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列表

探访公明合水口麦氏大宗祠

2013-07-01  来源:晶报  【字号:  

  早就听说公明合水口麦氏大宗祠很有名气,该祠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6年),距今约530多年,被列入原宝安区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昨天,记者探访了麦氏大宗祠,了解了该宗祠的历史沧桑。

花岗石牌坊,“宿国流芳”四个大字,经历500余年风雨洗礼,依然熠熠生辉。

如今,这里已成为社区老年活动中心。

  据合水口社区居委会文书麦智星介绍,祖先麦铁杖,是广东韶关始兴人,隋朝名将,授车骑大将军,多次为国立功,后与杨素东征辽东以身殉国,被封为武烈,御赐衣锦坊,葬于韶关百里顺龙头坑。其后裔麦必荣、麦必达携家眷及乡族人等南渡。子孙麦有登、麦有成等族人,建祠堂于靖康乌沙桥东。之后由麦彦嘉之子麦富,号南溪于明朝永乐21年(公元1423年)迁至合水口定居,繁衍至今成为公明办事处麦氏家族最大聚居之地。

麦氏大宗祠大门看上去十分壮观。

  麦智星说,麦氏大宗祠是麦氏家族聚居地,是公明办事处辖区合水口、茨田埔、马山头、根竹园、碧眼、白芋沥等六个社区的总祠。该祠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距今约530多年,占地面积1133平方米,建筑面积938平方米,是深圳市各姓氏宗祠最大之一,具有历史价值。该建筑中保留了自明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信息,具有历史的原真性和可读性,对于研究深圳地区传统建筑的发展演化具有较高的价值。“麦氏家族是深圳地区的早期移民之一,该宗祠对于研究深圳历史上的移民迁徙史和地方开发历史,也具有一定的价值。”麦智星说。

麦氏大宗祠墙壁上镶嵌着麦氏现代宗贤的介绍。

  麦氏大宗祠大门的正中间悬挂着刻有“麦氏大宗祠”苍劲有力的五个大字的木匾,两侧是“长江源远,古柏根深”对联,最醒目的还是中厅间天井处的那座花岗石牌坊,“宿国流芳”四个大字,虽经500余年风雨洗礼,依然熠熠生辉。再往里走是大堂,大堂的中间正上方挂着刻有“聚英堂”三个大字的匾额。如今,这里已成为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成为社区居民交往、联络感情的重要场所。

大宗祠供奉着祖先的牌位。

  再往里走你会发现,宗祠现存主体结构为清代风格,但保留了明代建筑布局和部分明代建筑构件。该祠三进三间布局,前低后高拾级而上,内树立造型别致的花岗岩大牌坊,上雕刻“宿国流芳”、“入孝”、“出弟”等名句。门前砖墙下半部份用红石垒砌、八角形红石柱,名贵格木大圆柱挺立,格木作樑架,樑樑相托,雕龙刻凤,檐口彩绘民间故事,花草树木,栩栩如生。是一座集泥塑、石刻、木雕(浮雕)、彩绘于一体的明代古建筑。

这对牌匾希望后代代代兴旺。

  麦智星介绍说,麦氏大祠于民国元年岁次壬子重修,不但巧妙地保存明代的建筑特色,更增添了清代的建筑风采,是岭南不可多得的明清相结合的古建筑精品,久经不朽。是麦氏家族喜庆聚集之地,是祖先留下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对于公明地区的历史文化,古代建筑的探讨和研究具有一定价值。

  据悉,麦姓在华人社会里属稀有姓氏,在《百家姓》里找不到它,在许多的姓氏介绍书籍中,也没有将麦姓列入。即使有的书籍介绍,也只是简单两三句话而已。对于现今想要寻根追源的麦氏子孙来说,探索姓氏的起源,可佐证的资料相当稀少。

老人在祠堂打牌休闲。

  合水口的人文历史

  据史料记载,合水口在秦朝时属于南海郡。至宋元,逐渐地发展为麦姓聚居地,麦姓是岭南大姓,麦氏始祖名绕丰,号铁杖,生于南雄百顺,在隋统一中国的伟业中,屡立战功,官至大将军。辽东战役,为国捐躯,赠光禄大夫,封宿国公。因此,麦氏子孙以为宿国公后裔为荣。由于宋元战乱频繁,麦氏十六祖必荣公从南雄珠矶巷迁徙至此,在此繁衍生息已有900多年历史。

大宗祠建筑和现代建筑相比,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关于合水口村最早记载于嘉庆二十四年《新安县志》(1819年)。志称:明未新安县划为3乡7都57图509村,合水口村属于三都福永司管属。民国初年沿袭清未乡镇自治;民国13-21年(1924-1932年)实行区乡编制,全县划分为七个区,99个乡,3个镇,合水口村属第五区;民国22年(1933年)按地理及人口分布,合并为5个区,37个乡,3个镇,合水口村属第二区;民国26年(1937年)实行基层保甲编制,合水口村属第一区的公明乡,直至1949年10月解放。

编辑:梁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