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列表

系列推选专题报道 | 十佳爱心人物候选人故事

2023-06-27  来源:深圳特区报  【字号:  

丁以群:跨越千里让患儿重获“心”生

image.png

■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港医深信

心血管外科因技术难度大,被誉为外科皇冠上的明珠,而儿童心血管外科则是“外科皇冠上的明珠”中“最璀璨的那一颗”。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心血管医学中心副主任、儿童心脏科主任丁以群深耕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先心病”)30年,他为早产儿、新生儿及小婴儿完成高难度手术,更跨越千里救治西藏等地区贫困先心病患儿。

丁以群表示,大多数先心病只要尽早发现,及时治疗,存活率超过98%,且其中绝大多数能获得根治。“特别对于处于经济困境的家庭,越可能延误发现,导致即使接受手术,也容易出现并发症、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2014年,丁以群开始参与西藏贫困先心病儿童筛查救治工作,还给察隅县人民医院和下察隅镇卫生院的医生传授、交流儿童心脏疾病诊治相关经验,有效加强当地医务人员对儿童先心病的认识。2018年,丁以群自与顺丰暖心-儿童医疗救助项目合作以来,采取“筛查救助模式”与“患儿在院申请救助模式”并行的方式,帮助孤贫先心病儿童得到及时救助。

丁以群救治先心病患儿的脚步不只在西藏,去年以来,他还到广西田阳县、河源市龙川县等地开展先心病筛查医疗救助公益活动。“很多偏远地区先心病患儿很难在早期被发现并及时治疗,最终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我们就是想尽力再多救一个孩子,让患儿重获‘心’生。”丁以群说。


冯海:26年无偿献血 献出“15个自己”

image.png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徐美

梅林海关关员冯海有一个坚持了26年的“生物钟”,每到固定时间就会自动响起,提醒他去无偿献血。自1997年第一次走进路边的献血车开始,冯海已累计献血202次,捐献全血1.12万毫升、血浆2.88万毫升、机采血小板189治疗量,折合血液总量7.45万毫升,相当于将自己全身血液献了15次。

“我们都是跟着海哥开始无偿献血的”“海哥非常有感召力,大家都很乐意跟着他去做公益”……走进梅林海关稍微一打听,就会发现冯海早已成为这里的“名人”,不仅仅因为他是海关系统内有名的查控专家,更因为他还是一个“公益志愿网红”。事实上,冯海的同事们最初并不知道他献血的事。直到2021年的一天,梅林海关响应深圳市号召,面向全体干部发出战“疫”献血倡议并开展无偿献血情况摸排工作,冯海手机上密密麻麻的献血记录久久拉不到底,大家才发现,他还有一份坚持了20余年的公益“副业”。

“最开始献血时,是想以这种方式报答给我第二次生命的‘深圳人’。”冯海告诉记者,1994年,他遭遇了一场严重车祸,头部受到重创,昏迷不醒,得益于同事们的及时送医和悉心照顾,才将他从生命线边缘拉回来。

坚持无偿献血以来,冯海曾获“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广东好人”“深圳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王正华:十三年如一日照顾病妻

image.png

■ 深圳特区报记者 许依妍

王正华是一名退役老兵。1950年出生的他20岁进了部队,1983年9月退伍回来后就来到深圳,任职于深圳市东部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于2005年退休。

张天秀与王正华两人从小就认识,是青梅竹马,在湖北荆门的老家紧挨着。1980年,30岁的王正华与张天秀决定喜结连理,相伴余生。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妻子张天秀于2000年初查出患有脊髓炎,而后便在王正华的陪同下赴上海、武汉等各大医院治疗,但效果不佳以致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大便小便失禁,每天床上要垫护理垫,经常要更换,每年都要住几次院,一般情况下两个小时就得给她翻身一次。从她得病以后,我没有外出旅游,也没有在外面过夜。在家里,从床上到沙发到卫生间,我一天要抱着她走十几次。因为服用激素,她的体重最重的时候有一百四五十斤,只有我可以抱得动。”从2000年到现在,王正华一边上班,一边用真情悉心照顾着瘫痪在床的妻子,为女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虽然遭遇不幸,但王正华一直非常乐观坚强。“我们住在梅林街道梅丰社区,社区党委对我们家也特别关照,每年七一、春节都给我们家送慰问金和其他物品,使我们全家都感到党的关怀。作为党员,要克服困难,战胜疾病,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刘坤德:心系深圳基建工程兵


image.png

■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萌

他是一位退役军人,曾获“2021年深圳最美退役军人”“2022年广东省最美退役军人”“2022年广东省最美志愿者”等荣誉,并获聘为“鹏城关爱退役军人形象大使”。他叫刘坤德,是深圳两万基建工程兵的优秀代表。40年来,他用青春诠释拓荒精神,用坚守关爱退役军人,用大爱纪录传承深圳“拓荒牛”精神。

