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品牌活动
- · “感动深圳”—深圳关爱行动推选表彰晚会
- · 中国公益映像节
- · 步步行善
- · 深圳“募师支教”行动
- · 爱心小书桌
- · “爱心无限,电波传递”—明星物品慈善拍卖救助活动
- · 幸福人生大讲堂
- · 关爱地贫儿童“燃料行动”
- · 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
为了远山的呼唤,爱心接力十七载!“00后”志愿者奔赴贵州遵义支教
金秋时节,荣膺第六届中华慈善奖、被列入“广东省社会组织扶贫创新五大模式”的深圳“募师支教”行动,第33次在深圳启动。新一批大学生志愿者走进贵州,走进大山,开启一段难忘的支教之旅。
此外,第33批深圳“募师支教”行动的另一路人马——9名志愿者,亦将启程分赴青海、湖北和广东的山区学校支教。
9月21日,“深圳关爱行动20年大事”正式发布,“募师支教”榜上有名,成为深圳这座“爱心之城”的文明印记。由企业家许凌峰发起、深圳商报和市关爱办共同主办的“募师支教”行动,已走过了17年爱心历程。先后招募了1300多名支教志愿者,足迹遍及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800多所乡村学校,惠及山区学生逾30万人。
为了远山的呼唤,17年来,“募师支教”行动一次次地从深圳出发,爱心接力不断。
“00后”志愿者放弃留校去支教
在新一批志愿者中,“00后”阳光男孩李静格外引人关注。今年22岁的他刚从阜新高等专科学校毕业。为了参与“募师支教”行动,他放弃了留校的机会,来到贵州遵义正安县流渡镇村台小学。
支教志愿者李静
“我的启蒙教育就是从乡村小学开始的,当时学校里的老师都是由村里有知识的人兼任,他们都不拿工资、自发教书。”李静说,尽管二年级,爷爷奶奶就把他带到了县城读书,但受到这些老师的影响,他的心里埋下了一颗想要当老师的种子。
高考完填报志愿时,李静在列表里填满了师范专业。从南方到辽宁阜新求学,李静坦言开始很不习惯,“那里风沙很大,口味也很不一样”,花了一两个月才终于适应下来。“既然读了师范,我就想实现小时候支教的理想,从大一开始我就在寻找支教的机会。”他告诉记者,当了解到“募师支教”行动招募支教志愿者时,他便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
“我就是从乡村小学走出来的,回到乡村小学也很适应,虽然这里的条件不如县城或者城市,但配备还挺齐全。”在流渡镇村台小学,李静除了教四年级的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还要带四五六年级的体育课,加上课后服务,一周要上24节课,安排得满满当当。
在教学中,他发现学生的基础普遍比较薄弱。一般来说,女生作业要比男生工整些,可有一位班上的女生不仅字写得歪七扭八,答案都是随便乱填乱写的。经过两次家访,李静了解到这位女生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大人监管的她没有学习热情。他想了一个办法,在班级实行奖励积分制度,认真写字、做作业都能积分,每到周五积分排在前列的学生都能赢得文具。
几周过去了,这个方法真的见效了。眼看着这位女生的字写得越来越工整,上课也越来越认真,李静说自己甭提有多开心了。
“三朝元老” 能叫出全校学生名字
吴娜是这批志愿者里的“姐姐”,今年25岁。她已连续三次参与“募师支教”行动,可谓是经验丰富的“三朝元老”。
支教志愿者吴娜
林关小学是遵义正安县的一所偏远乡村小学,全校仅有30多名学生。吴娜三次支教都在林关小学,所有学生都认识这位吴老师,而她也能叫出30多位学生的姓名。这个学期,除了吴娜,还有年龄最小的志愿者王思懿也在林关小学支教,“因为林关小学有一位老师调走了,所以急需补充人手,这次就派来了两位志愿者”。
“林关小学所在的林关村是流渡镇面积最大,也是交通最不便利的村子,如果这所学校无法办下去了,很多孩子可能就要到更远的镇上或者县城读书,但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这样的条件送他们出去。”
吴娜对林关小学和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这里有不少孩子都来自单亲家庭”,吴娜说,第三次支教的心态跟第一次完全不一样。“以前,我觉得把孩子的课上好,成绩提升上去就可以了,但我慢慢发现,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身心健康。”她表示,乡村里的留守儿童心理上会有缺失,会有孤独感,“很多孩子的作文中都会流露出来”。
小郭同学今年升读六年级,他幼年时母亲就离家岀走了,他的父亲酗酒,有时喝醉了还会打他。“我就特别关注他的作业完成情况,比如里面可能有很多错别字,我会一个个揪出来,监督他订正”,吴娜说,她发现小郭的思维很敏捷,总能在课堂上第一个回答出老师的问题,“这时,我就会表扬他,让他有获得感”。在刚刚进行的六年级第一单元语文测验中,小郭同学考了全班第二,有了很大的进步。
尽管已是募师支教行动的“三朝元老”,但吴娜说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比如跟她搭档的王思懿也是她学习的榜样。“王思懿是一个特别可爱的女生,她很容易跟学生们打成一片,像朋友一样。”吴娜观察了王思懿带的课,课堂气氛都很活跃,她也开始尝试通过互动游戏等形式调动气氛,“现在每天下午上第一节课,我都会先给同学们讲个小故事或者笑话,让大家的头脑清醒清醒,不那么容易犯困”。
英语老师的“第一个”教师节
今年25岁的吴会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第一次来到流渡中心小学,她觉得孩子们都很有礼貌,“他们会站着,向我敬礼,并说老师好!”
支教志愿者吴会
英语专业毕业的吴会,承担了流渡中心小学三年级120多位学生的英语教学工作。贵州山区的孩子从三年级才开始接触英语,为了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吴会在每次上课时都会给他们播放一些英语歌曲或者玩英语小游戏,调动起他们的兴趣。课后,吴会还会为他们设置打卡任务,帮助他们练习口语发音,“每个班上都有40名左右的学生,课堂上不可能每个人都有机会朗读,我让他们回家打卡,我再听录音,给他们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
吴会的付出赢得了山里娃的“回报”。今年的教师节是她度过的第一个教师节,孩子们用彩色纸制作贺卡、明信片,把对她的喜爱都写在了里面。有的学生还会用彩色纸叠成小花送给她。吴会说,她把这些小小的纸片都留存起来了,每次翻看都是满心欢喜。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李红 张妍
编辑:杨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