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列表

支教路上播撒爱心品味感动

2010-07-12  来源:深圳商报  【字号:  

江西安义县石鼻中学的孩子们。(照片由支教者提供)

 

黄光华在湛江遂溪县枫树小学上课。(照片由本人提供)

李婕莹(后)和支教学校的孩子们。(照片由本人提供)

  这是一个青春的群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刚刚步出大学校门,年轻而富有朝气;这是一个富有爱心、勇于担当的群体,他们放弃都市优越的生活,奔赴贫困地区,募师支教,传承薪火,四年多来,把爱的足迹深深印在全国10省区130多所乡村学校。他们,就是从深圳出发的“募师支教”志愿者。

  日前,结束了一个学期的支教生活,参与第八批“募师支教”的35名志愿者陆续离开乡村学校,返回深圳或内地老家。回首为期一个学期的支教生活,他们感到收获颇多、感动颇多、感悟颇多……

  李婕莹:

  温馨短信让我忘却伤痛

  “李老师,您的伤好些了吗?”回到深圳一周多时间里,李婕莹频频接到这样的问候短信。她骄傲地说,这是她支教学校的学生和老师们发来的,读到这些温馨的短信,她就忘记了伤口的疼痛。

  李婕莹支教的学校是江西安义县石鼻中学。从小在深圳长大的她到安义后,面临的最大难关竟是适应当地偏辣的饮食和湿重的气候。她说,由于当地气候湿气太重,人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辣椒。她的父母都是福建人,家里极少吃辣椒,这让她一开始无法适应。不几天,因连日阴雨、湿气太重,她患上湿疹,为排除体内湿气,她只得咬牙吃辣椒。四个月下来,她已经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个“辣妹子”。

  20多天过去了,李婕莹右臂上的烫伤仍未痊愈,这也是石鼻中学师生们对她的最大牵挂。

  原来,6月19日,适逢周末,一名学生踩着单车去镇上参加完学习培训回家途中,遭遇特大暴雨,跑到学校避雨。看到学生淋成落汤鸡,李婕莹心疼不已,帮她换下衣服,又忙着炒菜做饭。炒菜时,她的右臂不小心被滚烫的油烧伤了好大一块,且很快发炎化脓。为了不让其他学生和同事知道,周一上课时,李婕莹特意穿了件长袖衫。

  后来,大伙知道她被烫伤,学生和同事们纷纷来看望她,学校还派人把她送到县城医院进行治疗。

  有位女生给她送来一瓶绿色汁液,说:“李老师,这是我昨晚给你榨的黄瓜汁,我们当地人说,用这种汁治烫伤效果特别好!”捧着黄瓜汁,李婕莹的双眼噙满泪水。

  李婕莹说,安义乡亲们的纯朴、真诚、热情让她感动,今年端午节是她20多年中过得最有意义的一次。

  早上6时,她还在睡梦中,就被班上一名学生叫醒。原来,这名学生的父母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请她到家里过节。谁知,在这名学生家里刚吃过早饭,又有一名学生带着家长寻上门来,说是中午必须到他们家里做客。中午,饭碗刚刚放下,又一位学生一路打听找了过来,盛情难却,李婕莹只得晚上又到这名学生家中“赴宴”。

  强清科:

  对症下药降服“刺头班”

  在第八批“募师支教”志愿者中,44岁的强清科是最年长的一个。多年的从教经历使他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基于此,井冈山古城中学的校领导把最难管的初一班交给他“调理”。

  强清科向记者描述了他上第一堂课时遭遇的“下马威”。

  他站在讲台上讲课,下面的学生旁若无人地交头接耳,还有人大声地吹着口哨,冷不丁,又有两名学生在教室里追打起来。面对这种情况,强清科没有当场批评或发作,而是私下里个别谈心,然而还是不见效果。进行家访时,他才找到症结所在。

  原来,当地瓷器制造业十分发达,在许多学生的心里,长大后的理想是开一家瓷器厂,做名小老板,久而久之,厌学风在校园里盛行。

  摸清缘由后,强清科开始对症下药。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余时间,他跟孩子们讲深圳的故事,通过深圳这座城市30年的发展史,告诉孩子们,如果没有知识,就算做上了小老板,也只是小打小闹。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城市,小到我们每个人,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在校领导的全力支持配合下,到本学期结束时,这个全校有名的“刺头班”实现了两大转变:课堂捣乱现象不见了,大范围的拒写作业现象不见了。