2012年,刘坤德捐资50万元作为启动费用,编辑出版的《两万基建工程兵战友名录》被军事博物馆收藏。2014年,他提出成立深圳市拓荒史研究会,组织创作的“基建工程兵之歌”雕塑闻名全国。刘坤德还出资、策划拍摄了《基建工程兵在深圳》《嘉峪关下的钢铁雄师》等纪录片,3次荣获省级奖项。其策划资助出版的《拓荒牛的记忆》《深圳拓荒人》《钢铁雄师》等书籍,从不同视角记述了基建工程兵参加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历程和成就。

刘坤德还积极参与回馈社会的公益行动。2018年,其出资100万元并与爱心企业共同发起设立“关爱拓荒牛基金”,筹资1250万元帮扶困难的深圳退役基建工程兵,同时发起“致敬拓荒牛光明行”活动,通过拥军优属基金会和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捐款300余万元,帮助1400多名深圳基建工程兵和家属重见光明。2020年,他带头捐款200万元,并于2021年3月成立“退役军人关爱基金”。


王甘露:雪域高原“好门巴”

image.png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樊怡君

王甘露是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院长。在2018-2021年期间,他由深圳市派驻西藏察隅县医疗援藏3年,先后担任察隅县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县人民医院院长、党支部副书记,县医共体理事长职务,“如今,一提起援藏医生,藏族同胞都是竖起大拇指,微笑地说‘共产党好!我们国家好!深圳医生好!’”王甘露说。他的医疗帮扶足迹遍布察隅每一个村庄,经历过道路塌方、泥石流、雪崩、落石,蹚过冰冷刺骨的雪水,也在此过程中与藏族同胞结下了“家人般”的深厚情谊,当上了老百姓的“好门巴”(藏语医生的意思)。

王甘露和深圳援藏团队按照现代医院的管理理念,将察隅县人民医院打造成标准化的二级综合性医院。他们还依托智慧医疗和远程互联网平台,推进县域内医疗共同体的建设,全方位提升县医院、6个乡镇卫生院、96个村医务室的整体医疗水平,并打造“乡镇卫生院-县医院-深圳医院”三级远程信息化平台,让当地老百姓基本做到了大病不出县,在自家门口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

王甘露曾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广东好人”荣誉称号。


孙莉莉:“巾帼卫士”保护“地球之肾”

image.png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樊怡君

孙莉莉现为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联合创始人、副理事长,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园长,深圳市中汇影视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获评全国“最美河湖卫士”。

2012年,孙莉莉与王石、万捷等企业家及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共同发起成立了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这是全国第一家由民间发起的环保公募基金会。2015年以来,在孙莉莉的牵头推动下,福田区政府正式将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委托给基金会管理,基金会成为中国第一个管理城市生态公园的环保公益机构,孙莉莉也因此成为深圳首位企业家园长。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成为深圳市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四个智慧水务项目之一,深圳湾红树林湿地修复获评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发布“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之一。

“自然教育能为每一条河、每一片湖培养坚定的守护者和倡导者。”孙莉莉表示。在她的带领下,基金会还先后在洪湖公园、深圳湾公园、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等6个保护地和城市公园创办自然教育中心,2022年在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深圳湾公园三个自然教育中心共开展400场次不同类型的湿地教育课程与活动,共逾2万人次参与。


李忠:既有好服务又有人情味的“的哥”

image.png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23年06月28日 版次:A04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樊怡君

“在成为出租车驾驶员的28年时间里,我要求自己要提供优质服务、安全服务,不开‘带病车’‘疲劳车’‘赌气车’‘邋遢车’。”李忠表示。他是深圳南油汽车运输服务公司的一名出租车驾驶员,曾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深圳市巡游出租车行业“百优驾驶员”等荣誉。

