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列表

深圳关爱行动20年大事

2023-10-12  来源:深圳晚报  【字号:  

深圳关爱行动20年大事 | 深圳关爱行动启动,用行动彰显城市人文关怀

何谓“关爱之城”?深圳,一座充满魅力、活力、动力的创新型国际化城市,时刻呼应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播撒爱的温暖与力量。当我们一次次回望这座城的改革历程,一次次追问这座城的精神脉络,我们会发现,这座城市从未停止过的,是对真的追求,对善的信仰,是对美的向往,也是对爱的追随。

image.png

▲深圳关爱行动启动,用行动彰显城市人文关怀。

20年前启动的深圳关爱行动,伴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创新发展,滋养着市民的精神世界,更培育了城市的美好明天。为时代明德,为城市立魂,20年来,深圳以关爱行动扬起爱的风帆,推动特区驶向温暖航程。

用爱拥抱每一天 用心感动每个人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之城,深圳一直以讲究市场效率、公平竞争所著称,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奋斗者们也努力建设着彼此关爱、守望相助的美好社会。如何将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城市不断涌现的关爱的星星之火变成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烈焰?这是当时率先富裕起来的深圳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2003年12月18日,首届“深圳关爱行动”在全市全面启动,喊出了“用爱拥抱每一天,用心感动每个人”的响亮口号,以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理解人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建设活动。

2003年的12月18日,一项旨在弘扬城市文明、引领社会风尚的行动拉开序幕,一场持续至今的爱心接力踏上了征程。

也是在这一天,来自北京的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的贺信写道,“首届深圳关爱行动,是深圳市民弘扬深圳精神和爱心传统的具体体现。我们相信,这项活动必将促进深圳社会的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增强深圳的向心力、凝聚力和亲和力……”

中央文明办表示,这一行动将对全国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带来积极影响,希望实施者群策群力、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务求实效,把深圳关爱行动年年办下去,办出影响,办成品牌,成为深圳精神文明建设的亮点和有效载体。

首届关爱行动前后持续两个月,共计推出500多项关爱活动,吸引数百万人参与,让无数人切身感受到了这座年轻城市的温暖,也开启了一场现代城市文明的全新探索。

以时光为笔 雕塑城市品格深刻内涵

20年来,一年一度的关爱行动,让鹏城充满温暖,尤其在城市品格培育的关键阶段,关爱行动及其所传递的公益理念,也为这座城市的人文精神注入丰厚而灵动的品性。关爱行动,以20年时光为笔,雕刻出深圳城市品格的深刻内涵和绚丽风华。

20年来,关爱行动累计组织开展了3.4万余项爱心活动,评选表彰了2000多项优秀公益项目,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许许多多需要帮助的人,展现深圳人“关爱·感恩·回报”的博大胸襟,彰显了深圳人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公益情怀。

20年来,关爱行动吸引了千万人次参加,培育和宣传了全国道德模范丛飞、孙影、陈如豪和吴清琴夫妇、张莹莹等一大批爱心典型;如今,关爱行动覆盖面越来越广、机制越来越完善、影响力越来越强、关爱队伍日益壮大。

连绵不绝的关爱行动,持之以恒地催人向善,让这座城市暖意融融,激发了人性中求善求真的一面,激发了市民参与文明创建和社会建设的热情。不仅让深圳人的心贴得更近,更把“关爱·感恩·回报”镌刻在城市的精神坐标上,形成了“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关爱精神和“助人者最乐、行善者最美”的观念,推动深圳成为一座闻名遐迩的爱心之城、文明之城。

20年温暖接力 关爱行动推动建设“关爱之城”

如今的深圳,美丽的深圳湾畔,您能看见市民在和风丽日下以步行的方式募集善款,“步步行善”借助媒体平台,迅速把爱和温暖传递给需要的人群;全国首创民间出资的“募师支教”行动,召唤千名支教志愿者从深圳出发,足迹遍及全国,用青春、知识与爱心传承薪火;“燃料行动”是与地贫儿童的生命约定,每年12次的免费输血以及接踵而至的医疗保障,为孩子们倾注了爱的“燃料”,让一个个家庭重拾希望;在各种灾情的现场,温暖火红的“深圳援建”永远冲在第一线,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希望......

深圳已璀璨蝶变成一座爱心之城, 在首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评比中位居第一,成为一座闻名遐迩的文明之城。

持续温暖接力20年的关爱行动,让这座城市暖意融融,打造了“党委政府主导、媒体承办推动、企业社团协同、社会公众参与”的公益模式,凝聚了社会各界爱的力量,彰显了深圳人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公益情怀,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提升到一座城市共同的奉献之举,让爱在这座城市无处不在。

(深圳晚报记者  袁晔)


深圳关爱行动20年大事 | “爱心年夜饭”打造鹏城“新年俗”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年夜饭是每年新年的重头戏,象征着全家相聚团团圆圆,还充满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和期盼,是阖家欢乐的味道,也是幸福甘醇的味道。2004年,伴随着首届深圳关爱行动,由深圳市关爱办、深圳晚报社和广东望家欢农产品集团共同创立的“爱心年夜饭”活动诞生了,一份份饱含深圳城市温度的爱心大礼包走进了特困家庭,只为让深圳每一户家庭都能过上一个欢乐幸福年。

image.png

▲“爱心年夜饭”打造鹏城“新年俗”

20年来,“爱心年夜饭”走到深圳的各个角落,从关爱特困家庭、重症儿童,到慰问一线医护人员、环卫工人、道德模范、退役军人、深圳志愿者等群体,累计为上万户有需要的家庭送上了爱心大礼包,感恩与致敬“大家”的努力、奉献与付出,带动大家更加体认深圳“大家庭”的烟火人情。走过20年的“爱心年夜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诉说着:来了就是深圳人、一起过好年,已然成为爱心企业和市民的不变约定,成为深圳独特的“新年俗”,为深圳树立起“关爱之城、爱心之城”的城市人文坐标。

爱心年夜饭见证20年公益路

2004年春节前夕,深圳晚报百名编采人员和望家欢员工,携手百名爱心市民共同组成的庞大“送礼”队伍,兵分近百路奔赴全市的各个角落,为百余户特困家庭送去精心准备的爱心菜篮子,并捎去一声声新年祝福,让他们在新春到来之际感受到“深圳关爱行动”所给予的温暖和祝福。

望家欢副总裁于彪回想起活动第一年,为宝安区某户地贫儿家庭送年夜饭的情节,至今历历在目。受助家庭一家四口挤在逼仄的单房里,面积只有几平方米,屋里只能放下两张上下铺的单人床。志愿队伍刚到时,孩子疾病发作正在咳血,如此一幕让于彪极为震撼,一行人纷纷掏出身上零钱,以尽绵薄之力。自此以后,于彪下定决心要把活动一直做下去,每年都为准备新礼包绞尽脑汁,为宣传活动四处奔走,为尽可能多争取爱心社会力量拼尽全力。

20年来,“爱心年夜饭”活动也在不断升级优化,慰问对象由来深建设者、困难家庭扩大到了新春期间坚守岗位的一线工作人员等群体。大礼包在满足不同家庭的同时,还以农产品消费的方式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退役军人的遗孀张秀梅家庭在春节前收到“爱心年夜饭”大礼包和好心人的对口捐助时,她激动地说自己觉得好温暖,好感动,大家的关爱让她对生活有了信心,她一定会将三个孩子好好培养,让他们长大也继承父亲的遗志,成为保家卫国的好士兵。

“爱心年夜饭”年年不失约,不仅传递着鹏城温暖,也见证着深圳人爱与爱的温暖互助。20年时光荏苒,这支每年奔走在街头巷尾的爱心派送队伍,筑成城市温暖而靓丽的风景线。20年坚持不懈,“爱心年夜饭”已成为深圳市关爱行动中极具影响力的活动之一,2006年被列入深圳关爱行动“温暖计划”的重点项目和连续十届入选深圳关爱行动“市民最满意活动”。

小手拉大手开启关爱接力

每一年的“爱心年夜饭”活动现场,都会有许多家长带着小朋友前来参加,在言传身教中一路播撒爱的种子,引领孩子感悟爱心之暖、城市之情、文明之美,开启深圳这座城市驰而不息的关爱接力,感恩情怀与温暖氛围生生不息、绵绵不绝,让“爱心年夜饭”传承的意蕴更加鲜活。2012年,深圳晚报爱心接力儿童团成立,此后一届又一届小朋友将薪火相传,爱心传递。

“从2005年起,我持续参加了11届爱心年夜饭活动。”远在大洋彼岸的徐天明谈起这场关爱行动,依然觉得恍如昨日。8岁的他第一次参加活动,是跟随妈妈走进华泰小区下岗职工宁叔叔的家。“他们家的馒头堆得像小山一样高。”徐天明说,宁叔叔为了渡过难关,靠卖馒头、麻花赚钱维持生活,尽管收入不高但是乐观努力生活的精神让人敬佩。

2012年1月,徐天明被推选为深圳晚报爱心接力儿童团首任团长,他接过授旗时心里感觉沉甸甸的:“这是一份信任和责任,我要带着小朋友为爱心年夜饭活动做更多的事情。”那一年,徐天明和小伙伴一起帮助记者叔叔阿姨和志愿者将一篮篮年夜饭搬上车,随后共同前往深圳市血液中心,为19个地中海贫血儿童家庭送去爱心。

中国年从来都是爱的味道,一顿年夜饭,聚拢着点点滴滴的善意,见证着公益慈善成为深圳人的内在价值选择。20年过去,那些穿梭在“爱心年夜饭”活动现场,跟随爸爸妈妈入户派发爱心礼包的孩子也逐渐长大,这些与爱相关的记忆成为他们成长的印记。当他们再次谈起“爱心年夜饭”,都不约而同地感慨:“爱心年夜饭标示出了这座城市的温度。”

爱心汇集推动城市文明新高度

“爱心年夜饭”活动的发起初衷,是媒体采编人员与爱心市民一起,为有需要的人送去一顿年夜饭。如今,这支爱心队伍越来越壮大,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对深圳晚报采编人员来说,这是约定、是承诺,是内心的归途,是一届又一届的薪火相传,爱心接力。对于很多人来说,“爱心年夜饭”贯穿了他们的青春,也为他们迎来了每一个温暖的春天。

深圳五星级义工叶丽芬,已连续16年参加“爱心年夜饭”活动。曾罹患癌症最终战胜病魔的她每走访一户,就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跟别人分享,她说“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一定能战胜病魔和贫困”“年夜饭是沉甸甸的,美味、暖胃更暖心,这是爱的传递,是很酷也很‘深圳’的城市暖流”“在关爱他人的活动中,她同样也收获着正能量”。75岁的义工张福坤每逢春节前夕,便会时刻盯着手机和报纸等待派送通知,他说作为“爱心年夜饭”的常驻志愿者,唯一的希望是,自己和老伴身体一直硬朗,每年都能提着爱心年夜饭送到千家万户。鹏程电动爱心车队的队长张翔怀揣公益情怀,连续20年参加“爱心年夜饭”活动,组织爱心的士司机无偿派送爱心年夜饭,为市民志愿者提供出行便利。

善意汇成暖流,微光聚成星河,因为越来越多爱心的倾注,这顿饭随着岁月的推移历久弥香。从开始一家爱心企业支持到后来一呼百应的爱心力量集结,这支队伍一直在壮大;从市民自己当志愿者到带着小孩当志愿者,这份良善一直在传承;从开始几十份的派送到如今已经惠及上万户家庭,这份关爱一直在传播……连续二十年的“爱心年夜饭”活动沉淀了市民的深情厚意,深圳人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践行友善,展示了这座城市好善乐施的精神品格。

深圳晚报记者 伊宵鸿


深圳关爱行动20年大事 | “温暖回家”系列活动助力来深建设者平安返乡过年

每年临近春节,回家过年是每个人心头最大的惦念。为缓解来深建设者回家过年难的问题,深圳关爱行动持续发力,整合多方力量推出了“温暖回家”系列活动,一趟趟爱心大巴与返乡专列从深圳出发,助力来深建设者平安返乡过年,体现了深圳“关爱之城”的价值内核。

image.png

▲“温暖回家”系列活动助力来深建设者平安返乡过年

开辟“绿色通道”助力温暖回家 

春运期间,对于来深建设者来说,他们最关心的事就是如何顺利买到票返回家乡。为缓解来深建设者回家过年难的问题,深圳关爱行动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整合多方力量推出了“温暖回家”系列活动。

2004年1月6日深夜,为了保障来深建设者能够顺利回乡,深圳为返乡人员开辟了“绿色通道”,让在寒风中等候的人们顺利踏上回家的路,实现了回家团圆的心愿。

也就是从那时起,深圳持续开展“温暖回家”系列行动,通过增派免费大巴、加开专列、免费赠票、提供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帮助来深建设者返乡过年,实现团聚梦。

社会多方资助解决返乡难

随着“温暖回家”系列活动深入开展,深圳各个部门、单位积极调动各方资源,社会爱心企业踊跃加入,组织开展多形式的关爱活动,通过增派车辆、加开专列、爱心拼车、赠送车票、发放补贴等多种方式,助力来深建设者安全踏上温暖回家路。

在2016年末至2017新春,团市委开通多省“易”起回家外来务工青年返乡专列,通过火车帮助1万余名外来务工青年返乡过年;龙岗区文明办联合深圳侨报、龙岗网举办第二届龙岗区资助来深建设者平安返乡活动,开通10条线路,安排车辆免费送数百位来深建设者回家过年。

2007年,深圳福彩中心开展“爱心福彩——资助来深建设者春节返乡”公益活动,从2007年至2022年连续举办16次,累计投入福利彩票公益金超3000万元,资助近6万人次来深建设者春节返乡。另外,为满足来深建设者平日的返乡需求,还开展“爱心福彩·常回家看看”公益活动,五年来资助超5000名来深建设者“深圳至老家”往返车票费用。

爱心企业也加入这一公益行动中。2018年-2020年,连续3年深圳联通党委在市直工委、文明办、关爱办、团市委的大力支持下, 积极牵头协同23家省市驻深办党委,联合140多家爱心企业和商会,先后开展“温暖回家路”系列关爱活动,组织近2.4万人次参与,开展关爱活动2439场,覆盖环卫工人、志愿义工、残障人士等各行业群体40余万人。