  在古城村民眼里,来自深圳的强清科和何正伟这两位支教志愿者,不仅是给孩子们传授知识的老师,更是令人尊敬的朋友。无论是村头放牛的老人,还是每天早出晚归在镇上打工的青壮年,或者是坐在树荫下做针线活的村妇,都喜欢跟这两位深圳支教老师聊聊天,拉拉家常。得知两位支教老师即将离开,村民们纷纷找到学校,跟他们索要电话号码。

  7月4日,在返家的列车上,强清科接到一位村民打来的电话,关切地询问他是否已经安然到家。强清科说:“那一刻,一种浓浓的幸福感涌上心头,那种感觉,真的好极了!”

  张杰楠:

  淳朴乡情让我们难舍难分

  在第八批35名志愿者中,赴贵州正安县林关小学支教的张杰楠是最后一批离开校园的。昨天,当记者拨通他的手机时,他正在阅评学生期末考试试卷。他说,他和支教志愿者雷炳村一定要站好最后一班岗,7月10日开完散学典礼,学生们全部离校后,他们才踏上归程。

  张杰楠是第三次参加“募师支教”活动。当他平生第一次走进贵州时,正赶上一场百年一遇的旱灾,让他感受到贵州乡亲们的质朴、善良。

  到学校刚刚半个来月,他们的生活用水便成了难题,于是,他跟雷炳村便开始了历时近两个月的“讨水”生活。那些时日,家家户户都缺水,但是,每当看到两位来自深圳的年轻志愿者拎着水桶路过时,当地乡亲都争着让他俩进门取水。“贵州支教期间这段用水难经历,让我和雷炳村对那里的乡亲们永远心存感恩。”

  让张杰楠等两位支教老师割舍不下的,还有与林关小学师生们的那段情分。说到此,张杰楠提到了一个11岁的小男孩儿,他是林关小学杨校长的儿子。因为担心两位年轻人孤单寂寞,杨校长经常会在双休日把张杰楠、雷炳村带到远在几十里外镇上的家中,周日一大早再一起赶到学校。

  数月的交往,杨校长的11岁儿子跟两位大哥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上个周末,张杰楠和雷炳村再次来到杨校长家中,看到两位大哥哥到来,原本活泼的小家伙竟然异常沉闷,一问,才知道,小家伙听说两位大哥哥是最后一次来他们家时,一下子沉默寡言起来。“看到孩子的那种失落的眼神,我和雷炳村都想哭!”张杰楠说。

  黄光华:

  迎难而上经受支教考验

  七月初,从湛江遂溪县枫树小学支教点回到深圳后,黄光华老师又一头扎进市关爱办,做起一名不拿分文报酬的志愿者。回首此次支教经历,他说自己有太多太多的收获。

  一到枫树小学,黄光华便遇到了挑战。当时,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请病假,急需黄光华去“补缺”,教小学一年级语文。黄光华当时有些犯难:“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难教,而且我初来乍到,语言关这道拦路虎就通不过啊!”。原来这里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讲方言,有的甚至连普通话也听不懂,而且他们讲的白话地方音很重,黄光华听得云里雾里。两节语文课试讲下来,毫无头绪,教和学都不得要领。

  怎么办?黄光华咬定牙关,决定迎难而上。他首先调整心态,尽量让急躁的心安定下来,看看别人是怎么教的;然后熟悉教材,设计教案,做到胸有成竹;其次,尽快熟悉班上29名学生,了解他们的习惯和想法,创造机会多多交流,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慢慢地,黄光华开始驾轻就熟起来,教学也渐入佳境。

  一个多月后,黄光华又接手五(1)班。然而,这个班的状况更让他大跌眼镜:31名学生中,居然有十多个“学困生”。这些“学困生”连平时作业都不能完成,更有甚者,上课不听讲,买来参考书,把答案照抄到作业本上。

  为了及时纠正这种不良风气,黄光华把这些参考书暂收起来,然后通过“饮鸩止渴”成语故事,来讲解抄袭答案的危害性,告诫大家欲速则不达,反而会失去宝贵的学习机会。同时,通过加强作业管理,建立小组检查制度。针对个别确实有困难的学生,他采取了课后组织面批的做法,将学生在作业中体现出来的错误和疑难就地解决。作业抄袭之风就这样被煞住了。

编辑:王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