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列表

深圳关爱行动举行20周年研讨会——以爱之名镌刻城市品格的文明典范

2023-08-28  来源:深圳特区报  【字号:  

用爱书写温暖历史,绘就城市美好未来。8月25日,由深圳市文明办、深圳市关爱办联合主办的“深圳关爱行动 20 周年研讨会”在深圳市民中心举行。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国内著名高校、机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深圳关爱行动在塑造城市人文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发挥的作用,为深圳关爱行动未来发展建言献策,为深圳打造城市文明典范温暖护航 。

image.png

近日,深圳关爱行动20周年研讨会在深圳市民中心举行。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杨少昆 摄

深圳市关爱办主任、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丁时照:爱的活动在深圳成为常态


1af89c10aa3632947026b6280b9f748.png

“深圳平均每天就开展5个爱心活动,它是深圳人的情感本能,是忍不住的‘冲动’,是情不自禁的‘关怀’,是发自心底的‘良善’。20年来,媒体不仅是见证者,还是推动者、参与者。”深圳市关爱办主任、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丁时照在演讲中分享了“打动人心”的三个小故事,讲述“爱的活动在深圳成为常态”。

第一个是“小候鸟”的故事。深圳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来深参与建设的800万劳务工功不可没。然而大多数人却没有走进过自己亲手建造的高楼大厦。在他们身后默默付出的父母、妻子、儿女等,也是这座城市不在场的建设者。近期,深圳关爱办举行了关爱新业态劳动者的“小候鸟”广深游学行活动,邀请外来建设者的儿女走进深圳湾公园、关山月美术馆、飞亚达等地,登上了深圳第一高楼平安金融大厦,他们的父母说,孩子们圆了他们的梦想。

第二个是地贫儿的故事。地中海贫血患儿终身要输血维持生命的活力,每个月的输血费用不是一般的家庭所能承担的。关爱行动启动当年,就将地贫儿列入首批关爱对象,帮助他们筹款输血。截至目前,关爱行动帮助80多个地贫儿成功进行了骨髓移植手术。“作为媒体人,我也加入了献血的队伍,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的骨髓捐献志愿者。”在媒体的影响下,2007年深圳市政府将地中海贫血纳入了少儿医保,站在未来20年的新起点,要帮助从根子上来治愈地贫。

第三个是环卫工的故事。“作为一名长期值夜班的新闻工作者,我凌晨四点会碰到一对扫地清洁工夫妻,扫完街道后坐到街道旁边的马路牙子上,打开放在推车上的饭盒吃饭,这时候饭菜已经冰冷”。于是,媒体和有关部门和企业一起募集了资金,策划组织了给环卫工人送暖餐行动,“拿到暖餐的环卫工人非常高兴。如今提供暖餐的单位越来越多,一份简单的热饭热菜里,充满了深圳现代文明的味道。”

“20年关爱行动爱的故事说不完、道不尽。20年来这样的爱心活动开展了3万多件,深圳的每个区、每个街道每天都有温暖的故事在上演。”丁时照说,新闻界要牢记社会责任,以爱之名、用爱之情不断挖掘凡人善举,讲好关爱故事、传播关爱理念,让感动常在,让温暖常新,让关爱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深圳实践”中更耀眼的亮色,成为深圳最动人的诗篇。


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让医学人文关怀重回临床实践

9bf87a02257a8e0be7e04b7f406554f.png

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在演讲中说,深圳关爱行动一直关注、支持深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为一座有温度的城市,深圳是开展医学人文关怀的天选之地。关爱行动20年来,在越来越多人心中,医学开始变得有温度,通过人文医学关怀让更多的患者获得生活的希望,是医务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议题。

“尊重患者需求是以患者为中心的重要体现。”卢洪洲说,如今各个公立医院非常看重“患者满意度”这个评估指标,希望患者在就诊过程中感受到便捷与温暖。市第三人民医院每年会根据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进行工作优化,比如通过工作流程的梳理减少患者的门诊排队和等待时间;通过药房分流减少患者等待拿药的时长;通过医护工作者工作语言规范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

作为深圳唯一获批肝脏移植资质的单位,市第三人民医院在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支持下,于今年3月12日发起成立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小新肝公益基金,基金初始规模200万元,用于救助需要肝移植手术治疗的困难家庭患儿,目前已成功资助患儿28人,让他们得到了生命的延续。卢洪洲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人士能够支持公益基金发展,造福更多家庭。