多元化爱心服务护航回家路

随着交通的发展,春运购票不再是难题,如何创新模式,通过多元化服务助力回家路。对此,“温暖回家”系列活动在原本的基础上,逐步提升服务质量,将众多志愿者服务融入春运服务中。

如今,新春关爱行动“温暖回家”系列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每年新春前夕,在机场、火车站等交通运输点,越来越多的“红马甲”为旅客提供贴心服务,疏解春运客流高峰。同时,不少社会机构与团体在车站设点提供爱心服务,为旅客们送去热粥与热饮等。

 2023年春节,在布吉、罗湖、深圳北站等地铁站内,爱心服务点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为归途的人送去温暖。这是深圳地铁组织开展的“春运暖冬行动,情暖回家路”志愿服务活动,为返乡市民提供多元化出行服务。

此外,为方便残障人士出行,深圳地铁在春运期间提供“最后一公里”助残出行服务,助力乘客前往飞机、高铁等站点,满足残障人士春运出行需求。深圳地铁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能通过能让广大返乡者和过往的市民感受到温暖服务,传递深圳这座文明城市的关心和祝福。

“温暖回家”活动覆盖群体更广

对于来深建设者来说,乡愁往往是内心深处的“柔软地带”,伴随着系列活动开展,“温暖回家”系列活动覆盖的群体也越来越广,来深建设者、环卫工人、志愿义工、残障人士等群体都因此受惠,每年春节都能顺利踏上温暖回家路。

“温暖回家”系列活动的开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得到社会广泛赞誉,每年都有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到活动中来,越来越多的爱心企业也积极加入,为“温暖回家”系列活动提供爱心支持和捐赠资助。

温暖回家路,平安返乡行,我们可以期待,每一年的春运到来时,在车站里人流攒动热闹情景中,人们回家的脚步急促而喜悦,而“温暖回家”系列活动也如期开展,持续用贴心的关爱服务,默默守护归途安全,温暖着每一个来深建设者的回乡路。

深圳晚报记者 李瑶娜


深圳关爱行动20年大事 | “感动深圳”晚会用关爱镌刻城市文明新坐标

一座城市的故事,也是一群人的故事。2003年12月,首届“深圳关爱行动”在深圳充满爱的土地上诞生,在全社会引发了一场关于城市文明的热情讨论和系列实践,涌现了一批积极投身关爱事业的个人、家庭和企业,也孕育了一批独具特色和温情的关爱项目。

image.png

▲“感动深圳”晚会用关爱镌刻城市文明新坐标

为了以“榜样的力量”吸引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不断将关爱行动推向深入,从第二届“深圳关爱行动”开始,深圳推出“感动深圳——深圳关爱行动晚会”,并在晚会上发布深圳关爱行动爱心典型评选获奖名单,这既是隆重表彰,也是深圳精神文明建设的温暖盘点。从此,这项一年一度、具有深圳特色的爱心晚会和爱心名单评选活动从未间断过。

讲述爱心故事,传播爱的理念

每年4月底,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关爱办、深圳广电集团联合举办的“感动深圳——深圳关爱行动晚会”,发布年度爱心人物、爱心家庭、爱心企业、爱心社区名单,讲述爱心故事,在市民中传播爱的理念。

这是一片爱的海洋,这是一次爱的洗礼,这是深圳一年一度最温暖的夜晚。每届晚会,深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会莅临晚会,与近千位市民代表一同倾听一个个爱的故事,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最具爱心的人们。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连续多年受邀担任嘉宾主持,为深圳关爱行动深情代言,以深刻独到的见解和意蕴深厚的言语,阐释了他对深圳关爱行动的理解,晚会内容在深圳卫视等各大频道和深圳各主要网站播出,把“关爱·感恩·回报”理念不断传递。

而每年一届的“感动深圳——深圳关爱行动表彰晚会”上,爱心人物、爱心家庭、爱心企业和爱心社区无疑是最耀眼的主角。他们登上舞台,披上红色绶带,接过沉甸甸的荣誉,在全场掌声中,在泪光注视下,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随着他们的讲述真实地浮现在观众们眼前。

他们,这座城市最可爱的人,以自己的执着和坚毅,纯真与善良,生生不息地传递温暖与希望,带给人们深深的感动。现场的观众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了他们,他们给这座城市增添爱的力量。

洗礼市民心灵,见证深圳关爱行动历史时刻

“感动深圳”晚会既是对爱心典型的致敬,也是对观众心灵的洗礼,同时还见证了一个个对于深圳关爱行动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刻。

2006年8月8日,第三届深圳关爱行动先进表彰暨关爱办成立大会上,深圳关爱行动常设办公室(市关爱办)正式成立。当时,开展了三年的深圳关爱行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已经成为深圳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品牌。

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民要求的不断提高,作为临时机构的深圳关爱办已经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为推动深圳关爱行动的健康、可持续开展,组委会决定成立深圳关爱行动常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报业集团。如今,市关爱办仍然承担着深圳关爱行动的日常工作,不断发展壮大。

2011年4月28日,“2011感动深圳——第八届深圳关爱行动表彰晚会”上,“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揭牌。这一公募基金会的成立,表明关爱行动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该基金会资助关爱行动组织开展的各类项目,涵盖物质关爱、文化关爱、心理关爱、能力建设、慈善教育、理论研究、交流合作等领域,同时组织媒体开展公益信息交流,宣传公益理念。

播撒爱心种子,榜样的力量催人向善

近20年来,深圳关爱行动通过举办“感动深圳”晚会,培育和宣传树立了一大批爱心典型和道德楷模,涵养城市人文精神,营造了“人人争做爱心典型”的良好氛围,立体地展示关爱行动多年来润物无声的成果,记录和见证着深圳在精神文明建设道路上的先行探索和实践。如爱心大使丛飞、支教10年的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孙影、20多年如一日照顾英雄儿子的至美双亲陈如豪吴清琴夫妇、引领残障者逐梦飞翔的“雨燕”张莹莹、精心照顾家中三位老人的当代孝媳李传梅、扎根云南抢救性挖掘彝族文化的艺术大使李亚威、诚实守信热心公益的“追梦人”黄勤立、以艺术讴歌生命的抗癌勇士郭丽英……每个典型都是一张城市名片,成为深圳的光荣和骄傲。

2022年,深圳关爱行动创新爱心典型宣传形式,开展“关爱大巴文明巡礼活动”。该活动以“丈量关爱的脚步,感知文明的力量”为主题,将一辆电动大巴改装成关爱主题移动直播间和展厅,访谈爱心典型、打卡文明地标,让市民朋友沉浸式领略深圳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和关爱之城创建成效。

榜样的力量在人们的心间播撒了爱的种子,催人向善。深圳中学高一学子毛问轩告诉记者:“这些叔叔阿姨的爱心事迹,如涓涓细流汇聚向上向善的楷模力量,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的内心充满阳光。”

(深圳晚报记者  袁晔)


深圳关爱行动20年大事 | “来深青工文体节”用文化融入提升青年城市归属感

2023年7月20日,深圳市第十九届青工文体节颁奖典礼在市文化馆影剧院举办,以“青春,正怒放”为主题,邀请文体节历届获奖选手再次登台表演。活动在多个平台同步直播,全国各地的观众朋友与现场的500多位企业青年职工代表,共同聆听青春之歌,感悟青工成长故事。

image.png

▲ “来深青工文体节”用文化融入提升青年城市归属感

“来深青工文体节”是深圳关爱来深建设者的节日。为给来深青工提供更安心、稳定的奋斗环境,回报他们为深圳所作出的贡献。2005年,深圳市宣传、文化部门共同创设“外来青工文化节”(后改为“来深青工文体节”),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劳务工为主要受众群体的文化节庆活动。

至今,“来深青工文体节”已连续成功举办19届,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特色文化服务项目,多次荣获深圳关爱行动“百佳市民满意项目”。十余年间,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形式不断更新,让生活在深圳的每个外来青工,都能轻松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空间及文化载体,施展文艺潜能,释放文化诉求。

为百万青工送上“文化大餐”

随着深圳的高速发展,大量青年涌入生机蓬勃的深圳经济特区,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有生力量,同时他们也面临独在异乡的压力、人际网络的单一、精神生活的匮乏等问题。早在2000年前后,深圳就面临着如何构建适应城市人口结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挑战。

为帮助来深青工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生活,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空间及文化载体,2005年4月30日,深圳启动了“爱我深圳”首届来深青工文体节。围绕“享受文化权利,展示文艺风采,营造家园氛围,共建和谐深圳”的主题,首届文体节持续了一个月,举办公益电影、才艺比拼、法律咨询等192项活动,各类文艺演出、展演600多场,为百万来深青工献上一个又一个“文化大餐”。

“来深青工文体节”有着鲜明的标签和准确的定位,以服务全市非深户籍的青年工作者、劳动者为目标。每一届文体节的开幕时间都定在“五一”劳动节前夕,活动时间覆盖整个五月,让劳动节真正成为青年劳动者的节日,让劳动月成为青年劳动者放松心情、展示才华、增进感情的月份。

据了解,每届“来深青工文体节”设置市级重点文体项目20余项。此外,文体节期间,深圳市各级文化、体育部门还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比赛、展览、联谊、趣味体育、送书送戏送电影到工厂等文体项目活动。

2006年,“来深青工文体节”被评为“深圳市十大文化盛事”和“市民喜爱的深圳十大文化品牌”。

每年直接间接参与的青工超10万人次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之城,“来深青工文体节”的薪火,不仅点亮了无数青工的梦想,也点亮了这座城市文明的灯火。

“来深青工文体节”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团市委等单位主办,每年一届,以“政府倡导、社会承办、统一主题、上下联动、覆盖全市”的形式举办。从2017年开始,该活动由深圳市文化馆联盟(深圳市文化馆)总承办,以联盟为平台,整合全市行业力量,统筹行业服务资源,推动品牌建设进入新阶段、青工文化服务迈上新台阶。

为确保“来深青工文体节”真正成为广大青工展示风采的平台,组委会严格限制专业文化机构和专业人员参加,并通过各种形式发动来深青工积极参与,以广泛的参与度把文体节真正办成来深青工喜爱的节庆活动。

据统计,每届“来深青工文体节”直接、间接参与的青工人数均超10万人次,形成了“政府搭台、青工唱戏”的文化景观。

文体活动贴合时代变化推陈出新

为服务好来深青年建设者,“来深青工文体节”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动态化管理,使得文体活动更贴合城市特征,更符合青工们的需要。

对爱好文学的青工朋友来说,“打工文学征文大赛”是深圳文学的盛事。2017年,第十三届来深青工文体节首次举办“打工文学”大赛,成为文体节的新亮点,也给国内及深圳打工文学带来新的推动力和影响力。每届大赛都会收到全国各地的各类投稿作品数千篇,参赛作者们通过鲜活的语言,质朴的情感,精彩的故事,书写了自己或者他人的打工生活与故事,他们的作品创作手法独到,情感真挚感人。随着品牌影响力逐年扩大,“打工文学征文大赛”有望被打造成全国打工文学赛事品牌。

在“行走鹏城·感受深圳”活动中,广大青工走出写字楼、工厂大门,穿行深圳腹地去触摸城市的脉搏和心跳,用眼睛和心灵去感受这方热土,体验深圳环境的优美、领悟深圳飞速发展的奥秘。2019年,活动还组织深圳对口扶贫城市广西百色、河池驻深工作站报名,优先安排两地在深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青工参加,充分体现深圳对来深建设者的深切关爱。

“青工风采”摄影大赛作为文体节系列活动中的一项全国性大型赛事,每届赛事都会收到取材广泛、质量优良的影像作品,不仅讴歌了青工为祖国建设作出的贡献,也展示了他们参加深圳改革开放建设的火热场景。

将联合开展“青工文化服务工程”

历经十余年的积淀和发展,“来深青工文体节”在不断改革创新和全面推广中凝聚了越来越高的人气,通过各类活动与赛事的举办,保障了青工群体的文体权益,深度展示了深圳对青年建设者的关心关爱、希望与寄托,为城市吸引、留住人才营造了良好氛围。

推动深圳再出发,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接棒,需要源源不绝的长江后浪。深圳将进一步加大青年文体权益保障,提升“来深青工文体节”的影响力,努力向外拓展,联合珠三角及国内劳务工较聚集的大城市共同开展“青工文化服务工程”,推动把文体服务打造成青工融入城市的桥梁,秉承合作共享、携手并进的工作理念,确保以青年人为主的新市民们能够充分享有文体权益、共享文体发展成果。

深圳晚报记者 郭宇立


深圳关爱行动20年大事 | 深圳关爱行动推动建立来深务工人员长效医疗救助机制

2005年,对刚刚诞生不久的“深圳关爱行动”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第二届“深圳关爱行动”将目光聚焦在来深工作的百万劳务工身上,多举措为他们切实排忧解难、抵御风险。活动期间,深圳各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凝心聚力,陆续推出“夜场招聘会”“外来工迎春游园”“春风行动”“打击欠薪”等特色活动和专项行动。

image.png

▲深圳关爱行动推动建立来深务工人员长效医疗救助机制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试点“劳务工合作医疗制度”——劳务工个人仅需月缴4元,就能既保门诊又保住院,每年可报销最高6万元的医疗费用,从制度上缓解了他们“就医难”的问题,为关爱劳务工群体和促进城市长足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劳务工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期间超百万劳务工获益

深圳是一座人口结构倒挂的城市。数百万来深务工者构成了深圳的劳动主体,他们为这座城市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直到2003年末,深圳基本医疗保险仅覆盖165万人,基本没有来深务工者。广大的来深务工者一旦生病,“拖着不看”或“一病返贫”的现象十分普遍。

其实,当时深圳已经实施了《深圳市城镇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办法》,基本医疗保险分为综合医疗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两种形式。来深劳务工可以参加住院医疗保险,每月交25元,只能保“大病”,也就是说参保的劳务工住院才能报销相应比例,看门诊还是要自己交钱。企业认为缴费基数过大,员工众多,不愿意给每个员工购买住院保险;劳务工也觉得自己“年轻力壮,住院机会少”。因此,企业和个人参保的积极性都不高。