虽然平时开车求稳,但李忠也有“破例”的时候。2010年的一天,路边突然有人冲出来拦住李忠所驾驶的车辆,告诉他自己的同事受伤了,两三分钟后几个人从附近工地抬出来一名伤者,李忠看到伤者脖子处受伤还一直口吐白色液体,于是让他们赶快把人放在后排座位上,因担架太大车门无法关闭,李忠让几人用腿抵住伤者,用手拽住车门,自己则打开危险报警闪光灯,“第一次感觉开出租车就像开飞机一样”,第一时间把伤者送到福田区人民医院救治,未收取一分钱。李忠时常主动交还乘客遗失在车上的钱物,金额达十几万元,手机达30多部。

李忠还经常参加深圳市出租车行业爱心车队活动,免费为老、弱、病、残人士出行提供方便。这正印证了他所说的:“一名出租车司机只有好服务还不够,还要有人情味。”


林汉权:汇聚社会爱心 致力慈善事业

image.png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23年06月28日 版次:A04

■ 深圳特区报见习记者 吴梓欣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多年来,坪山区坑梓社区基金会理事长林汉权积极投身扶贫济困、尊老爱幼、奉献爱心等一系列公益活动中,同时也影响了更多的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据不完全统计,他以个人名义捐款达100多万元,发起爱心捐助超过1000多万元。

情系困难家庭,致力慈善事业。2016年以来,林汉权和坑梓社区基金会积极响应国家对口精准帮扶战略,共捐资及捐赠各类爱心物资122.6271万元。看到一批批善款和物资给那些贫困家庭带来生活水平的改善时,林汉权感到很欣慰。

为帮助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更好地学习,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林汉权及其坑梓社区基金会多次开展“圆梦助学”活动。坑梓社区基金会捐资助学之路从开启延续至2022年,已连续实施6年,建立起了涵盖本科、大专、中职、中专、高中的慈善助学帮扶体系。目前,“圆梦助学”项目受惠人达138人次。他表示:“‘爱心之路’依旧漫长,让学子获得帮助,从帮助别人的行动中收获快乐,这也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据悉,除了“圆梦助学”慈善项目之外,林汉权及其坑梓社区基金会还设立了“重大疾病救助项目”“暖心助困项目”“关爱夕阳项目”。据统计,这些项目一共捐赠3352798.26元,为数千个家庭带去了生活的希望。


李一农:济困助学 一生为农

image.png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23年06月28日 版次:A04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樊怡君 通讯员 吴莉

在深圳海关,有这样一位从事植物保护与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退休研究员:他出生于湖南长沙,从小“听雷锋、学雷锋”,将“做好事、当好人”的信念深深刻入心底;1993年来深圳工作后,他结合自身经历和特长,资助鼓励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退休后,他利用专业所学义务授课讲解植物保护等知识。他名叫李一农,曾被评为“广东好人”。

2015年,为进一步激励贫困学生奋发向上的进取意识,李一农与妻子决定每年从工资中拿出1万元,设立“尚农”奖学金,在母校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研究生中开展学术研究报告评审,奖励取得较好成绩的贫困学生,截至目前已有80余名学子获得奖励。

李一农退休后继续在各大高校为学生们讲授植物保护、病虫害防治等实务课程,听众达3000人次。2022年,他主讲的关于外来有害生物防控的课程入选首批“深圳市长青老龄大学百门微课工程”,并经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专家评审后在“科普课堂”播放,向市民积极宣传生物安全理念。李一农还发动曾在深圳中学任高级教师的妻子一起先后到基层海关开展义务培训授课10余场次,共覆盖达2000人次。2022年,李一农家庭被评为深圳海关“最美家庭”并入选“影像深圳家谱”。


丁全:器物有形 匠心无界

image.png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23年06月28日 版次:A04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实习生 敖宇洁

他是企业管理者,更是匠人。居住在龙岗区平湖街道的丁全是深圳市来成号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他同时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历时两年,丁全于新木社区新木大道筹建了“深圳丁全匠作博物馆”。该博物馆于2021年12月16日正式开馆,现有藏品2560件,包括木匠、皮匠、衣料匠等17个匠种工具,旨在抢救工匠精神的载体:匠作工具。传承的同时,丁全积极探索创新。近年来,发表论文3篇、荣获发明专利1项、外观设计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作品登记证书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1项。其中1项发明专利《一种木构件古建筑的原位防腐方法》应用在修复祠堂、庙宇中;6项外观专利分别应用在各类文创产品中,实践方面同时取得重大突破和创新,荣获国家级国匠杯银奖、省级岭南工匠杯金奖等。