“让医学人文关怀重回临床实践,不仅是未来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中国医生建立良好的医疗服务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致力于通过不断努力打造成为人文医院,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医学的魅力、生命的价值。”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腾讯可持续价值事业部副总裁葛燄:“科技向善”不断放大关爱的乘数效应

5a0e177074092add0d2f993520e534e.png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腾讯可持续价值事业部副总裁葛燄说,作为土生土长的深圳企业,腾讯一直在践行科技向善的使命和愿景,希望通过创新科技以更好的产品服务用户。2015年腾讯联合数百家公益组织发起了9·9公益日,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公益嘉年华之一。再过几天,第九个9·9公益日马上就要启动。截止到8月22日,平台累积的筹款人数达7.67亿人次,筹款的人数2.4亿,平台的累计筹款金额已达247亿元。

“是否每个需要得到帮助的人都能被看到?每个希望去关爱别人的人,是否有更好的方式参与?如今筹款数据、用户数据已不是腾讯最关注的。腾讯公益平台正不断用技术创新,连接越来越多的慈善应用,让更多的企业、学校和党政机关都参与进来。”

葛燄说,腾讯通过技术,正实实在在地与城市进行共建共治共享。深圳作为一座“最互联网”的城市,很早就为关爱行动插上了网络的翅膀,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不断放大关爱的乘数效应。比如,“美丽深圳·微信支付爱心餐计划”则通过微信小程序,让深圳6万余名环卫工人每周只花1分钱,就可在全市近千家门店享用一顿爱心餐。未来,腾讯将一如既往用技术助力深圳本地更多的公益组织一起打造一个可信高效的平台,能够连接更多的企业、个人参与到城市的关爱行动中。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深圳媒体正从报道者、参与者走向连接者

2034c18f4d3c8e67ee7673be890e951.png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认为,走过20个年头的深圳关爱行动,实现了公益传播功能的拓展。“公益传播的意义不仅在于凝聚各方资源、有效动员公益行动,更在于浸润式传播公益文化、精神和理念;也实现了媒体角色的能动转型。深圳媒体在公益传播中扮演的角色,正从报道者、参与者走向更重要、更主动的连接者角色;还实现了城市传播的范式创新,公益传播的深圳实践正在助推深圳城市传播追求从‘现代城市’向‘高尚城市’。”

张志安说,未来,关爱行动要洞见人性、连接情感、极致叙事。小善的爱是自己收获愉悦和快乐的同时,在他人赞佩的眼光中获得自我实现感。而未来所需要做的,是要在关爱行动中去挖掘无私之爱,要学会从情感凝聚和迸发的瞬间去探寻人性之美。“在深圳的常住人口里,有不少是普通的劳动者,但是他们却能够持续地施与他人关爱,这种力量特别可贵,这种力量背后蕴含的情感更加珍贵。”媒体要去寻找这样的情感故事。公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今是社交网络时代,当媒体注重用视觉化表达方式去讲述一个典型案例时,就有希望能够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力量。

张志安认为,关爱行动要具备平台链接意识。要做大一项事业,一定要搭建平台,而不仅仅是做项目、做实践、做基金,平台意味着开放性,意味着能够将不同的资源汇流进来。关爱行动要助力深圳城市形象传播和深圳高尚城市建设,应该让爱成为一种情感结构、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底色。面向未来的城市传播要超越“现代城市”的传统叙事框架,代之以“高尚城市”“文明城市”“人文城市”等叙事框架,实现城市精神、文化和价值观的柔性传递。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中央党校创新工程 文化前沿问题项目组首席专家陈宇飞:在关爱行动创新实践中持续激活城市发展动力

91436c37ba47eadfe1761fc024613a4.png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中央党校创新工程文化前沿问题项目组首席专家陈宇飞在题为《深圳关爱行动与人民城市建设新实践意义》的演讲中提出,深圳关爱行动是对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课题的最好实践,也是大家所期待实现的城市美好前景。

深圳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拓展。深圳关爱行动的价值意义,是在发展中遵循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不断培育持续的发展动力,进而推动城市健康发展的新实践。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人,在于人心的安顿和认同。中国近几十年来的城市发展实践,就是压缩了的人类城市进化史,在经历了主要发展目标提供城市生活基本空间的阶段,和丰富城市功能的阶段后,城市都会走入丰富生活内涵的“内容拓展”期。深圳的关爱行动正是对这种发展要求的最好诠释,堪称典范之作。

深圳关爱行动既是价值体现,也是文化行为。其鲜明的文化特色是文化融合和文化创新力培育的崭新实践。其文化价值主要体现为,作为国家发展先导型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节点城市,深圳的一切行为不仅属于深圳自身,也属于整个中国,属于大湾区整体。深圳关爱行动之所以具有很高的社会文化价值。其根本在于它既着眼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也体现了深圳敢为人先的文化自信和向海图强的进取精神。