为了进一步完善深圳市劳务工医疗保障制度,2005年3月1日,深圳出台了《深圳市劳务工合作医疗试点办法》,在全国率先建立“低缴费、广覆盖、保基本”的劳务工合作医疗制度:企业和劳务工每月交12元,其中企业月缴8元,劳务工月缴4元,就可保参保劳务工的门诊和住院,年度最高住院可报销达6万元。“劳务工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首先在沙井、布吉、龙岗、龙华等4个街道开展。到试点结束时,劳务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达137.3万人。

2006年5月,《深圳市劳务工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出台,这标志着全国首个劳务工医疗保险办法诞生,劳务工医疗保险制度开始在深圳全面推广。仅4个月,深圳劳务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就增至306.73万人,深圳劳务工参保人数跃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这座城市对劳务工人群的温暖关爱,伴随着深圳率先提出的“低缴费、广覆盖、保基本”的社保理念,在全国迅速传播推广开来。

关爱劳务工健康的保障机制日趋多元完善

2005年,无疑是来深务工者与深圳这座城市“双向奔赴”的重要一年。这一年,第二届“深圳关爱行动”创新多项举措,汇聚多方力量,除了劳务工合作医疗正式启动试点工作,还开展和推动了多项关爱外来务工人员的重要工作。

在“深圳关爱行动”的组织和感召下,深圳关爱行动组委会和市区劳动部门开通11条热线专门受理欠薪投诉,劳动部门共检查用人单位21157家,涉及劳动者356.3万人,共追付欠薪2.31亿元;市劳动保障部门印发“春风卡”,向求职者介绍求职“白名单”和维权注意事项等多项服务;各区举办17场免费专场招聘会和多场政策咨询活动;文化部门和各区街道则开展各种文化进社区、进工厂等活动,让外来劳务工过了一个热闹祥和的春节……一件件实事,让外来劳务工亲身感受了政府和社会对他们的关爱,感受到了深圳就是他们温暖的家。

此后,“深圳关爱行动”继续完善关爱劳务工健康保障机制,并于2007年3月,推动市民政局与市慈善会联合成立全国首个用于外来工重大疾病救助的“劳务工关爱基金”,专门为患有重大疾病且家庭贫困的特区建设者及其子女提供医疗救助。2022年,该项目经过升级优化,更名为“深圳经济特区建设者重大疾病关爱基金”,将人均最高资助额从2万元提升至5万元,并将罕见病纳入救助范围,合计覆盖81种重大疾病与罕见病。16年来,关爱基金累计资助2.36万人次,资助金累计达3.5亿元。

深圳经济特区建设者们在城市发展中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与汗水,当他们遭逢重大变故和风险时,这座城市也通过完善保障制度、设立专项基金、举办丰富活动等方式,努力让他们获得精准救助。“深圳关爱行动”就如同这座城市的大爱精神的一面旗帜,引领社会各界把力量拧成一股绳,为共建城市美好有爱的明天携手向前。

深圳晚报记者 许娇蛟


深圳关爱行动20年大事 | “募师支教”开创民间力量参与公益支教新模式

“到最艰苦的地方,做最有意义的事!”今年春天,荣膺第六届中华慈善奖、被列入“广东省社会组织扶贫创新五大模式”的深圳“募师支教”行动,第32次吹响了出征号角。第32批深圳“募师支教”行动的志愿者们集结完毕,奔赴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流渡镇的乡村学校,趁着春天播撒下爱的种子。

image.png

▲“募师支教”开创民间力量参与公益支教新模式

作为全国首创民间捐资助学的创新模式,自2006年启动以来,深圳“募师支教”行动已持续开展了17年,招募了1300多名志愿者爱心支教,足迹遍及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近1000所乡村学校,逾30万名山里娃记住了一个温暖的名字——深圳。

深圳企业家招募5名教师赴山区支教

2005年秋天,深圳民营企业家许凌峰在长沙出差,偶然在电视台节目中看到,地处湖南常宁大山深处的弥泉乡偏远贫困,基础教育落后,许多孩子辍学。这个报道触动了一向热爱扶贫支教的许凌峰,他马上动身到弥泉乡了解情况。

许凌峰亲眼看到被当地人称为教学点的很小的“学校”,通常只有1名或2名教师,教着10-20名学生。他听到一件让人更吃惊的事:弥泉乡从来没有出过一个中专毕业生,更别说大学生。其实并非乡里不重视教育,而是因为太穷,请不起好老师。念过小学的教小学低年级学生,念过初中的负责高年级学生。对弥泉乡多数学生来说,小学是他们唯一的也是最后的学习阶段。

回到深圳后,许凌峰在《深圳商报》上刊登了广告:面向全国公开招募5名关爱贫困学童的教师赴弥泉乡扶贫支教1年;扶贫支教期间,5名教师工资由他个人负责解决。

消息在深圳引起轰动,报名电话几乎被打爆,10天时间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人报名。2006年4月,一支由5名老师组成的扶贫支教小分队正式前往弥泉乡,踏上了为期15个月的山区支教征程。接收5名招募教师的常宁市教育局对此非常重视,将他们安排在常宁市偏远的塔山瑶族乡的中心小学和中学任教。在5名教师的耐心工作下,很多辍学务农的学生又重返校园。

彼时,民间出资招募教师扶贫支教在全国尚属首次,许凌峰也因此成为中国民间个人出资招聘教师支教的“第一人”。

深圳首现“募师支教爱心联盟”,报名电话被打爆

弥泉乡支教队伍的成功组建,让社会看到募师支教这种模式的可行性。为吸纳更多人参与行动,2006年8月,深圳市关爱办、深圳商报、一批爱心企业共同组建了“募师支教爱心联盟”,很快便得到深圳市民和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的热烈响应。

联盟成立后的首次招募中,报名参加支教活动的达180多人,他们中60%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80%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爱心联盟从中选定65名符合招募条件的进入面试选拔环节,经过语文、数学、英语3个组的试讲,专家评委筛选出17名品绩皆优的志愿者,分别前往贵州毕节地区大水乡和西藏进行支教。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教师与联盟签订合同,他们的工资由联盟支付,每位教师基本工资为每月1500元,奖金为每月500元。

乡亲们眼中的“最美深圳女孩”

在深圳市关爱办及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十余年来一批批优秀志愿者从深圳奔赴大山,他们之中还有人因此与支教结下不解之缘。

孙影的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她从小就梦想像妈妈一样做一名老师。然而,等真正到了支教的学校——贵州大方县大水乡鞍山小学,孙影还是傻眼了。学校没有校门,没有讲桌,甚至没有一扇玻璃完好的窗户。由于缺水,他们没办法经常洗澡;因为学校离乡里远,买东西不方便;一日三餐,吃得最多的是当地产的洋芋。物质上的苦对孙影来说并不算什么,她更在意那些渴望知识的学生。

孙影的真心付出让孩子们很快便接受了她。孙影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最初的不适应和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完全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在教学之余,孙影还经常深入大山,进行求助信息调查。她把采集到的第一手求助需求通过网络等途径发布给爱心人士,积极为贫困求助者寻求爱心资助,成为一个整合各方爱心资源的公益“中介”,也成为当地乡亲们眼中的“最美深圳女孩”。

多年来,孙影累计参与募集善款和物资1000多万元,严格监管每一笔善款、每一个爱心项目。孙影参与的主要项目包括:在贵州筹建希望小学8所;为400多名贫困生联络到爱心资助;为近5000名学生定制了新校服。

如今,孙影担任深圳关爱行动“募师支教”项目志愿者、“爱支教网”总监,依然在为远山的孩子们打开一扇扇希望之窗。 

薪火相传17年,爱心接力不断延续

深圳在全国率先发起的“募师支教”公益行动影响深远,不仅探索出一条民间出资招募志愿者赴山区扶贫支教的支教新模式,还铸就了深圳关爱行动的又一个创新品牌。这种模式也成为政府之外另一种为农村补充师资的社会力量,加快了提高贫困地区教育质量的步伐。

2006年底,深圳市关爱办和《深圳商报》联合组建爱心团队,发起新一轮更大规模的“募师支教”行动,再次面向全国招募50名支教老师。也是从2006年开始,每年都有两批“募师支教”志愿者从深圳出发,赴全国山区扶贫支教,将上学的希望带给远山的孩子们。

如今,深圳“募师支教”行动已持续开展了17年,招募了33批1300多名志愿者爱心支教,足迹遍及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近800所乡村学校,惠及山区学生30多万人。行动先后荣膺第六届中华慈善奖、广东扶贫济困优秀项目奖,被列为广东省社会组织扶贫创新五大模式之一,志愿者团队成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

据介绍,除了线下课堂教学外,“募师支教”行动还将创新、升级。推出了读创名师课堂公益计划,打造基于互联网教学的”空中课堂”。线上线下并举,让一点爱演化成为万般爱,洒向全国更加广阔的山区乡村。

此外,“募师支教”还滋养出了越来越多的关爱项目。其中,“‘蓝粉笔’乡村教师培训公益行动”已连续开展14届,累计招募超过300名优秀教师志愿者,惠及770余所中小学逾3.1万名乡村教师;“爱心小书桌”项目连续开展12年,为贫困山区送去3万多张爱心小书桌,惠及2万余户困难家庭;“丑小鸭魔法公益共享学校”直播课开发了2000多节,线上点击量超100万次,线下服务学员万余人。

深圳晚报记者 郭宇立


深圳关爱行动20年大事 | 深圳设立义工节,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深圳是一座关爱之城,也是全国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在深圳,志愿者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播撒关爱的种子,积极投身基层社区治理、城市站点服务、交通枢纽引导等志愿服务,成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和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而丰富的志愿服务让深圳市民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image.png

▲深圳设立义工节,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深圳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06年3月5日,作为深圳关爱行动“最具创意项目”,由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深圳特区报、市义工联主办的首届深圳义工节启动仪式在市少年宫举行,14万深圳义工迎来第一个“深圳义工节”,也让深圳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设立义工节的城市。至今,“深圳义工节”已经成深圳弘扬雷锋精神、促进城市文明建设、开展志愿服务文化交流的重要节日。 

率先探索志愿服务社会化模式

作为一座大爱之城,深圳是全国最早出现志愿者队伍的城市。1989年9月,为了帮助来深青少年,由共青团深圳市委权益部牵头,19名青年志愿者开通了“关心,从聆听开始”青少年服务热线电话,组建了内地第一支志愿者队伍,率先探索志愿服务社会化模式。

1990年4月,由46名义工组成的深圳市青少年义务社会工作者联合会在深圳市民政局正式注册成立,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法人志愿者组织。1995年4月,该机构正式更名为“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标志着一个全市性的志愿者组织开始形成。

2005年3月,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组织评选第一届“深圳市百名优秀志愿者”,规定非深户籍获奖者可免试招调落户深圳。随后,深圳在全国率先实施志愿服务积分入户政策,充分体现城市对志愿者的认可。

2007年5月,深圳在全国第一个设立“义工服务市长奖”,这是深圳志愿服务领域的最高奖项。深圳构建起的“星级认证+百优遴选+勋章荣耀”相结合的褒奖层级,形成多层次激励体系,这座城市的志愿服务事业创建创全国志愿服务风气之先。

深圳设立全国首个“义工节”

2006年的3月5日,在学雷锋纪念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深圳义工节”正式宣告设立。以后每年的3月5日,深圳逾十万的义工们将在自愿无偿帮助他人的活动中度过自己的节日。深圳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专门设立“义工节”的城市。

在首届“深圳义工节”启动仪式上,近千名志愿者代表进行了集体宣誓。同时,深圳全市逾10万志愿者开始深入深圳市各社区开展“学雷锋义工服务集市”统一活动,通过自主开展扶贫济困、尊老敬老、助残助学、科普宣传、医疗保健、心理咨询、文体娱乐等服务在助人为乐的气氛中度过自己的节日。

设立“义工节”不仅是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也是对志愿者的感恩致敬、激励赋能。如,从2007年第二届义工节启动首届“义工服务市长奖”评选,到如今的“五星认证+百优评定+最美系列”的志愿者荣誉激励体系,常态化开展深圳年度十大志愿者评选,深圳大力挖掘选树志愿者先进典型,提升志愿服务感召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又如,2022年4月,在全国率先推出志愿者礼遇计划,至今已实施的3批次40项志愿者礼遇措施惠及志愿者80万人次,全面覆盖保险保障、便捷服务、文化旅游、交通出行、消费优惠等日常生活各领域,让志愿者在深圳“时时受尊重,处处受礼遇”;成立深圳志愿者学院,打造“志愿者培训中心”“志愿服务理论研究中心”,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让志愿服务时时可为、处处可为;建设志愿服务文化街区、志愿者主题公园,打造市民群众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城市精神文明“新地标”,让“人人争做志愿者、人人崇尚志愿者”成为深得人心的城市风尚等。

“红”动全城 奋力建设志愿者之城4.0

到现在,深圳志愿服务的触角已广泛深入到了法律援助、残疾人服务、老人服务、病人服务、帮教服务、环保服务等。在抗洪救灾、扶贫支援、“高交会”等大型活动现场,人们都可以看到身穿“红马甲”热情为民众服务的义工身影。

丛飞等一批助人为乐的典型人物也均来自深圳义工队伍。“有困难找义工、有时间做义工”已成为深圳市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在如今的深圳,不论是在马路上、交通枢纽内、医院里,人们总能发现,志愿者的身影已经深入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深圳在册志愿者已超过351万人,平均每5人就有1名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1.56万个……这些乐于奉献的“红马甲”,是人们身边不可或缺的靓丽风景,汇聚成为点亮深圳这座志愿者之城的光。

“到深圳工作9年,我深深感受到深圳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志愿者之城。”全国人大代表、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深圳)有限公司制造部助理工程师郭会琴说,深圳有数量庞大的志愿者队伍,做志愿者,已经成为很多深圳人的一种生活习惯。

多年来,深圳持续探索融入社会治理、服务百姓民生、顺应时代需求的志愿服务发展路径,形成了兼具深圳特质、湾区特色、国际特点的志愿文化体系,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推动社会精神文明不断进步。