作为一名匠人,丁全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工匠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校、走进学生们的生活中。他成立了丁全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省级),关心下一代五老(木雕)工作室,参加劳模宣讲团开展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深圳市技师学院、深圳市龙岗职业技术学校等党史、劳模宣讲活动,与深圳技师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合作传教战略“非遗传承进技校”。


林青: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

image.png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23年06月28日 版次:A04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樊怡君

林青有30年学前教育工作经验,曾是一位幼儿园园长。2011年她以市义工联志愿者的身份第一次来到深圳市儿童医院做志愿者,才知道有一些无法正常上学的特殊儿童。也正是从那一年起,每个周末她都带着幼儿园的老师开展免费课堂,一直坚持到2015年。林青心想:“如果能够把周末教学改为全日制教学,那该多好!”她便辞去高薪园长职务,组建师资为3—12岁的特殊儿童提供公益免费全天课程。2015年,在深圳市关爱办、深圳市儿童医院和深圳狮子会里程服务队的大力支持下,非常学堂首个教学点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关爱空间落地,2016至2017年,非常学堂在龙岗区、龙华区、宝安区落地。

“现在,非常学堂特殊儿童关爱中心有8名全职教师,全部来自正规院校,持有助理社会工作师证,其中多位曾荣获深圳市区级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称号。也正是得益于有志同道合的伙伴们的帮助,至今,我们已经服务了逾2300名特殊儿童,其中有276名孩子读上了普校,回归正常的生活轨迹。”林青告诉记者。

2020年,“特殊儿童非常学堂”项目获评深圳市第十七届关爱行动百佳市民满意项目;2021年,“点亮童年——特殊儿童家庭支持计划”获深圳市儿童关爱服务项目大赛三等奖。


陈继本:热心公益事业 弘扬传统文化

image.png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23年06月28日 版次:A04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实习生 敖宇洁

“百师园”是深圳非遗的一块响亮招牌。早在2018年,陈继本便开始筹办“深圳市百师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以便更好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在2019年5月发起成立“深圳市龙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的倡议,2020年11月正式成立。近5年来,陈继本一直对非遗事业满怀热爱,持续投入,坚持对社会事业进行捐赠,个人累计捐赠约30万元。

陈继本同时也是木雕金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作为现任深圳市龙岗区非遗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深圳市百师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馆长及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百师园非遗旅游区)总经理,陈继本在助力龙岗区创建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工作中走在前列。近几年来,他挖掘并协助“木雕金漆工艺”“剪纸”“珠绣”“古建筑木艺”等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工作。这四个项目现均已列入深圳市龙岗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继本还积极对木雕金漆工艺进行探索研究,所设计的金漆木雕作品也在工艺美术行业举办的展会上屡获奖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2项,市级1项,为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卓晓玲:救援,一刻也不敢懈怠

image.png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23年06月29日 版次:A06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程赞

卓晓玲作为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的一名工作人员,十几年来多次参与救灾行动和社区服务,不断展现出非凡勇气和无私奉献精神,以实际行动诠释公益救援的志愿精神。

回顾卓晓玲的过往,她的救援服务经历令人瞩目。光明坍塌、山竹台风、惠州水灾等多起重大灾害的救援行动都能看到卓晓玲的身影。其中,2014年的海南威马逊风灾仍令卓晓玲记忆犹新,那是她首次在省外救援行动中担任领队,“慌张之后我还是很快镇定了下来,”在现场不仅要救助伤员、疏散群众,还担负起了整体统筹工作,“我学到了很多,也成长了不少。”

在过去的一年中,卓晓玲同样展现了出色的救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闻令而动,她参与了多起重大救援行动,包括梧桐山和田头山的失联搜救、英德水灾的救灾行动,以及数次的落水救援,一刻也不敢懈怠。


赵先建:帮助上千名贫困山区学子圆大学梦

image.png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23年06月29日 版次:A06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明铭

2006年,彼时的赵先建在深圳一家国企工作,收入稳定,顺风顺水。喜欢户外运动的他,经常和“驴友”一起到野外骑行、徒步、野营。当年夏天,他与一位贵州驴友一起筹集书籍、玩具等物资,送到大山深处的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宗地乡竹林村小学。土坯“教学楼”、破败不堪的篮球架,孩子们简陋的午餐,都让赵先建难以忘记,一场坚持了17年的公益之路也由此开启。

