访带来的有温度的情感都是不能替代的”,黄茜荣说。

  竹园小学的家访,是从校长到老师都要参与的“例牌菜”。黄茜荣告诉记者,为了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一般都会3个老师一起去一个家庭家访。“在家访之前,我们都会对老师进行简单的培训,从坐姿到说话语气都会提醒,”黄茜荣说,“到了学生家里,我们主要关心的是孩子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有没有受到伤害,而非成绩本身。”

  后海小学:举办“家庭派对”把家庭“请”出来

  有的家访走进家庭,有的家访则把家庭“请”出来。南山区后海小学2008年开始组织“家庭派对”活动,学校以班级为单位,有的班级每周举行一次,有的班级一个月一次,每次都有七八个至十几个家庭参与,人数从20多个至三四十个不等。每次活动,老师和家长都精心设计与孩子的成长密切相关的主题,原则是:主题要体现教育意义并创造交流沟通的良好空间。

  “在活动中,老师通过细心观察,对每个孩子在家庭中的状态就能略知一二,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家长也可以集中和老师交换教育意见。”后海小学校长吴希福介绍,家访非常有必要,但也需要与时俱进,比如在家长普遍工作繁忙的深圳,如何做到不打扰,又能在良好的氛围下,有针对性时效性和高效率地解决问题。吴希福说,现在学校要求老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家校沟通方式,但如果家长邀请老师家访,向老师求助,那么老师必定义不容辞,而如果孩子和家长有抗拒心理,那么我们就先采取其他方式与之沟通,等取得家长信任后再走进家庭。

编辑:梁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