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圳人正用自己的方式续写新时代雷锋精神,以实际行动让雷锋精神在深圳发扬光大。行走在大街上,涌动着的‘红马甲’,就是关爱之城最好的诠释,也是特区最温暖的颜色。”

深圳晚报记者 袁晔


深圳关爱行动20年大事 | “燃料行动”推动深圳将地中海贫血症纳入少儿医保

在深圳,有一群特殊的儿童,他们身患地中海贫血症,必须终生靠频繁输血和排铁才能维持稚嫩的生命,但每个月六七千元的输血和排铁治疗费让很多地贫儿家庭不堪重负。2003年,深圳发起了首届关爱行动。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的指导下,深圳市关爱办、深圳晚报社、深圳市红十字会等单位共同发起了为地贫儿寻找“生命燃料”的行动。

image.png

▲“燃料行动”推动深圳将地中海贫血症纳入少儿医保

“燃料行动”给了地贫儿“生命的约定”——每年12次的免费输血,让这些家庭感受到温暖。“燃料行动”还直接推动了政府公共政策的完善,地中海贫血症被纳入少儿医保住院保险,地贫儿家庭的经济负担大大减轻。19年来,这场由社会各界公益力量参与的爱心行动,已成为深圳城市文明的标签和关爱行动的品牌。 

延续“地贫儿”生命的“燃料卡”

4个月大的时候,陈泽康就被诊断为患有地中海贫血症,对于在深圳打工、月收入只有1000多元的陈泽康父母来说,每月数千元的治疗费让这个家庭生活的担子无比沉重。一度,小泽康走到了生命的边缘,由于三四个月才能输一次血,他的血红素只有5克多,而健康人是12克。小泽康的爸爸记得,“那时候,孩子像个大头娃娃,全身水肿,不能走路”。

“地贫儿”陈欢的妈妈陆有群有一个账本,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了100多笔借款,“开始是借上万元,后来就几千元、几百元,甚至10元”。有一次她带孩子到医院输血,结果钱全用光了,不得不向医生借了10元钱坐车回家。

账本,记载了“地贫儿”生命的艰辛,对小泽康和陈欢来说,转机出现在2004年。

2003年,首届深圳关爱行动温暖启航。时任深圳晚报政文部主任的童俏带领深圳晚报的记者做了一系列地贫儿的采访报道。2004年1月8日,在《深圳晚报》头版上,一个个地贫儿充满对生命渴望的眼神,配上“我们好想见到第二天的阳光”的标题,一下子吸引了众多深圳人的爱心。随后,深圳市关爱办、深圳晚报社、深圳市红十字会等单位共同发起了“生命燃料”行动,为地贫儿“寻找生命燃料”的爱心行动迅速在全市展开,成为首届深圳关爱行动最具影响力的公益项目。

“燃料行动”在社会上迅速引起反响。由市领导带头,市委、市政府机关干部为地贫儿和困难家庭捐款6万多元;志愿者们在街头巷尾捧着捐款箱,为地贫儿募集善款;许多市民伸出援助之手……在首届关爱行动中,募集爱心款达40万元,这些承载着深圳人深情厚谊的爱心款变成了两年的“燃料卡”,延续了近百名孩子的生命。

“燃料行动”助推地贫症纳入少儿医保

随后的几年里,围绕地贫儿的爱心队伍逐渐壮大,关爱之城的善意与力量在集结: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成立了“地贫之家”;深圳市红十字会成立了内地最早的地贫组织——地贫服务队;深圳市血液中心在输血费用上给予了地贫儿许多减免;富士康科技集团捐助近600万元善款持续支持燃料行动;深圳狮子会的“红色行动”为孩子们提供延续生命的血液;面点王等爱心企业推动的“爱心红桌布”活动为孩子送去“心灵燃料”等日常关爱……十多年来,“燃料行动”资助的“地贫儿”从最初的46名扩大到百余名。

经过“燃料行动”持续多年的呼吁,相关政府部门也加大对地贫儿的关爱力度。2007年,深圳实施少儿医保后,在“燃料行动”的助推下,地中海贫血症纳入了少儿医保住院保险,大大减轻了参保地贫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与此同时,深圳还加大了对免费婚前、孕前检查的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地贫儿的出生。

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地中海贫血症也可根治。但造血干细胞移植需要几十万元,很多家庭无法承担。为此,“燃料行动”又推出了资助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的“脱贫计划”,为地贫儿提供移植手术费用。在社会各界的大力资助下,陆续资助80多个孩子成功进行了骨髓移植手术,彻底摆脱了病魔。

为地贫儿快乐成长注入“心灵燃料”

“燃料行动”不仅关注地贫儿的身体健康,也关心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快乐成长。为了让孩子摆脱疾病,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2016年,深圳市关爱办与市红十字会、深圳晚报社等单位推出了“燃料行动”的子项目——“心灵燃料”。通过开展一系列儿童文化关爱活动,为孩子们提供可参加的文化活动和必备的学习文化用品,孩子们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能像其他健康的小朋友一样,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在学习和生活上不掉队。

随后的几年里,地贫服务队与深圳晚报开展了数十场“心灵燃料”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为地贫家庭提供了情感交流的平台,满足了地贫儿的文化需求和归属需要,受到孩子和家长朋友的欢迎和一致好评。

“燃料行动”走出深圳传递公益火种

点滴善意,汇聚成爱的大河。随着爱心企业与市民参与度的逐步提高,“燃料行动”在深圳及周边地区的影响力逐渐扩大,2018年,深圳晚报爱基金携手深圳市德义爱心促进会,共同探索“燃料行动”模式输出,策划开展“爱暖华南关爱地贫儿公益计划”,项目落地广西百色与河池、广东广州及河源等地,帮助地贫家庭走上“脱贫”之路。

2018年,“爱暖华南”实现了3个地区志愿服务队及病友组织孵化,举办了3次大型慰问活动及50余场小型活动,为86名地贫儿童提供输血、排铁支助,累计服务2000多人次。

2019年,“爱暖华南”关爱地贫患儿全链条服务项目在广东、广西五地设点,构建“六个一”的救助体系,从硬件支持及软件支持入手,在定点医院、病友互助会、志愿服务团队、关爱病房空间、血液银行和线上支持平台等方面进行援助。总共筹集6000人次的燃料卡、搭建5000人次的血液银行服务,并为15000人次提供医疗支持及心理关怀服务。

作为深圳关爱行动品牌项目,据统计,“燃料行动”开展19年来,累计筹集善款1200多万元,为深圳300多名地贫儿点燃生命的希望,先后发放“燃料卡”750多人次。从出生预防、基因检测、输血排铁、骨髓移植到学业成长,“燃料行动”给予了地贫儿全方位关爱,让他们彻底“脱贫”。

深圳晚报记者 周倩


深圳关爱行动20年大事 | 深圳关爱行动动员各界认捐4470万援助四川灾后建设

2008年5月12日,一场灾难降临汶川,世人恸哭,举国同悲。在此次地震灾后援助中,我国慈善捐赠金额首次破千亿元,被称作中国慈善事业史上的“公益元年”,同时也是深圳关爱行动将“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价值理念带出深圳并在全国范围内传播的开端。

image.png

▲深圳关爱行动动员各界认捐4470万援助四川灾后建设

2008年5月20日晚,深圳接到了上级要给灾区建造二万套过渡安置房的任务,次日,“深圳关爱行动”便动员成立深圳房地产界赈灾同盟,现场认捐4470万元,全部用于四川阿坝州灾后安置房建设。与此同时,深圳许多含着热泪的市民,将自己的零花钱、购房钱、银行存款等毫不犹豫地投入了捐款箱里。而深圳关爱行动,则成了盛满爱意,穿越风雨,将爱心洒向全国各地的最好载体。

灾区救援再现“深圳速度”

2008年,当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县八级特大地震发生后,曾创造中国城市建设奇迹的特区深圳,再次以其“深圳速度”,火速对灾区开展援建。

一笔笔捐款投入了捐款箱里,一辆辆装满救灾物资的汽车风驰电掣般昼夜不停地驶往灾区;一队队援建灾区的工程技术人员、医护人员、武警官兵、义工队伍从特区出发,赶往灾区;一份份为重建灾区更加美好家园的情真意切的建议和策划在网站、在各种座谈会和论坛上提出……

2008年5月21日,深圳关爱行动组委会联合邀请了26家深圳房地产企业负责人,召开“特区灾区心连心——深圳地产界深切悼念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座谈会”,并成立深圳房地产界赈灾同盟,为四川灾区重建出钱出力,现场认捐4470万元,全部用于四川阿坝州灾后安置房建设。

当日,桃源居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爱君现场追加500万元,她说:“桃源居是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扶持下建设起来的,在大灾面前,我们应该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据了解,在得知汶川发生地震的第一时间,李爱君当即捐款2000万元用于都江堰市聚源中学重建。

2008年5月24日,在都江堰观凤小区为受灾群众援建的安置房落成,2000受灾群众找到了新家。从深圳出发,越过千山万水的各种救灾物资也全部到位,深圳人民的爱意也被传递至灾区人民手中。

灾后重建爱意延绵

灾难之后,深圳人对灾区人民的关爱持续未停,“深圳关爱行动”为灾区输送志愿者,持续捐赠支援灾后重建。在“深圳关爱行动”的带动下,企业和个人的爱意都有了更为具体的落脚点。

 2008年7月,为支援地震灾后重建,华侨城旗下的康佳集团设立“康佳希望基金”,并捐赠启动资金100万元,用于帮助受灾学生及其家庭渡过难关、完成学业;一群户外登山爱好者自发前往现场救灾,后发展成为深圳市公益救援队;大批深圳志愿者、教师,义务前往陇南进行援建和支教,废墟之上,涌现大批爱心人物典型,例如以绘画支教、将深圳大爱带往陇南的美术教师李丹;为灾区孩童带去鞋子和图书的“深圳援建第一家”的英语教师熊必珍和她的丈夫瞿能友……

多点开花爱满人间

汶川地震救灾行动中,深圳关爱行动将深圳的社会救援力量带出了深圳,也播下了在全国救灾的火种,“鹏城大爱”逐渐成为深圳的城市文明坐标。

十多年间,在“深圳关爱行动”的号召下,深圳各社会组织及爱心企业活跃在全国救灾现场。

2020年7月,江西省九江市受洪涝灾害严重,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联合深圳公益救援队发起“一村一舟防汛抗洪”公益项目。

2021年7月,强降雨造成河南省洪灾,因灾遇难73人,“深圳关爱行动”再次发力,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凝聚深圳人爱心的43艘“关爱号”救生艇和救生衣在顺丰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第一时间送达救灾前线。

今年8月,京津冀地区多地发生洪涝灾害,深圳多方积极协助抗洪救灾,多家企业纷纷伸出援手……

关爱,是城市温暖的力量,在过去20年里,“深圳关爱行动”始终以催人向善的力量让这座城市暖意融融,以最大的力量激发了市民的爱意与真诚,并将深圳人的大爱传递至全国各地。哪里有灾难,深圳总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响应,千里驰援,捐钱捐物,“感恩与回报”被深深写在特区的旗帜之上,在爱的辐射中增强了城市的影响力与美誉度。

深圳晚报记者 余瑶


深圳关爱行动20年大事 | “圆梦计划”助力2万余职工圆了“大学梦”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众多建设者源源不断涌入这座城市拼搏奋斗,他们为特区建设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其中许多人虽然因为家庭贫困等原因早早放弃学业,但心中却一直有个“大学梦”。

image.png

▲“圆梦计划”助力2万余名职工圆了“大学梦”

为了助力劳务工群体圆梦,帮助他们在这座城市创造更为美好的未来,由深圳市总工会发起的“圆梦计划”应运而生,助力一线职工突破上升瓶颈,让“来了就是深圳人”不只是一句口号。多年来,劳务工群体一直是深圳关爱行动重点关注的群体之一,“圆梦计划”为劳务工群体插上梦想的翅膀,保卫了他们的尊严与权益,也因此获得深圳关爱行动“百佳市民满意项目”的荣誉。

短短1分钟,成为万千职工圆梦的开始

深圳经济腾飞四十余载,辉煌的发展历程背后倾注了无数外来务工者的心血。他们为鹏城的发展辛劳付出,也渴望与城市共成长。

伴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进一步提升来深建设者的综合素质,既是许多来深建设者心底深深的渴望,也是建设现代化国际都市、打造和谐深圳的重要课题。 

回忆起“圆梦计划”的诞生,深圳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当时,深圳宝恒大洋公司一位来自海南农场的女工,为了让妹妹继续上学,自己高中毕业便选择来深打工,但她心中的大学之梦未泯,在流水线上打工两年积攒了两千元钱,想参加成人高考辅导班。她正准备去报名时,家里来电说父亲摔伤了,她只有将手中的学费寄回老家为父亲治疗,大学梦想再次成了泡影。

命运的拐点就在2008 年夏天的一天,深圳电视台《第一现场》栏目播出了一则不到 1 分钟的关于“圆梦计划”的新闻。而那短短 1 分钟,却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圆梦计划”正式亮相大众视野。

由深圳市总工会首创的首期“圆梦计划”为 100 名经济困难的在深优秀劳务工免费提供大专学位,还有 300个免费业余中专学位和 300 个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学位。其中最受追捧的是 100 个大专学位,学制两年半,工会为每个学位提供全部学费 8000 元的资助。

“圆梦计划”不仅仅圆了职工的大学梦,也在全国开创了高等教育公开资助吸纳劳务工入学的先例,为劳务工向上流动搭建了一道阶梯——拥有学历、经过学习的学员,有极大概率能够从工厂一线转岗至销售、管理等知识含量较高的工作岗位,拥有更好的发展前途。

作为全国首创的面对劳务工群体的公益性学历提升教育,“圆梦计划”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一时间,媒体的目光都聚焦在“圆梦计划”上。伴随着“圆梦计划”的开展,深圳对于劳务工群体的关爱,如春风送暖散遍这座城市,而“圆梦计划”的影响力已不仅仅局限于深圳,而是在全国职工继续教育领域开启了一个全新模式。

打造教学“金字招牌” 奏响鹏城“关爱之歌”