回到深圳后,赵先建先后创办原始人户外论坛公益专栏、中国民间助学网,注册成立深圳市龙华区龙华街道助力翱翔助学协会和深圳市慈善会·助力翱翔基金。他利用各种资源渠道,搭建助学平台,发起“种爱心·燃希望”公益助学、“明眸行动”公益、翱翔希望建校行动等公益项目,实地走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贫困山区,调查困境学生家庭情况,同时寻找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对贫困山区孩子进行资助,如今已帮助上千名困境学生顺利完成高中学业圆了大学梦。

据统计,截至2022年,由赵先建团队发起的“种爱心·燃希望”公益助学活动累计捐助金额2800多万元,“明眸行动”公益项目共为4180名困境学生免费配镜,合计价值公益金额超41万元;“翱翔希望建校”公益项目共捐建希望小学12所并已全部落成投入使用,捐资总金额达487万余元。


洪丽:科技赋能精准寻人 助力离散家庭重聚

image.png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23年06月29日 版次:A06

■深圳特区报记者 戚金城

打拐工作事关民生,切实关乎广大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一直备受群众关注。2016年起,深圳市公安局刑事警察支队技术处民警洪丽专职负责涉拐案件的信息比对工作。7年以来,洪丽负责承办并找回的失踪人员中,有被拐近30年的成年人,有精神失常流落救助站的流浪汉,使众多离散家庭得以团聚。

身穿藏蓝警服和白大褂,外加一次性医用帽、口罩、鞋套、橡胶手套,“全副武装”的洪丽常常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与奔波在寻亲路上的民警不同,洪丽所做的工作较少为外人所知。她需要安静地坐在冷板凳上,俯首在实验台前,利用科技信息化手段帮助寻亲群众找回失散的家人。

为有效预防和打击拐卖妇女儿童违法犯罪活动,帮助更多的失散家庭团圆,洪丽总结打拐经验,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联合刑警支队打拐办开展一系列专项行动,直接为侦查提供有效线索,使得一些旧案、积案在没有其他线索的情况下得以最终侦破,帮助众多失散儿童家庭重拾团圆梦。此外,洪丽还把自己总结的技战法在全国多地市宣传推广。

作为一名母亲和打拐民警中的一员,洪丽深知寻亲者们的迫切心情,在工作中为涉拐案件开通绿色通道,保证随到随检,以最快的速度进入下一程序。同时,洪丽在众多的疑似信息中逐一筛查复核,不放过任何一种可能,竭尽全力为涉拐家庭以最快速度圆团圆梦。

高颖:率领“义剪义工队”扎根街头勇攀高峰

image.png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23年06月29日 版次:A06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徐美

美发师的公益之路可以有多宽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他们为深圳医护人员送上专业理发服务;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他们在珠峰大本营设立美发沙龙,为全世界登山爱好者提供公益服务;在深圳的大街小巷,他们长期为福利院、敬老院及社区的老人小孩、地铁建设者、环卫工等提供义务服务……为了做好公益事业,这群美发师既勇攀高峰,又扎根街头,他们正是来自深圳市首脑美容美发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高颖所发起成立的“义剪义工队”。

过去20年来,高颖持续为贵州、湖南、广西百色等贫困地区,汶川、玉树地震灾区,以及众多贫困家庭捐款捐物、捐资助学。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奔赴抗疫一线,带领团队做义工,向深圳一线医护捐赠近40万元善款和物资。同时,她曾连续三年组织千人献血活动,打破了深圳单日最高献血量。多年来,首脑员工们在高颖的爱心引导下,奉献公益蔚然成风,获得“深圳公益爱心单位”“深圳爱心企业”等奖项及荣誉。


黄天华:让每个乘客感受深圳的温暖

image.png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志明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多年的行伍生涯,练就了滴滴平台网约车司机黄天华乐于助人的热心肠。当别人遇到纠纷或矛盾时,他总是善于出面解围调解;当看到有人陷入困境时,他总是挺身而出。来深多年,黄天华不仅成为一名地道的深圳人,做义工也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2015年,黄天华正式加入了深圳市义工联,在爱心之路上越走越远。

2019年7月,黄天华在罗湖草埔充电站给车辆充电,旁边突然发生了一起打架事件。“我看到那个司机拿起铁棒向另一个人砸去,便一个箭步向前夺下他手里的铁棒。”因为黄天华的挺身而出,及时制止了一次流血事件,见到事情妥善处理,黄天华就悄悄离去。