深圳关爱行动依循正确路径,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希望深圳在新的实践中,持续激活城市发展动力,在建设行为中,真正落实既见物又见人,见人是核心的原则,体现出城市是让人们生活在这里的理念。建议争取把“关爱行动”从一个品牌和一种城市行为,拓展成为一种现象,一种氛围,成为人文城市建设的关键抓手。在新发展实践中,尤其强调坚持双向激励、双向互动,共同作为、共同行动。精神价值以双向形态实现,才真正有意义,这其中既包含了地方政府管理主体对市民的影响,也有市民对城市的自觉回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高质量推进志愿服务现代化转型

058b5f2d1285edc03c0c8d323181a9b.png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认为,志愿服务的发展需要由关注志愿者数量的增加转移到志愿服务的质量提升方面。深圳的志愿服务要走在全国前列,要用现代化的志愿服务思想来指导深圳市志愿服务实践的发展。

要促进志愿服务的现代化转型,将志愿服务由节日化、示范化、会展化、任务化、名人倡导化转变为组织化、专业化、法治化、治理化、社区化,志愿服务多“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将活动型志愿服务更多转为常态化志愿服务。深圳在关爱行动中应该创新志愿服务方式以及志愿服务的评价标准。

要以治理化丰富基层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性,以社区化建设完善基层归口管理渠道,以身边人的志愿服务就近就地满足身边人的服务需要,畅通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的通道。在志愿服务关爱事业建设上,要从广大人民群众需求侧的结构性变化出发,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努力有所作为。

深圳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尹昌龙:让关爱精神成为深圳重要的价值支撑

d12fe842b988ead8b23e42423546357.png

深圳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尹昌龙认为,关爱行动奠定着这座城市的价值基座。庆祝关爱行动20周年,实际上是在共同赞赏和推动着一种价值观的流行,这种价值观就是“善”。

“关爱行动的意义在于重新定义深圳,甚至改变人们对这个年轻城市的判断和评价。”尹昌龙说,深圳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一方面在“搞钱”,一方面也在捐钱,有了钱可以拿来做善事,这两者被很好地统一平衡在一起。所有在市场上出售的产品都是有价格的,但是爱是无价的,深圳正在做这种无价的、奉献爱心的事情。

工具理性强调有用性,强调效用与效率,而价值理性强调内心要求与内在感受,并不以有用为目的。深圳作为高度发达的现代大都会,其孕育的观念与机制都尤其强调效率,像“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就是在全国都很有影响力的口号,以单位时间的成本效益来说话。“但是在这座城市中,什么才是价值的最终归依呢?是在工具理性里面不能回避的价值理性。深圳关爱行动的出现,使我们看到这座城市不仅讲有用、讲管用,也讲有爱,爱作为价值理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影响着深圳人的行为选择。”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系主任、教授梁玉成:关爱行动从全国凝视走向全球凝视

b89d312c1402b36855edd1c9af4df6f.png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院长,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系主任、教授梁玉成提出,深圳这座城市有几个特点:移民城市、特大城市、全球都市、转型城市。关爱行动,在这几大特征的形成过程中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40多年来,千万级规模的流动人口汇聚到了深圳。市民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文化背景和生活阅历都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凝聚社会共识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深圳关爱行动所倡导的“仁爱”文化,对于凝聚深圳全社会对城市的认同、加深各领域人群的相互理解、增强广大市民的归属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座特大城市,深圳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大量不同层次的人群聚集在一起,需要相互协调。深圳开展20年的关爱行动,发动社会不同职能、不同阶层的人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形成了爱的地方共同体,并且逐渐内化为“来了就是深圳人”的集体意识。

作为一座全球都市,深圳被全球凝视。深圳从经济领域对全球都市的引领,逐渐外溢到社会诸多领域的示范,深圳要担负起在文化上引领的功能。在现代化的形塑功能、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功能、对个体人文资本的重塑功能上,深圳关爱行动发挥了核心引领作用。各类协会、慈善组织、社会团体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蓬勃发展,形成了多元、个性化、积极向上,立足于公益、温暖人心的关爱行动文化价值的孵化集体,并针对深圳作为国际化都市的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创造出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爱的“主旋律”。

“深圳在过去的40多年里不停地进行着转型。关爱行动就是在社会转型期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救助、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走向善治的机制。愿深圳成为关爱、感恩、回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思 樊怡君)


编辑:杨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