面对热烈的社会反响,2009 年 5 月,第二届“圆梦计划”启动,这一年为困难劳务工提供上大学名额增加到 200 人;2010年,第三届“圆梦计划”将帮扶人数扩展到 300 人;从 2012 年开始,“圆梦计划”的招生人数稳定在 1000 以上;到了 2017 年,招生人数达到了 2000 人。目前,“圆梦计划”每期招收学员 3000 人。

不仅如此,在深圳,模式相似的助学项目也遍地开花,每年预计辐射超过万名深圳职工。从 100 到 3000,30 倍的增长背后是深圳一线产业工人对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渴望,也是“圆梦计划”初心如磐的见证。

近年来,借助数字化迭代的技术,“圆梦计划”更进一步提升了远程教育的质量。职工教育教学服务平台上提供的课程多达 1200 门,范围涵盖时事政治、素质提升、管理技能等诸多门类。平台甚至有专门为各个岗位职工量身定制不同学习路径的课程,学员可以在平台上完成课前测试、课程学习、课程评估、课后测试等整个课程环节的内容,并实时查看自己的学习进度。管理员则可以通过后台数据了解、评估学员学习的详细情况。

自2008年启动以来,“圆梦计划”累计投入资金2.3亿元,资助23270名职工完成本、专科学历教育。在原基础上,项目还发展出“三项工程”技能培训、企业班组长培训、职工素质教育讲座等公益性技能培训,受惠职工达到160万人。

作为全国首创的职工教育帮扶模式,深圳市总工会“圆梦计划”在全国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2012 年以后,“圆梦计划”被全国许多城市,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的工会纷纷效仿。

在总结深圳市总工会“圆梦计划”实践经验基础上,2016 年,全国总工会和教育部联合在全国实施“劳务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

“‘圆梦计划’其实有着多重意义。不只圆了职工的成长之梦,也圆了深圳市总工会的初心之梦,助推了‘关爱之城’的建设。我们当初勾勒的‘让职工共享深圳发展成果’的图景,也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相关负责人表示。

深圳晚报记者 袁晔


深圳关爱行动20年大事 | “心理关爱系列活动”用爱呵护市民“心”健康

在繁华的城市,心灵的声音往往容易被忽略。高速发展的深圳,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随之带来的精神健康和心理困惑也日益突出。

image.png

▲“心理关爱系列活动”用爱呵护市民“心”健康

如何消除市民的焦虑、抑郁、孤寂、不安全感等情绪?这引起了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为了深切关心市民的心理健康,从2009年开始,深圳市关爱办联合相关部门启动了一系列心理关爱活动,掀起了一股又一股关爱心灵的暖流,用温暖和关怀渗透进每个市民心中。

以“爱”为名开启全城心理关爱活动

深圳市关爱办的“心理关爱系列活动”的起航可以从2009年的一场启动仪式说起。2009年2月28日早上9时30分,深圳关爱行动心理关爱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深圳特区报业大厦一楼礼堂隆重举行,现场表达了对市民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和关注。启动仪式上,还有心理专家现场示范了如何通过心理疏导和咨询来帮助市民解决心理困扰,引起了在场市民的浓厚兴趣和积极参与。

这是一场充满温情和关怀的活动,仿佛一粒种子,在市民的心房埋下了关爱与关怀。

心理关爱系列活动的开展,标志着深圳关爱行动开始探索构建心理关爱服务平台。不到几天,深圳市关爱办在深圳关爱网上建立了“心灵关爱平台”,这个在线平台把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市民提供及时的心理咨询和指导作为首要任务,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分享、倾诉和解答的空间。市民们纷纷表示,他们很享受这种便捷的咨询方式,感受到了来自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关怀和支持。

与此同时,深圳关爱行动积极开展了“幸福人生大讲堂”,每个月都邀请心理专家和知名人士来进行公益讲座。养生保健、婚恋家庭、职场超越、校园成长……这些关系着每个人生活的话题,让市民在专家的言语间找到了答案,心灵得到了共鸣。

而“关爱大篷车”的驶入,如同一个流动的心灵驿站,为市民带来了无限温暖。为了让心理关爱服务更贴近市民,深圳关爱行动还开展了“关爱大篷车”活动。大篷车内部装备了专业的设施和设备,收集了各种心理健康资源,专业心理咨询师坐在车内,为前来咨询的市民提供面对面的支持和指导。大篷车驶入社区、厂区和校区,打破了传统心理咨询的限制,如同一曲温暖的乐章,缓缓弥漫在深圳城市的角落和人们的内心。

持续抚慰不同人群心房

2012年,市文明办、市关爱办、深圳报业集团共同合作,在深圳晚报社设立了“深圳市爱心与共幸福促进中心”。这个中心通过举办各类心理健康讲座、研讨会和培训班,共享实用的心理知识和应对技巧,致力于帮助市民排解困惑、调适心理、增进幸福感。

2022年,深圳市关爱办继续为爱发力,推动设立了12345心理关爱热线,进一步健全了深圳心理关爱服务网络。这条热线宛如一束明亮的光芒,为市民们打开了通往心理健康的便捷之门。无论何时何地,市民们只需拨打电话,即可获得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即时帮助和指导,让被困扰和焦虑的心灵重新找到安宁与抚慰。

深圳“聚爱成光行动”、关爱儿童心理健康校园行活动……近些年来,深圳市关爱办持续为不同人群提供心理健康关爱服务。比如,动员社会各界集中力量开展“悦心灵”幸福行动;联合深圳商报推出“儿童心理剧进校园”项目,关爱儿童心理健康;联合深圳市春风应激干预服务中心发起“护苗天使培育计划”,培育具有儿童心理应激干预、科普教育传播能力的人才队伍;联合深圳市仁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发起“星娃父母心守护”公益项目,帮助自闭症家庭的家长舒缓心理压力;联合春暖社工发起“暖爱女性关爱空间”,对女性进行心理关爱。

通过多年来的努力和创新,深圳市关爱办推出的系列心理关系活动,已经成为市民心理健康的守护者和倡导者。未来,深圳市关爱办将根据市民群众的心灵、家庭、职业、育儿、文化等不同新需求,结合不同群体的特点,整合社会资源,从各个方面推进心理关爱,用实际行动守护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共同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一系列心理关爱活动,将继续如一股温暖的风,轻轻吹拂着深圳市民的心灵,让每一个深圳市民在心灵的彼岸,都燃着希望与幸福的火焰。

深圳晚报记者 林咪玲


深圳关爱行动20年大事 | 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设立,把更多关爱精准送到群众身边

发起公益项目200余个,汇聚超千万人次的爱心捐赠,受惠人群超过千万人次……2011年,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简称“关爱基金会”)正式成立,汇聚社会公益力量助推关爱行动深入开展,把更多关爱精准送到市民群众身边。

image.png

▲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设立,把更多关爱精准送到群众身边

12年来,关爱基金会通过一个个创新项目、一项项爱心行动和一桩桩爱心事件的传播,不断提升着城市的温度与善意,持续淬炼着深圳人的赤诚爱心,让公益真正融入到市民的生活,让拥有公益梦想的深圳人成为共创美好城市行动者。

汇聚公益力量助推深圳关爱行动

为了巩固深圳关爱行动的成效,搭建救助平台,同时更好地资助深圳关爱行动优秀公益项目和社会组织开展的公益活动,推动深圳社会公益事业进一步发展,2011年4月,在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关爱办的推动下,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正式成立。

可以说,关爱基金会是为推动深圳关爱行动的深入开展而诞生,以“宣传公益理念,创新公益模式,培育公益文化,推动深圳关爱行动的深入发展”为宗旨,凝聚社会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和公益项目,着力打造深圳地区最具诚信价值的公益慈善综合服务平台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爱心聚合平台。

多形式开展公益活动惠及千万人次

自成立以来,关爱基金会不断以行动见证关爱之城迸发的澎湃力量,通过凝聚社会力量,联动媒体、企业、机构、团体、市民等,面向城市建设者、环卫工人、特殊儿童、白衣天使、退役军人等群体,通过文化关爱、健康关爱、心理关爱、社区关爱、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多种形式开展关爱活动和公益项目。

比如,在脱贫攻坚战中,关爱基金会通过捐款捐物、支教助医等,将关爱送给身边的困难群众,也给对口帮扶地区的群众送去温暖;在乡村振兴的战役中,率先启动乡村振兴共创行动和消费帮扶关爱行动,让深圳人的爱心连同先进的观念成为共建美好乡村的温暖力量。

据统计,12年来,关爱基金会设立专项基金70余个,个人(家庭、团体)冠名基金300余个,发起公益项目200余个,公益合作伙伴400余个,聚合了超过1000万人次的爱心捐赠,累计募集善款近4亿元,公益支出3亿元,受惠人群超过1000万人次。

成立以来,关爱基金会先后获得深圳AAAAA级基金会、深圳文明单位、第九届中国公益节“年度公益集体奖”、深圳关爱行动十佳公益机构等众多荣誉。这一项项荣誉的背后,汇集的是社会各方的爱心力量,记录着深圳市关爱行动发展的足迹。

创新模式打造“媒体+公益”深圳样本

媒体是关爱行动深入发展的见证者和助力者。作为鹏城关爱精神的倡导者,关爱基金会创新“媒体+公益”的发展模式,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圳能量”公益传播矩阵,构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爱心传播平台,引导更多的深圳人加入关爱行动。

其中,深圳特区报发起设立的特报读者公益慈善基金,连续九年举办公益金百万行,成为深圳冬天最温暖的爱心盛会;深圳商报发起成立的深商公益发展基金,发起母亲水窖等公益项目,春风化雨,滋润了无数人的心田;深圳晚报发起成立的晚报爱基金,创意策划了“小心愿•微慈善”“爱心红桌布”等公益项目,让公益更加亲民;晶报发起成立的晶报阳光基金,通过一个个公益周刊和新闻报道,广泛传播公益理念。

历经12年的探索,依托关爱基金会这一公益慈善综合服务平台,社会各方爱心迅速凝聚,让企业、机构、团体、市民积极有序地参与到关爱行动和公益事业中来,探索并形成了“关爱行动倡导,关爱基金会搭台,媒体助力,企业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创新发展模式,高效推动了深圳关爱行动和公益事业的深入发展,大力促进了深圳文明关爱之城的建设。

创新公益新场景引领新风尚

作为鹏城文明生活的推动者,关爱基金会积极探索公益领域的场景创新,将深圳人的生活工作场景与激发市民参与关爱行动的多元化公益场景相融合,推动公益融入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引领鹏城特有的文明新风尚。

在探索公益领域的场景创新道路上,如何让公益真正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对此,关爱基金会打造了“跑步+公益”“吃饭+公益”“购物+公益”“演出+公益”“电影+公益”“旅游+公益”“阅读+公益”“数字人民币+公益”等一系列公益新场景,倡导市民在生活中践行公益理念。

十余载关爱路,关爱基金会持续为深圳公益土壤注入创新元素,通过多元化的公益场景,激发更多市民参与关爱行动,让公益真正融入深圳市民的生活场景中。

深圳晚报记者 李瑶娜


深圳关爱行动20年大事 | 深圳创设举办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

9月17日,历经三天的第十届中国慈展会(以下简称“慈展会”)在深圳圆满落下帷幕。此次展会吸引了来自32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海外的5813个机构、项目和产品参展,机构和项目数量创下历年新高,吸引超过28万人次线上线下参观,参会达成的意向对接资源超过79亿元。

image.png

▲深圳创设举办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

这一系列数字和成果凝聚了众多前沿智慧,传递了温暖的善念,展现了向善合力。经过十届的不懈探索、耕耘和征程,展会的圆满成功离不开深圳包容开放和公益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也离不开深圳关爱行动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深圳关爱行动助推慈展会在深闪耀“登场”

二十年间,深圳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发展成果。其中一件就是慈展会于2012年落户深圳。

2012年7月12日,首届慈展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这不仅是我国首次举办国家级、综合性公益慈善交流展示会,也是继“高交会”“文博会”之后又一个落户深圳的国家级盛会。

据悉,在慈展会落户深圳前的数年间,深圳关爱行动充分发挥“党委政府主导、媒体承办推动、企业社团协同、社会公众参与”公益模式的组织优势,用一场又一场公益活动,点亮慈善的火花,凝聚了社会各界爱的力量。这份火花,在岁月的积淀下,渐渐蔓延,在深圳形成浓厚的公益慈善氛围,推动慈展会在深圳创设。

就在慈展会落户深圳前一年的三月份,市民政局、市文明办、市关爱办等单位连续三天举行中国·深圳公益项目交流展示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67家社会组织和企业参展,政府人员、专家学者、公益人士和社会公众共2万多人次到会参观,也是当时全国最大规模的公益项目集中展示会,可以说为首届慈展会做了一些探索。

自2003到2012年,深圳关爱行动和市民温暖同行了9年,其间推出1.3万多项公益活动,吸引上千万人次市民参与。

彼时,深圳关爱行动凝聚形成了“用爱拥抱每一天,用心感动每个人”的理念,使无私奉献在深圳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树立了深圳关爱之城的良好形象。

2012年,为了确保中国慈展会在深圳顺利举办,深圳市各级部门和慈善机构积极响应,希望为慈展会的顺利落地提供有力保障。深圳关爱行动作为深圳市政府倡导的一项重要社会行动,在推动中国慈展会落户深圳方面,展现了无私的关爱和坚定的决心。在慈展会期间,深圳市关爱办组织了公益宣传推广、义卖等活动,鼓励市民行善、支持慈善事业。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拓展了慈善事业的影响力,也激发了更多人的爱心和责任感。

它如同一颗天使之心,闪耀在深圳城市的蓝天之下,一次次点亮关爱的灯塔,让深圳充满慈善和社会责任感的城市风采不断展示给全世界。

培育一批典范慈善组织、项目和公益人才

慈展会是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盛会。通过汇聚全球的慈善组织、企业和爱心人士,慈展会旨在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和交流,推动社会福利的改善,打造国际化的慈善交流平台。展会引领慈善潮流,激发人们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为全国的公益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深圳关爱行动,引发了无数的善举和爱心捐助,犹如绵延的小溪,汇聚成滔滔关爱之河。这些源源不绝的爱,散发着温暖与关怀,如暖风拂面,如泉水润心,推动慈展会在这座城市上蓬勃发展。

