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管理|投诉         

爱在夕阳间 为霞尚满天

2009-02-16 14:46  来源:深圳商报  【字号:  

 

两夫妇参加关心下一代活动。

胡文龙夫妇经常参加捐款活动。

  桑榆晚景发下助学宏愿

  胡文龙是上海人,林崇德是浙江人,两人由高中同学变伉俪。胡文龙曾在东南大学的前身南京工学院任教近30年,1985年调到深圳市科委工作。1986年,林崇德调入深圳市电子技术学校工作。

  两位教育工作者都退休比较早,生活基本都靠退休金。“河南之行对我们的震动很大,我们生活已无后顾之忧,必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前我们是遇到贫困的孩子就帮助,可从2004年我们结识了深圳市红荔书画馆馆长——80高龄的黄南美馆长,参加了他们的文化扶贫爱心活动,才开始了正规的资助行动。”胡文龙说,从头两年的资助5个学生,增加到了后来的10个。

  “2006年,国家免掉了农业税,免掉了农村孩子9年义务教育的全部学杂费,只要给孩子提供最低基本生活费就可以了,这增加了我们实现一个大愿望的信心。”胡文龙、林崇德对记者说,桑榆晚景更希望能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林老师想到中国56个民族是一家,夫妇俩能否为每个民族资助一个贫困孩子上学读书?要实现这个愿望每年就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

  “我们夫妻俩退休金加起来每月有近万元,要实现这个愿望就必须更加节约一点。”林崇德老师提议,夫妻俩计算了一下,每月除了物业水电吃喝交通等费用总共3000元左右外,其余的都存入他们的“爱心基金”,遇到助学、地震捐款等爱心活动都从这里支出。夫妻俩还开始约定:10年不添一件新衣服,出门只能坐公交车不能打的;林老师比较喜欢吃水果,就到水果摊买特价水果,几乎不进超市去买,一些碰伤的形状不好看的水果每斤5角、1元就能买到,而且味道也一样不错;买菜的钱能省则省,俩人甚至去市场拣菜贩不要的老了、黄了的菜吃。

  有些人不理解,两位老人本可以过一个舒适的晚年,可为啥还要这样苦自己。他们说:“我们夫妻俩在教育战线上已经工作了大半辈子,几十年当教师的天职和共产党员的责任,使我们心里始终放不下那些上不起学的未成年的孩子们。”

  孩子们的回信令老人感动

  来自内蒙古、广西、贵州、黑龙江、宁夏、云南等全国各地,包括景颇、哈尼、独龙、裕固、白族、柯尔克孜等的贫困民族孩子,由于两位老人的爱心,他们聚集在了一起。翻开一本厚厚的集子,整整齐齐摆放的都是两年多来两位老人资助学生的资料,左边是孩子们的回信,右边是孩子们的照片。在内蒙古一所学校就读的鄂伦春族小学生敖伟勇、新疆乌什县第三小学的柯尔克孜族奈吉米丁伊祥、黑龙江省饶河县四台小学的赫哲族的杜金亮……翻看着一个又一个熟悉而又从未谋面的名字,两位老人心里既感动又感伤,感动孩子们的纯真,感伤孩子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从2006年开始,在红荔书画馆黄南美老人的牵线搭桥下,由于得到了国家民委的支持,两位老人终于在2008年3月实现了资助56个民族贫困孩子的愿望,虽然目前每个孩子每年资助300元的生活费,可一年近2万元的支出对两个退休老人来说也不容易,但他们并没有满足做这些事情,又计划着今年资助的人数要增加几个,而且有一些爱心人士听说他们的义举后,也要加入他们的行动行列。

  有的孩子收到捐款后还给老人写来了感谢信,两位老人经常坐在一起读信。“由于家庭较困难,每当到了开学时期,父母就眉头紧锁,为我的学费而烦恼。这时我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然而,就在我最困难的时刻,你们向我伸出爱心资助的手……你们不仅给了我物质上的帮助,也给了我精神上的鼓励,让我更加有信心去战胜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碰到的难题。……从今往后,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刻苦读书,不会让你们二老失望的。”来信的地址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中学,署名是“受到你们帮助的学生:覃豪登。”

  “我出生在一个边远偏僻而又贫困的三江县林溪乡的一个村里,从4岁起,父母就离异了。为了养活一家人,爸爸不得不外出打工,所以我很小就和年过花甲的爷爷奶奶生活,家庭十分困苦。在这百般无奈中,是你们伸出关爱之手,帮我解决了生活中的一大经济与物质上的问题。在此,我要说声‘谢谢你们’!”收到在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就读的侗族学生小吴的信,两位老人泪眼婆娑。

编辑:王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