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管理|投诉         

爱在夕阳间 为霞尚满天

2009-02-16 14:46  来源:深圳商报  【字号:  

与武警官兵在莲花山开展关爱行动。

  两位老人和56个民族孩子的故事还将继续。

  都市快评

  生命在于奉献

  本报评论员 钱飞鸣

  “生命不息,爱心不止”。两位可敬的退休老人用实际行动,对这句话进行着注释。

  56个民族,56个孩子,每个民族资助一名贫困孩子上学读书。胡文龙、林崇德夫妇在74岁的高龄,完成了一次爱心捐助的完美拼图。可以说,这不是一件轻易就能完成的壮举,需要付出的不仅仅是金钱,更多的是心血与精力。或许有人会问,不好好安度晚年,为啥还要这样苦自己?两位老人的回答很简单,这是责任,也是幸福。

  作为特区的拓荒牛,两位老人为深圳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足以体现人生的价值。但是退休之后,两位老人思考的却是如何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七八年间的200多场报告会以及8000多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间,这样的奉献可以媲美吐丝不尽的春蚕。但是老人们并未停步,责任心驱使他们发现了更多需要爱心的人群——那就是渴望上学的贫困孩子。设立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目标,老人通过向自己施压追求更大的人生价值。非凡的责任心,非凡的幸福感。尽管日子过得艰苦,但是幸福感丝毫不缺。“全中国孙子孙女最多的爷爷和奶奶,我们感到无比幸福!”老人的话很朴实动人。

  完成这次爱心拼图式的壮举,两位老人付出了很多:以金钱来论,除了每月3000元的基本生活费用,退休工资全变成了爱心基金;以时间来论,两年多的不断奔波联系,70多岁的身体可以说是负荷不轻。但是老人们无怨无悔,因为在他们的眼里,这是责任。熊熊燃烧的爱心之火,源于他们强烈的责任心。这种责任心,也正是社会最稀缺的精神资源。不是家缠万贯的富翁,更不是精力充沛的年轻人,看到两位老人的壮举,我们不妨悄悄地在内心里问一声:我能吗?

  壮举已经完成,两位老人绝不是单兵作战,来自社会的支持是老人们最希望看到的收获,我们看到了义务牵线搭桥者,我们还看到了同样乐于资助的普通市民。这并不令人奇怪,感恩与回报是深圳的城市精神,由所有深圳人谱就的宏大关爱乐曲,两位老人是当中悦耳的音符。回想去年的雪灾震灾,无数普普通通的深圳人尽己所能,写下了一座城市对于责任、对于奉献、对于幸福的理解。诗人裴多菲说过,生命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

  胡文龙、林崇德,这对古稀老人实现的价值运算,同样也属于我们这座城市。

编辑:王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