在市民政局、市文明办、市关爱办等承办单位的推动下,慈展会开辟了一条开放式、资源共享、多方合作共赢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新路径,为全国慈善事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慈展会不仅成为展现我国慈善发展成果、催生现代慈善理念、促进慈善资源对接的重要平台,也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慈善乃至读懂中国温度的重要窗口。

长期以来,深圳关爱行动持续举办各类公益活动,让市民深入了解和参与慈善事业。据深圳市关爱办统计,20年来,深圳关爱行动共组织开展了3.4万项爱心活动,推出了2300余项获表彰的优秀公益项目,吸引了1000万人次参与,涉及物质关爱、能力提升、文化关爱、长效救助机制、心理关爱、理念倡导等多个关爱领域,诞生了12位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者和广东省道德模范及提名者、28位中国好人、113位广东好人、725位爱心典型。

深圳关爱行动,宛如一颗热情的心脏,跳动着无尽的关爱和温暖,为深圳慈善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会慈展会的发展注入无限生机。

据悉,经过十年的发展,慈展会对接金额逾780亿元,举办各类公益慈善活动1800余场,培育了一大批典范慈善组织、项目和公益人才。深圳还创办了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自2012年创设至今,累计参赛项目达10160个,资助并赋能新锐公益项目610个,带动社会化项目资助金达8560万元。

深圳晚报记者 林咪玲


深圳关爱行动20年大事 | “中国公益映像节”用镜头展现慈善新力量

“用影像传播公益,让公益融入生活”。从2013年开始,“中国公益映像节”已连续举办了十届,它以优秀的公益影像,推动公益理念的传播,吸引了千万网民的倾情参与,让这场爱的视听盛宴成为了公益理念交流、碰撞和传播的全国性平台,也成为了向世界讲述精彩纷呈的中国慈善故事的有效载体。

image.png

▲“中国公益映像节”用镜头展现慈善新力量

打造全新的公益文化平台

随着公益事业的发展,慈善捐款纪录不断刷新。然而,比捐款更重要的,是培养公众的公益习惯。2013年12月6日,深圳市关爱行动组委会办公室、壹基金启动首届“Vcare公益映像节”,鼓励公众用自己的镜头记录身边的公益人物和爱心故事,希望通过一部部短小的影像,倡导以微小之力带来细微的改变,让全社会更加理解和认同公益组织、公益项目和公益理念,吸引更广泛的人群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

此次映像节共有449部作品报名参加评选,内容涵盖了助学、助老、助残、扶贫、环保等方面。其中,30部优秀公益短片在福田、罗湖、龙岗、盐田、光明等多个影院、文化馆、购书中心、社区、Vcare空间展播,受到广泛关注。

2014年,深圳市关爱行动组委会办公室联手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组委会办公室,将“Vcare公益映像节”升级为“中国公益映像节”,打造首个国家级公益映像盛会,面向全国征集了原创公益短片、公益广告等参赛作品509部。在评选过程中,组委会邀请了著名导演尤小刚、高小龙、李亚威,独立媒体人袁岳博士等担任终审评委,评选出“十佳公益短片”“十佳公益广告”等47部获奖作品。

这一年,《有一天》摘取了大赛的最高奖项——“中国公益映像节金蝴蝶奖”,该片包含了9个故事,关注贫困儿童、读写困难儿童、智障儿童、被拐卖儿童、盲童、肥胖儿童、聋哑儿童、少数民族留守儿童、服刑人员子女9种特殊儿童群体,其中有7个故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影片关注的不仅仅是这些孩子生活中面临的困境,更多的在于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关注与关爱。

“中国公益映像节”打造了一个新的公益文化平台,活动启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便得到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509部影片、600万网络投票,这是一个规模空前的数字。

成为推动公益理念传播的土壤

如今,对很多人来说,“中国公益映像节”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节日,也是推动公益理念传播的文化土壤。“中国公益映像节”通过举办公益映像大赛,征集、评选和推广公益影片,鼓励、发掘和扶持更多“讲好中国故事”的暖心影像作品,以镜头记录典型公益人物和爱心故事,以优秀的公益影像推动公益理念的传播,传递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自2013年开始,“中国公益映像节”便拉开了一个长镜头,陆续记录着中国大地上各领域公益行为的发生,也同时记录着中国公益影像事业的发展,评选出了《有一天》《老兵回家》《大自然在说话》《与爱童行 相伴成长》《遇见陌生人》《人间烟火》《国华的孩子们》等金蝴蝶奖影片。

同时,“中国公益映像节”通过举办颁奖典礼、公益映像展映、搭建公益映像馆,为公众带来观可看、可听、可感、可参与的丰富公益体验。2014至2020年,中国公益映像节连续7年在中国慈展会搭建公益映像馆;2021年,中国公益映像馆3D展馆在慈展会云展会上线。中国慈展会公益映像馆成为中国公益映像节一个重要的线下宣传公益影像的体验式场馆,成为展示公益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窗口。

此外,“中国公益映像节”每年举办多场公益影像沙龙,邀请学术界知名专家学者,公益界、影视界、媒体专家,以及优秀作品主创人员参与,分享传播公益和公益影像的最新观点,用影像呼吁公益、推动善举,挖掘“影像”与“公益”的跨界合作潜力,助推公益影像传播。

2020年11月,中国公益映像节在由广东省委网信办、广东省文明办、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主办的“南粤大爱 网结同心”——2020广东网络公益宣传推广活动中,获评“广东十佳网络公益传播典型”。

为中国公益凝聚更多力量

公益是温暖的“火种”,影像以记录和展播的方式让“火种”延续,将公益力量凝聚放大,与社会一起共生共长,为中国公益凝聚更多力量。“中国公益映像节”让这场爱的视听盛宴成为了公益理念交流、碰撞和传播的全国性平台,也成为了向世界讲述精彩纷呈的中国慈善故事的有效载体。

2023年,是“中国公益映像节”举办的第十年。10年的砥砺前行,10年的大众传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镜头记录身边的公益人物和爱心故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影像分享感动,越来越多的善意在你我的身边发生。

10年,既是跨越,也是开始。2023年,“中国公益映像节”秉承“用影像传播公益,让公益融入生活”的理念,以“影像温暖,创意向善”为年度主题,共创公益影像事业的“中国样本”,不断为中国公益凝聚更多力量。

深圳晚报记者 林涛


深圳关爱行动20年大事 | “儿童医院Vcare关爱空间”探索人文医学关怀新模式

近日,在深圳市儿童医院泌尿外科的腾讯·Vcare关爱空间,一场“奇妙星期五”活动正在上演。医护人员有的戴着魔术师的帽子,有的化身“小丑”,现场为住院患儿表演小魔术,引来孩子们的阵阵惊叹。

image.png

▲ “ 儿童医院 Vcare 关爱空间 ” 探索人文医学关怀新模式

这是泌尿外科“Vcare关爱空间”社工联合医护人员一起为住院患儿开展的一项服务,这样的温馨场景在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大楼里几乎处处可见。2014年7月31日,在深圳市文明办的指导下,由深圳市关爱办、深圳市儿童医院共同打造的“Vcare关爱空间”正式开园。空间重点以舒缓患儿和家长的心理压力为切入点,通过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减少了医患矛盾,优化了就医体验,构建了和谐医患关系,打造了全国首家以医院为载体的“儿童医疗救助公益信息港和服务体验港”。 

三方携手共建“Vcare关爱空间”

“Vcare关爱空间”的成立,缘起于一场帮助深圳市贫困患儿的“桃园结义”。

2013年9月,第二届中国慈展会在深圳召开。由市关爱办、深圳晚报社、市儿童医院共同发起的“深圳市贫困儿童医疗救助爱心联盟”成立。医院、慈善基金、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等公益力量走到一起,组成帮扶贫困患儿的爱心联合体。

如何凸显“爱心联盟”的宗旨,让她真正成为服务患病儿童的实体?“将市关爱办的品牌项目‘Vcare关爱空间’引入儿童医院!”市关爱办、深圳晚报、市儿童医院3家主办单位经过多次会谈终于达成共识。

当时正值市儿童医院新住院大楼竣工,时任院长的钟山原就想在新楼设立“人文关怀”空间,于是他毅然决定在7个病区分别划出一处固定场地,用于设立“Vcare关爱空间”,全力推动项目开展。

2014年7月31日,“深圳市儿童医院·Vcare关爱空间”对外开放。7个Vcare关爱空间分别由七个爱心企业/基金会出资冠名,并招募社会组织负责日常运营。

“1+1+N”机制是“关爱空间”持续运转为患儿服务的保障。第一个“1”,就是由一个爱心冠名企业,负责捐赠对应“关爱空间”的运营费用,确保空间持续发展;第二个“1”,就是由一位专业社工负责空间的服务和管理,以保证该关爱空间每天能够高效运营;所谓的“N”,则是指关爱空间始终敞开大门,吸引来自全市乃至全世界的无数不同公益力量共同参与,让爱以“N次方”聚变产生巨大能量,造福鹏城更多贫困患儿。 

爱心汇聚共同托起贫困患儿的生命

医药欠费一直是困扰所有公立医院的一道难题。三无病人、被遗弃病人、贫困重症病人的巨额欠费给医院带来了沉重负担。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关爱空间”汇聚深圳乃至全国各类公益慈善基金和爱心企业的资源,造就了一把打开这个沉重问号的神奇钥匙。

两岁的肾病综合征患儿李亦晨是“关爱空间”首批受益患儿。2012年3月,小亦晨在市儿童医院被确诊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巨额治疗费让这个本就贫困的打工家庭难以承受。“Vcare关爱空间”的降临为李亦晨一家带来希望。冠名12楼关爱空间的中兴通讯公益基金会专门捐赠20万元设立救助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专项资金,小亦晨得到第一笔1万元救命钱,随后又获得8万元爱心善款。小亦晨终于获得了救治顽疾的宝贵机会。

“关爱空间”成为社会爱心资源的聚集地。腾讯公益基金会依托关爱空间,建立了腾讯公益基金会-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及罕见疑难疾病贫困患儿医疗救助专项,为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及疑难罕见病贫困患儿筹集救助款;顺丰公益基金会依托关爱空间,建立了“顺丰暖心”医疗救助专项,专门资助贫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万科公益基金会建立了“稚苗重生-万科危重症贫困患儿救助项目”……截至目前,共有9家爱心企业、2个社团、20多家社会组织参与,建立院内医疗救助专项37个专项资金。

着力搭建医患交流互动的平台

在市儿童医院,10个关爱空间就是10间患儿和家长的舒缓中心。温暖的色彩、舒缓的音乐、有趣的照片和视频,营造着温馨的氛围;读绘本、教画画、做手工、玩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忘却病痛。值守的社工社工执业资格,安慰的话语、心理的疏导、病床前的陪伴,提升了患儿和家长战胜疾病的信心。

“关爱空间”更是着力搭建医患交流互动的平台。通过社工,在每个空间都开展了系列专业性服务。医护人员定期参加关爱空间联谊互动活动,医患欢聚一堂拉近彼此距离。新年时,医护人员与患儿和家长共同制作新年挂饰,用贺卡为彼此送上新春祝福;医师节、护士节时,患儿和家长将亲手制作的小礼品,送给自己最喜欢的医护人员。每个季度,关爱空间都会举办医患生日会,生日的医护人员和患儿在这里一起庆祝生日,其乐融融。

创新医疗游戏服务减轻患儿就医恐惧

就医恐惧是孩子们面临的普遍问题,孩子在就医过程中,可能会感到迷茫、恐惧、困惑、不安、孤独等,因为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和需要,他们可能会用哭闹、拒绝吃药、抗拒医护人员、封闭自我不与人交流等方式来表达。为了减轻患儿就医恐惧,关爱空间的社工尝试利用儿童医疗辅导的理念,通过创新医疗游戏的方式来解决该问题。为了舒缓住院儿童的身体和心灵,缓解他们对医疗工具的恐惧,社工们将医疗器材开发成手工游戏,如将就医中常用的压舌板做成孩子们喜欢的“秋千”、将止血棉球做成“寿司”;同时,根据医疗程序研发各种医疗游戏,如根据手术进程中需要患儿配合的环节设计成闯关游戏,患儿若能配合,医护人员则在相应关卡盖章,集齐所有印章,手术后便可兑换大礼。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儿童了解医疗器材、医疗程序,做好心理准备,从而减轻就医恐惧,变被动治疗为主动参与治疗,提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

麻晓鹏院长说:“自从开设关爱空间后,医院的医患关系生态悄然发生变化,医患之间更加和谐共融。孩子们不再惧怕见到医务人员、害怕住院;为了早点到空间玩,还会提前计算时间,主动到护士站请护士姐姐给打针;出院时不愿意出院,甚至在复诊时主动问医生是否可以住院,因为很想到关爱空间玩!”