为了护航高考学子,黄天华又主动成立“爱心送考车队”免费接送有需要的高考学子。这些年每年高考三天期间,黄天华基本上不对外接单,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接送学子。他的热心之举,让他成为“爱心送考车队”的代言人。

“在深圳只要真心付出,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这是黄天华的感受,也是他经历的真实写照:2020年被评为深圳市滴滴优秀队长;2021年获评滴滴全国八大优秀明星人气队长,同年获评滴滴总部党建百年百名优秀共产党员;2022年4月荣获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


黄国成:网红餐厅的“爱心老板”

image.png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世伟

黄国成是土生土长的深圳市福田区下沙村居民,退伍后自主创建餐饮品牌,成为福田一家网红餐饮店的老板。多年来,他热心社会公益,积极助力退役士兵创业就业,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担当。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退伍军人,黄国成以强烈的军人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发光发热,先后为汶川地震灾区、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等捐款捐物达50万元。创建沙头四季餐饮品牌后,黄国成申请成立餐厅党支部,平常有空就会带领党支部的成员做义工,积极参与春运、高考、爱心年夜饭等各种公益活动,被评为福田区退役军人创业代表。

无论工作再忙,黄国成也没有忘记志愿服务。有一次,为完成爱心送考志愿服务,黄国成凌晨下班后几乎不睡觉,直奔考生家里;即使早已褪去军装,黄国成依然不忘初心,始终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利他精神”。在发现部分退伍军人存在就业、创业的困惑时,他萌生帮助退伍军人就业、创业的想法,并加入福田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联盟,为退役士兵分享就业创业心得、给予指导,邀请新兵们来餐厅“体验”创业等。


童颖聪:劈风斩浪的“应急人”

image.png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23年06月29日 版次:A06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樊怡君

“洪灾无情,人间有爱。在我们最危难、最需要帮忙的关键时刻,您们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与新乡市人民风雨同舟、共克时艰!向您致敬,无名英雄们!”这是2021年,深圳市光明区凤凰街道办事处应急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光明区退役军人红星志愿服务队成员童颖聪在辗转郑州、新乡卫辉、鹤壁浚县等地参与抗洪抢险救灾数天之后,收到的一封来自新乡市人民政府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办公室的感谢信。在童颖聪的职业生涯中,还收到过许许多多的感谢信和锦旗,每一封信件、每一面旗帜,都是他挺身而出抢险救灾的见证者。

2022年的夏季,童颖聪几乎都是在冲锋舟上度过的。6月,英德经历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童颖聪闻“汛”而动,出发前就主动联系好英德市应急指挥中心主任,了解掌握详细位置和具体汛情,同步向单位申请冲锋舟和装备器材,并协同两位民兵专业教练前往英德市支援灾区,累计转移群众300名,协助发放物资1800份。救援结束后,他们也获得了英德市委、英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锦旗。

2022年7月,童颖聪继续发挥军人应急抢险冲锋一线的精神,装载好应急救援物资,又赶赴河源灾区一线开展救援,收到连平县人民政府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感谢信。童颖聪也因为出色的救援表现获得2022年“深圳最美应急人”荣誉称号。


陈湘波:把艺术公益作为使命的爱心艺术家

image.png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23年06月29日 版次:A06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关炜瀛

“艺术是我的事业,艺术公益则是我未来的使命。”作为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广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湘波多年来热心艺术公益。

陈湘波深知城市美育对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多年来,他身体力行,定期开展公益讲座活动,通过开展第二课堂、“艺术进社区、艺术进校园”“我和大师学画画”等系列活动,不断丰富和完善公共艺术教育与服务方式。此外,他尤其关注青年艺术组织、青年艺术家、青年艺术教师及青少年儿童的成长,开展多个艺术教育公益活动,为他们举办展览、出版优秀作品集,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2021年以来,陈湘波通过走访乡村学校了解到,乡村美术专业师资不足和艺术设施不够完善等造成美术教育能力薄弱、艺术活动不能有效开展。2022年5月,“美好乡村艺术共创营·乡村行”在江西省寻乌县举办,他带领深圳艺术家、深圳名师到当地开展培训交流活动。8月,“美好乡村艺术共创营·观深圳”举办。在他的推动下,深圳市关爱基金会、关山月美术馆等联合策划开展了艺术大师课、公共教育等艺术活动,拓宽了乡村美育工作者的艺术视野。




编辑:杨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