据统计,9年来,Vcare空间探索形成了“爱心企业资助、社会组织运营、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运作模式。截至2023年7月,Vcare空间已持续安全运营2455天,累计接待34.28万个患儿家庭,为住院的患儿和家长开展各种文化康乐、心理辅导、危机介入、医患和谐等活动1.88万场,活动覆盖逾88万人次,志愿者服务总时数逾21159小时。

深圳晚报记者 周倩


深圳关爱行动20年大事 | “关爱环卫工系列爱心活动”传递城市人文温度

在深圳,有许多环卫工人“守护”着城市,他们每天起早贪黑,用一把扫帚扫出了城市的文明,用汗水擦亮了城市的名片,“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深圳最干净的城市形象在他们手里实现,他们是“城市美容师”,也是深圳发展的见证者和创造者。

image.png

▲“关爱环卫工系列爱心活动”传递城市人文温度

为感恩环卫工人的奉献精神,表达对环卫工人群体的关爱和尊重,给予他们最大的支持和理解,2015年3月25日,深圳市文明委以2015年1号文件发出《“城市因您而美 关爱环卫工人”系列爱心活动方案》,组织16家党政群团部门联合共建,号召各类社会主体以多种形式关爱环卫工人,让环卫工人切实感受到职业自豪和社会温暖。

这八年里,深圳发起设立“美丽深圳公益基金会”,推出了“爱心歇脚屋”、“关爱环卫工人·关注留守儿童”、“环卫工人子女大学生奖学”、“关爱特困环卫工人”、“美丽深圳·微信支付爱心餐公益计划”等活动,推动形成了一些公共政策,将“关爱环卫工系列活动”打造成为深圳关爱行动的新品牌。

发起成立“美丽深圳公益基金”

2015年,深圳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城管局、市关爱办等16个共建单位齐心协力,发动全市学校学生、企业员工、机关干部800多万人,开展了爱心文明教育活动,共收到义捐1000多万元,16个单位共同决定,将这笔善款用于发起成立“美丽深圳公益基金”。

与此同时,一批热心公益慈善机构和爱心企业闻讯积极响应,参与发起的有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能源环保有限公司、东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同心慈善基金会、深圳市华强公益基金会、腾邦集团、深圳市女企业家商会等。那一年,他们联合发起资金共2800万元。

“美丽深圳公益基金会”以“推动建设整洁美丽、宜居宜业、包容互助、和谐文明的美好家园”为使命,以“城市因您而美”为口号,重点关爱环卫工人,主要资助环卫工人劳动伤亡抚恤慰问、意外伤害保险资助、重大疾病医疗补助、特困家庭补助、子女助学、节假日返乡或亲属来深团聚车费资助、社会爱心歇脚屋推广鼓励等所需费用,切实解决环卫工人的实际困难,并宣传推动垃圾不落地、垃圾分类减量、生态文明建设等文明创建活动。

“美丽深圳公益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秘书长张晓玮表示,深圳是一座年轻、包容的城市。许多环卫工人来深数十年,是深圳发展最重要的见证者和创造者群体之一。“‘来了,就是深圳人’,深圳希望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关爱环卫工群体,向环卫工人说声‘谢谢’。”

开展有影响力的“关爱环卫工系列活动”

自2016年“美丽深圳公益基金会”成立后,深圳开展了一系列“关爱环卫工系列活动”,努力动员社会力量关爱环卫工人群体,“关爱环卫工人系列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一致好评,为全市数万名环卫工人提供了帮扶救助保障,切实解决了环卫工人的实际困难。

2016年,深圳市城管部门联合美丽深圳基金会理事单位鹏瑞集团每年对100名因在环卫工作中致身残、生病等情况致家庭困难的环卫工人,每人1万元资助,勉励他们树立信心,积极生活,战胜困难,让他们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截至目前,累计资助558名特困环卫工人,共计558万元。

同年,深圳还启动了“关爱环卫工人子女大学生奖学活动”,奖励每年参加高考并考上大专及以上院校的环卫子女,帮助环卫工人家庭减轻教育负担,引导社会各界关注环卫工人子女,培育社会明日栋梁,形成全社会关注、参与爱心奖学的氛围,唤起更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加入到关爱环卫工人的队伍,提升环卫工人的城市归属感。连续七季环卫子女大学生奖学活动的开展,累计为1129名环卫子女大学生发放奖学金5000元/人,共计564.5万元。

2021年,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美丽深圳公益基金会、腾讯公益和微信支付共同发起“美丽深圳•微信支付爱心餐公益计划”,动员全市千余家餐饮门店,为全市6万余名一线环卫工人提供爱心餐。深圳每一个环卫工人每周都能以1分钱,在全市近千家门店享用一顿爱心餐。同时,全国万余家餐饮门店接入“爱心餐一块捐”公益插件,用户在门店通过微信进行扫码点餐时,可以在下单时顺手捐赠一块钱,以“一块捐”的方式,把社会对环卫工人的关心和感谢汇聚起来,变成一份份蒸腾的热饭。据统计,该项目已累计为环卫工人提供爱心餐超 100万份。

“美丽深圳·微信支付爱心餐计划”以科技力量创新公益模式,从公益链路优化、公益体验提升等方面探索“科技向善”新途径,实现了群体与资源的精准对接,公益组织、科技平台、爱心商家和广大用户,通过数字化科技及广泛连接人和行业的能力,一块做好事。同时,微信支付汇聚善意,精准触达环卫工人,以简单高效的模式,为忙碌的环卫工人送上暖餐。

从“阳光行动”到“春雨行动”;从“益心同行”到“城市温度”;从资助关爱发生意外、特困的环卫工人,到慰问奖励在深圳环卫战线默默奉献二三十年的环卫工人;从关怀环卫工人群体,到关注环卫子女教育成长……围绕环卫工人,深圳的关爱面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提升,爱心持续升温。

深圳晚报记者 林涛


深圳关爱行动20年大事 | “99公益日”打造互联网公益新模式

深圳是一座关爱之城、慈善之城,也是一座科技之城、创新之城。五湖四海的“新深圳人”汇聚在这里,热情逐梦也热衷公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众多高科技企业的崛起,如何汇聚社会力量,用科技赋能公益,进一步提升公益募款的便捷性、透明性和规范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课题。

image.png

▲“99公益日”打造互联网公益新模式

2015年9月9日,由腾讯公益联合数百家公益组织、企业、传播机构共同发起的“99公益日”诞生了,这是中国首个互联网公益日,也是中国公益模式多元化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两年后,“99公益日”入选第十四届深圳关爱行动“年度关爱事件”,不仅成为深圳关爱行动的重要一部分,更成为深圳这座“慈善之城”的重要一部分,为中国互联网公益的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和贡献。

首届活动开启15分钟网络捐款超千万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也实现了慈善公益的跨越式发展。深圳的创新土壤孕育出了以腾讯为代表的众多高科技企业,引领了全国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而这些互联网企业也在深圳这座关爱之城的涵养中,不断尝试以科技赋能公益的方式为时代破题。

2015年6月,国家网信办与中宣部联合召开了网络公益活动推进会,全国80家网站和互联网企业在会上签署了《共同推进网络公益倡议书》。三个月后,由腾讯公益牵头发起的“99公益日”在深圳诞生了。

2015年9月7日0点,首届“99公益日”活动正式开启,配捐额设为9999万元。在“99公益日”筹备组的办公室里,50多名工作人员都在担心一个问题——“配额会不会过高?如果捐不够怎么办?”但用户的参与积极性远超预期。活动开始仅15分钟,配额就已超过一千万元,所有人都被急速跳跃的捐款数字震惊了!最终,为期三天的首届“99公益日”落幕时,共同吸引205万人次参与此次网络捐赠,捐赠额达到1.279亿元。

这批善款资助的项目之一就是“老兵回家”。就在“99公益日”启动同日,该项目发布了首篇推文《一起帮抗战老兵回家》。19个小时后,传来一个让人激动的消息:南京姑娘兜兜发现文中提到的一名老兵疑似其失联的三爷爷;1小时候后,老兵和亲属双方确认身份信息;23天后,这位99岁高龄抗战老兵赶在国庆节前从缅甸回到江苏老家,与失联多年的家人共同庆祝了自己的百岁寿辰。互联网公益的速度和效率让每个亲历其中的人深深感动。

“科技赋能”打破“信任的黑盒子”

随着公益领域向不断民间开放,越来越多的企业、社会组织、普通民众参与其中,激发了社会更大的活力和创造力。然而,民间慈善力量也存在着公信力不足、组织运行低效、缺乏透明的监督机制等问题。腾讯率先发挥“科技赋能慈善”的优势,助力打破“信任的黑盒子”。

为了守护好信任和透明这条公益生命线,从2017年开始,“99公益日”就首创财务披露环节,让捐赠人可清楚了解项目募捐和执行情况。两年后,“99公益日”提出“财务披露+独立审计+随机抽检”的透明度规范要求,并于同年推出“回响计划”,以媒体报道、短视频、直播等传播形式,进一步缩短项目和捐款者之间的沟通之路。

2020年,为提升公众信任度并进一步规范公益机构项目执行,“99公益日”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所有参与筹款的公益项目的进展披露上,实现数据信息全程可追踪,可溯源、可回查、不可随意更改,让每个公益项目都在阳光下运行。

2022年,“99公益日”平台又推出了“小红花来信”功能,通过“微信提醒”,让捐赠人更清晰地看到自己所捐助公益项目的进展,也让越来越多透明高效的公益项目来到“聚光灯”下,凭借“过硬素质”吸引更多公众积极参与其中。此外,该平台还陆续推出“公益股东人大会”“公益真探”“公益自媒体合伙人”“公益监督联盟”“星火计划”等项目,进一步提升公益透明度。

互动创意助力公益发展步入“快车道”

诞生在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怀抱中,“99公益日”也成为了“深圳关爱行动”中的一块重要拼图。2017年,“99公益日”被推选获评第十四届深圳关爱行动“年度关爱事件”。深圳关爱行动与腾讯公益互动创意彼此赋能,共同开创了优秀的公益项目,为“慈善之城”的建设完善和发展探索贡献了重要力量。

2022年,在腾讯公益、腾讯地图支持下,深圳市关爱办、深圳市无障碍城市联合会等推出了“无障碍城市建设随手拍”公益活动,通过腾讯地图无障碍随手拍功能对公共区域内的无障碍设施进行采集标注,既帮助有需要的朋友获取无障碍信息,也发动市民参与推动无障碍设施的优化改造;腾讯公益还参与到由市关爱办指导开展的“聚爱成光行动”公益项目中,通过开展“聚光心理市集”“心理小课堂”“聚光快闪”等创意关怀活动,为市民提供心理关爱服务……这些活动成为不仅是“99公益日”在线下的延伸,也是“99公益日”与“深圳关爱行动”同频共振、携手前行的美好实践。

随着互联网公益的快速发展,其门槛低、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愈发突出,迅速改变了我国公益慈善的传统运作方式,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指尖公益已经成为崭新的潮流。2022年,“99公益日”首次推出全民共创的公益交互机制,上线“一花一梦想”新玩法——用户用小红花即可参与公益。这项互动的参与性空前高涨,小红花捐赠总量超过1.82亿朵。2023年,“99公益日”更加年轻,全国超400高校及社团,通过小红花音乐会、学长学姐公开课、公益知识挑战等方式号召大学生参与公益;覆盖范围也更广,捐款用户不仅实现国内全覆盖,还扩大至海外1000个城市或者地区,让爱心用户全球同频共振。

2023年,“99公益日”用户参与人次超过6000万,捐赠金额达到38亿元,在9年时间里都翻了30多倍。如今,“99公益日”已成为全球参与人数最多、互动人次最广、参与机构数最多、公益场景最多元的公益节日之一,为深圳关爱行动、中国慈善事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深圳晚报记者 许娇蛟


深圳关爱行动20年大事 | “步步行善”新年网络公益行动探索“关爱+互联网+健康”公益新场景

当跑步遇见公益,既诠释了健康运动的理念,又承载与慈善同行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2016年,“步步行善”新年网络公益行动首次启动,以“公益+健康+互联网”的方式,成功打造了互联网时代的公益新场景——通过引领“公益融入生活,公益与健康结合”的善行潮流,让每一个普通市民都参与公益,让“步步行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步步行善”新年网络公益行动探索“关爱+互联网+健康”公益新场景

积极探索公益新场景

2016年1月1日清晨,一场以公益为主旨的“步步行善”新年公益网络行动悄然而至,深圳全市100多个跑点同时启动,与福田莲花山公园主会场跑点遥相呼应,一同以“公益+健康+互联网”的方式,开启了全新的一年。市民通过行善、咕咚运动、微信运动、悦跑圈等运动平台软件,以5000步兑换1元的比例,将自己当天运动的步数折算成善款,为关爱来深建设者等12个公益项目助力。

这是由深圳市文明办、深圳市关爱办、深圳报业集团主办,深圳晚报、晶报、深圳市创意谷公益文化发展中心承办的“步步行善”深圳新年公益网络马拉松活动,活动的核心概念是“你跑我捐”,即市民网络捐,市关爱办统筹调度资源,爱心机构、组织认捐对应额度的善款,打造“地球一小时”式的人人公益模式,让“步步行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步步行善”新年公益网络行动揭开2016深圳关爱行动的年度大幕,除了“步步行善”深圳新年公益网络马拉松外,另外3大赛事分别为深圳大鹏新年马拉松、“为爱奔跑”2015深圳(盐田)越野跑、“爱的一万步”新年网络公益徒步,四大赛事共发动了深圳等地网民为爱行走约561.79万公里,按照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公里计算,2016年新年期间,深圳市民网友通过“步步行善”新年公益行动,等于绕着地球跑了140圈(140.45圈),筹集善款约2072.76万元。

打造全民公益新模式

从2016年至今,“步步行善”网络公益行动已连续开展七届。七年来,“步步行善”联合50个爱心基金会展示推广了近百个优秀公益项目,联动腾讯公益、咕咚、益行家等互联网平台,结合深圳国际马拉松、万科新年马拉松等赛事,带动了超2500万市民参与捐步行动,累计善行里程超5800万公里,已成为全国广受关注和好评的公益品牌活动。

2018年11月20日,在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明办、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金羊网承办的“2018广东网络公益宣传推广活动”总结推广会上,“步步行善”新年公益网络行动因其创新的公益模式从全省122组公益项目和团队当中脱颖而出,荣获了“2018年广东十佳网络公益项目”。

让公益真正融入生活

“步步行善”新年公益网络行动是关爱行动在“互联网+”公益平台上所做的创新。这个平台凝聚了社会各界爱心力量,也让公益融入生活,并与健康结合。从2016年起,每年的新春第一天,有公益情怀的深圳人都会走出家门,迎着新年的第一缕阳光,为爱而奔跑,步步行善,已逐渐成为深圳“新年俗”。

历经连续7年的“奔跑”,“步步行善”已成为深圳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公益品牌,化为深圳市民迎接新年第一天的“招牌动作”,铸就一座城市新的文明风尚。每一个人的奔跑,是为健康而跑,更为关爱而跑。公益元素的注入,赋予了奔跑别样的魅力和意义,进一步激发起市民迈开脚步的热情。

一边跑步,一边做公益,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创新公益参与形式,推动公益理念融入衣食住行生活场景,让民众在日常举止间轻轻松松做公益,这是现代公益慈善理念的要义。由此而言,把善的基因植入城市气质深处,就要致力于将公益理念自然而然地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中。闻“善”起跑,步步行善,正是深圳在这一方面的生动探索和有力实践。

“步步行善”定格了一群人为爱奔跑的姿态,也显露出一座城市的情深意长。“步步行善”在深圳孕育诞生并不断发展壮大,绝非偶然。作为闻名遐迩的关爱之城、志愿者之城,深圳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向来引人瞩目。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又不断丰富着深圳的城市内涵。新年第一天,善行每一步。运动是人的内在需求,良善是每个人的本能。在“步步行善”中,奔跑者体会到的不仅是“在路上”的幸福快意,还是参与公益活动所带来的精神满足感。带着一颗心出发,步履不停,向善而行,终将会收获更美的风景、抵达更远的前方。

深圳晚报记者 林涛


深圳关爱行动20年大事 | 深圳率先在全国提出系统性建设儿童友好城市

儿童是一座城市的未来,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年来,关爱儿童一直是深圳关爱行动的工作重点,敢闯、敢试的深圳,将最温柔的关爱、最细腻的呵护给予了这座城市的“花朵”。

image.png

▲深圳率先在全国提出系统性建设儿童友好城市

2015年底,市妇联提出系统性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目标。深圳关爱行动积极支持儿童友好城市建设,2016年市妇儿工委、市妇联、市关爱办和市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联合启动母婴室项目;2021年,深圳“率先创建儿童友好城市”的实践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全国推广;2022年,深圳入选第一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如今,深圳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已经从概念到实景,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走出了一条具有深圳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展现城市关爱的儿童友好之路。

深圳将“儿童友好”融入顶层设计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深圳在妇女儿童工作领域敢为人先。2015年下半年,市妇联开展了系列工作调研,调研显示“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高度契合“以人民为中心”和“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理念,也是最能打动人心、最能获得各方认同、最能调动社会力量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基于以上的背景和考虑,2015年12月,市妇联在市委群团工作座谈会上,首次建议将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纳入深圳“十三五”规划。接着,“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作为市人大建议和市政协年度重点提案,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之后,在市级层面的总体部署和引领下,深圳各区及街道、企业等纷纷制订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各个领域百花齐放,“1+1+2+1+X”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完善。

2020年9月,深圳首个儿童友好街区——福田区百花儿童友好街区正式开街。2020年12月,外交部组织22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到百花儿童友好街区参访交流,众人纷纷点赞百花儿童友好街区构建了趣味多彩的绿色出行体系,建设了儿童友好的互动空间,为孩子们提供了极大便利。他们表示,深圳对儿童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了深圳人的幸福和远见。

2022年,深圳市发布《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南》,这是全国第一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面的地方标准,填补了国内儿童需求视角下公共服务体系标准的空白。

2023年6月1日,深圳市妇儿大厦焕新启用,成为深圳儿童友好城市新地标。升级改造后的妇儿大厦探索提供儿童成长全周期、全链条服务,打造儿童友好城市的标杆案例,也展示了这座城市正全力用关爱护航孩子的成长。

对儿童的关爱与呵护深入城市每一个角落

近年来,深圳不断加强儿童友好空间拓展和适儿化改造,全方位展现城市对儿童的关爱,选取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医院、学校、社区、图书馆、出行等领域进行试点,持续推动各种不同类型的儿童友好空间建设。

目前,深圳已授牌市级各类儿童友好基地452个,各类公园1260多座并逐步增加完善儿童活动空间及自然教育等设施场所,儿童友好出行纳入部分慢行道改造实施中,761个社区儿童之家实现社区全覆盖。母婴室1270多间基本实现了公共场所全覆盖,并创新推广移动母婴室。如今,行走在深圳的大街小巷,不难发现,这座城市对儿童友好的细化体现在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保障儿童出行安全的巴士、便利洁净的母婴室、完善儿童公共参与的长效机制……深圳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创新探索既展示了特区儿童的多彩生活,也显示出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无限活力。

以呵护婴幼儿的“母婴室”为例,在深圳打开“百度地图”输入“母婴室”,屏幕上展现以距离远近排序列表弹出的母婴室地点信息,为市民查询、导航母婴室提供便利。深圳是全国最早将“公共场所母婴室配备率”纳入妇女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的城市。目前,母婴室已基本覆盖交通枢纽、政务服务中心、公园、商业中心等各领域,成为深圳公共场所的标配。

“怀里的宝宝不论场合时间,随时可能感到饥饿。一间干净舒适的母婴室,为育婴提供便利,成为喧嚣都市最适合安抚孩子的温暖角落。”新晋宝妈郑爽娜表示,带着宝宝出行,随处可寻的母婴室给了她许多帮助。

“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是深圳娃”

近年来,深圳一直致力打造无户籍地域差异化、优质均衡发展的儿童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是深圳娃”,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所有儿童。

针对儿童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圳补短板、强弱项,构建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体系。在国内率先引进国际医校共建心理服务体系,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儿童福利保障对象从孤儿弃婴扩大到困境儿童,保障内容由基本生活拓展到生活、医疗、康复、教育、住房等综合保障。

“今天,关爱孩子,守护孩子,已成为深圳这座城市的标签。作为深圳关爱行动的协办单位,未来,市妇联将持续推动妇女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对妇儿群体的关爱服务,将对儿童的关心与呵护深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市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深圳晚报记者 袁晔


深圳关爱行动20年大事 | 深圳工会“一体两翼”工作体系关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

随着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以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大量涌现。据统计,在深圳登记注册的货运、快递、网约车、外卖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约160万人,成为深圳劳动力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服务好这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也成为深圳这座关爱之城关注的重点。

image.png

▲深圳工会“一体两翼”工作体系关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

2021年,深圳工会以建设先行示范工会为目标制定出台《深圳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工作改革方案》,推出30项举措,接着又发布了“一体两翼”五重帮扶保障工作体系。其中,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开发了“E路守护”综合保障服务,通过不记名投保方式,为深圳网约送餐员、快递人员、网约货运司机、网约客运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免费提供了意外、重大疾病、猝死、三者人身伤亡及财产损失等多方面的保障。2023年,该项目获评深圳关爱行动“十佳创意项目”。

2023年,在深圳关爱行动20周年之际,深圳市总工会还针对家政行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推出了“家政守护”综合保障服务项目,有效破解制约该领域工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实现工会组织和服务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的提升,让“流动”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留下来。 

从“0”到“1”,深圳工会创造入会新模式

与传统就业方式相比,新就业形态在劳动关系、技术手段、组织方式、就业观念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大差异,展现出灵活性强、包容性强、自由度高等特点,这让“劳动关系难以确认”成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难保障的根本原因。

深圳工会突破现有制度,以依托平台头部企业及其下属企业、关联企业成立工会联合会等方式,最大限度吸收该领域劳动者入会。

工会工作要实施改革,“建会”永远是众多“0”之前的那个“1”。然而,在新就业形态领域要推动这个“1”的实现,不仅无法照搬和沿用传统模式,难度也与以往不同,“改革创新”成为唯一出路。

许多外卖平台都是由第三方公司与骑手签订劳动合同,平台再与第三方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协议。而一些众包公司则将自身定位为撮合平台,仅与劳动者签订服务合同,因此并未与劳动者确定劳动关系。这成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的根本原因和最大“堵点”。

为破解这一难题,深圳市总工会突破现有制度,发挥工会联合会(下称“工联会”)作用,分别依托平台头部企业及其下属企业、关联企业成立工联会,依托区域性工联会、行业性工联会等直接吸收包括没有劳动关系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

深圳工会正在探索适应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不同职业特点的建会入会方式,通过单独建会、联合建会、行业建会、区域建会等多种方式,做到“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工会组织”,最大限度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吸收到工会中来。

“一体两翼”五重帮扶保障工作体系逐步落地

入会只是第一步,要牢牢维系职工,还需多举措解决其“急难愁盼”问题。深圳工会围绕“一体两翼”五重帮扶保障工作体系的谋划部署,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全方位保障,防止因病致贫致困,并普惠至家庭和子女。

其中,“一体”是指工会生活救助、大病帮扶、子女助学等常态化帮扶工作;“两翼”是指工会通过充分发挥市职工保障互助会和市职工解困济难基金会的作用,为职工提供包括工会帮扶救助、职工互助保障、职工专属保险、暖工基金、工友筹职工众筹平台等帮扶保障项目,提供分级分类分层的“五重”帮扶保障服务,累计最高保障额度可达300多万元。

根据《改革方案》,服务阵地建设方面,工会提出打造“1+11+N”阵地服务体系,即建设1家市级职工服务中心和11家区级职工服务中心,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集中的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则建设N个职工之家和服务站点,并统筹规划建设一批“暖蜂驿站”。

权益保障方面,及时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相关重大问题进行沟通协商,督促平台企业在制定规章制度和算法等重大事项中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要求,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劳资恳谈会等形式,听取劳动者意见诉求。

在这一体系下,2021年9月,深圳工会已正式成立“暖工基金”,通过市总工会投入引导基金、深圳市解困济难基金会募集社会资金,计划连续三年每年投入3000万资金用于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关爱行动。

“E路守护”“暖蜂驿站”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共享城市建设成果

围绕“一体两翼”五重帮扶保障工作体系,深圳市总工会为广大职工尤其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更多具有工会特点的普惠性、常态性、精准性服务。根据外卖和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职业特点,构建了具有普惠性、常态性、精准性特征的帮扶保障体系。

在深入调查中,深圳工会发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社保大多是按照二档或三档来缴纳的,只有住院才能享受到,甚至住院也只有部分可以报销,因病致贫致困的风险很大。

为此,深圳工会推出“E路守护”“家政守护”,主要针对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和家政行业从业人员等会员,以团体投保方式赠送其一年保障期的互助保障计划和专属意外保险,年龄在16周岁至60周岁之间的工会会员,经平台注册并实际工作3个月以上,且事故或疾病发生前一个月为在岗服务状态,最高可获得累计149万元的赔付。这份专属权益保障不仅包括重大疾病保障、意外伤害保障、突发疾病身故(猝死)三类,还增加了第三者责任险。在已发生的赔付案例中,有两起都是外卖员在送餐途中与行人和车辆发生剐蹭,对方相应得到了3000元和8000元的理赔,外卖员无需另行支付。

除此之外,细心的深圳市民还可以发现,在电动汽车充电站、快递中转站、大型商圈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较为集中的地方,多了一些标识统一、外观抢眼的“暖蜂驿站”,里面放置着饮水机、微波炉等,甚至还有简易卫生间。既能满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饮水、就餐、如厕、休息的需求,也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

像蜜蜂一样辛勤劳作且默默无闻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正在被看见、被温暖、被认可,他们和城市中的劳动者一起,共同建设城市,共享城市建设成果。

深圳晚报记者 鲁自凡


深圳关爱行动20年大事 | 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年度捐献造血干细胞突破100例的城市

在大多数人的记忆里,2022年11月4日只是一个平凡的工作日,但对于深圳的无偿献血事业来说,这一天是一座全新的里程碑——“95后”青年小莫(化名)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完成2022年深圳第1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使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年度捐献造血干细胞突破100例的城市。

image.png

▲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年度捐献造血干细胞突破100例的城市

2003年,在深圳关爱行动加入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之后,每年关爱行动启动期间深圳的无偿献血量都会有大幅的提升。深圳市血液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关爱行动的加入,仿佛增添了新的“燃料”,让“深圳速度”在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非常感谢深圳关爱行动营造了共襄善举的社会氛围,让大爱倾城,让深圳的无偿献血事业有一片优渥的发展土壤。

敢为人先,深圳在全国率先建立骨髓基因信息库

时光倒流至2000年8月,在那个许多人还提“髓”色变的年代,深圳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深圳骨髓基因信息库”,并从深圳的无偿献血者中招募了首批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仅当年就招募了424名志愿者。骨髓基因信息库的建立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并不是什么大新闻,但对于许多重症血液病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来说,就犹如在黑夜中看见了一盏指路明灯。

造血干细胞是许多血液病患者生存的唯一希望,想要成功移植造血干细胞,关键在于与捐献者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必须相合。而HLA配型相合的几率在同胞兄弟姐妹间是1/4,非血缘关系的HLA配型相合率更是不足千分之一,如果没有骨髓基因信息库,想要找到HLA配型相合的捐献者就犹如大海捞针,这也导致不少重症血液病患者在等待中慢慢失去了希望。

深圳骨髓基因信息库的建立就相当于给重症血液病患者准备了一份信息清单,他们可以在信息库中快速寻找与自己配型相合的志愿者,庞大的骨髓基因信息数大大提高了他们成功配型的可能。

从10年到10个月,造血干细胞捐献也有“深圳速度”

2001年5月,在深圳骨髓基因信息库成功建立的经验下,中华骨髓库重启。同年8月,深圳市民潘庆伟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广东省首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也是中华骨髓库重启后全国首位无偿捐献者。2022年11月4日,深圳市民小莫成为当年第100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2001年,大众对造血干细胞的了解还很少,愿意捐献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但在深圳工作的潘庆伟却敢为人先,成了中华骨髓库重启建库后的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实现了广东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零”的突破。

现年53岁的潘庆伟体格健壮,是深圳市红十字水上安全救生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因为经常要与阳光、海洋“打交道”,他晒得了一身黝黑的皮肤。谈到20年前他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场景时,他淡然地回应“这只是一件举手之劳的事情”。

20多年后,潘庆伟和小莫站在深圳无偿献血事业的两座里程碑上隔空相望。小莫告诉记者,他第一次进行无偿献血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学校每年都会举行集体无偿献血活动,他几乎每次都会参加。

毕业参加工作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小莫在献血时顺便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接到血液中心配型成功的电话的时候我是激动又忐忑,其实我入库没几年,没想到这么快就能配型成功。”小莫说,对于捐献,他没有迟疑,他只想着赶紧让病床上等待造血干细胞的同胞恢复健康。最终,小莫捐献的造血干细胞也被成功送入了苦苦等待的患者体内。

从第1例到第100例,深圳用了10年时间,而2022年,深圳仅用了10个月就完成了100例造血干细胞无偿捐献,“深圳速度”在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中再一次得到了验证。

依托深圳无偿献血工作的良好基础,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在深圳蓬勃发展,近十年成功捐献量增长了四倍多。虽然配型成功人数呈现出持续大幅增长的态势,但深圳的捐献反悔率始终保持为“0”。

深圳晚报记者 林涛


 


编辑:杨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