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列表

分享先进事迹 传递深圳大爱

2017-07-11  来源:深圳特区报  【字号: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常俊卓 文/图

为发挥民政领域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7日下午,市民政局在广电集团演播厅召开民政领域先进劳模人物事迹报告会。6名民政一线的劳模用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语言,深情讲述了他们及身边同事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与大爱情怀。

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廖远飞在报告会上说,举办全市民政领域先模人物事迹报告会,是我市民政系统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加强民政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目的就是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进一步弘扬先进,激发全市民政人干事创业的热情。

潘争艳

向死而生,因爱永在

在很多人眼中,殡葬是个神秘又冰冷的行业。而市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和死亡打交道。有人开玩笑说,看到死亡,市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已经麻木了吧?深圳市劳动模范、深圳市三八红旗手、市殡管所所长潘争艳表示,对每一个生命的逝去,市殡仪馆的工作人员都是带着温度、带着暖意,带着敬畏之心的。

2013年5月20日,一个本该甜蜜的日子。晚上9点,龙岗区横岗街道一处路面突然塌陷,当时正值工厂工人下班,一群青年人恰巧路过这里,其中5名工人不幸坠入深坑。

市殡仪馆接到通知来到现场时,心里十分震惊。市殡仪馆工作人员第一反应是,让逝者走得有尊严。于是,工作人员采取精湛的“内缝合”技术把每具尸体最大限度地“恢复”到生前模样,甚至外表都看不到缝合的痕迹。

第二天,当悲痛欲绝的死难者亲属赶来,看到自己的亲人完整安详地躺在那里时,他们满脸都是眼泪,说“没想到你们还能让我的儿子完整地躺在这里”!

市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一直默默地为逝者带去温暖,将冰冷的事业变得有温度,但有时候却得不到自己最亲近的人的理解。为了避嫌,他们平时很少参加亲朋好友的婚礼,节庆期间很难与亲朋好友同桌共餐,亲友添丁之喜也无法亲自登门道贺,甚至他们不敢告诉孩子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怕孩子和自己一样遭到周围人群的歧视……但即便如此,每当灾害、事故发生时,深圳殡葬人还是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

目前为止,深圳的殡葬惠民政策是全国唯一没有户籍之分的殡葬惠民政策。社会对生命尊严、死亡的态度,体现着一座城市文明程度。市场化大潮中,深圳逆向而行,让殡葬回归公益;户籍制主流中,深圳选择了一视同仁;保基础共识中,深圳从丧到葬全保障。深圳的殡葬工作默默地诠释着这座城市的精神。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曾说“向死而生”,意指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才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深圳也在推广“生命教育”,让理性生死观深入更多人心中。

费英英

坚守,为了给孤儿妈妈般的爱

19岁那年,费英英从重庆民政学校毕业,踏入宝安社会福利中心,当年一同从校园应聘来的18个同事,3个月后就只有她一个人留下来。15年来,费英英坚守在岗位上,只为了给孩子们妈妈般的爱。

在宝安区福利中心累计接收安置的弃婴(童)中,残疾患儿比例高达90%,费英英照料这些孩子不仅要细心,更得有百倍的爱心。

2002年7月的一天,费英英带一名叫奇奇的孩子去医院体检,在大厅里他突然站着不动了,一直盯着旁边那个小朋友,原来那孩子左手拉着爸爸、右手牵着妈妈。奇奇渴望的眼神一下子就触痛了费英英的心,他抬起头来问,“英英姐姐,为什么我没有妈妈?”当时费英英鼻子一酸,摸了摸他的头,俯下身子把他抱起来,哽咽着对他说:“英英姐姐就是你的妈妈,福利中心就是我们的家。”

几天后,费英英正忙着给小朋友分饭,突然有人扯她的衣角,回头一看,是奇奇!他仰着头怯怯地叫她“妈妈,妈妈”。费英英愣了一下,忍住眼泪搂着孩子对他说:“乖乖,妈妈给你盛饭……”那一刻,她忘记了自己还没结婚。

记得有一次过节,有人送给一个瘫痪的小朋友两块巧克力,她舍不得吃,一个劲地问阿姨:“英英姐姐在哪儿?”第二天,费英英听说孩子找她,马上跑去看孩子,没想到孩子从床垫下摸出两块巧克力,塞在她手里说:“英英姐姐,给你。”巧克力已经融化了,没办法再吃,但费英英心里比蜜还甜,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巧克力!

15年来,费英英参与护理了一千多名孤残儿童,把弃婴当做自己亲生孩子一般抚养、照顾。通过她和同事们的努力,800多名孤残儿童融入了社会,回归了家庭。费英英的付出也获得社会的认可,她作为全国先进工作者走进人民大会堂领奖,也是今年刚刚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

关炜楠

保家卫国 不负青春

今年42岁的关炜楠是浪陀钟表(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浪陀拥军基金会创始人,去年7月29日,关炜楠被评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在报告会上,关炜楠特意委托其妻子杜缘以《守护长城》为题,讲述了他爱国拥军的感人事迹。

小时候,关炜楠爱看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当看到残忍的敌军还将杨靖宇将军的尸体割头剖腹,最后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关炜楠就特别敬佩英勇杀敌的英雄们。关炜楠一直想成为一名军人,但迫于生活的压力,他不得不早早外出工作,这个愿望就一直埋在了他的心底。现在的他,经济条件比以前好了许多,错过了参军的机会,他便想着自己虽在军营外,但可以以另一种方式去圆梦。

在驻深部队中有一位特困官兵,2013年9月,他的父亲不幸被确诊为食管癌,为医好父亲的病他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最后还是没能控制住病情恶化,不幸去世了。官兵还没有从失去父亲的悲痛中走出来,老天却再一次让他遭受沉重的打击,他的女儿也得了重病,每月要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为了照顾病重的女儿,妻子丢了工作,已经连续几个月拿不出医药费的他彻底崩溃了。

关炜楠得知这位官兵的情况后,心里十分难过,为帮助官兵走出困境,关炜楠连夜组织基金会的成员们一起捐款,仅用1个小时便筹得了十几万元的善款。第二天一早这位官兵接到这笔救命钱时,一个大男子汉双手颤抖着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关炜楠以爱国拥军事业为己任,这么多年从未间断。截至目前,关炜楠所创建的浪陀拥军基金会已与25支驻深部队签订了共建协议,开展军民共建活动80多场,走访慰问部队508场次,赠送慰问金和物资1200多万元;还帮助150多名退役军人和随军家属解决了就业问题。

在关炜楠的影响下,妻子杜缘也穿上了军装,成为了一名海军预备役军人。每次组织慰问活动,条件允许的话关炜楠都会带上孩子们一起去体验部队的生活,他希望孩子们长大后,也能穿上军装,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保家卫国,不负青春。

付天跃

为了流浪的灵魂不再流浪

在深圳,有句名言叫做“来了就是深圳人”,同样,“流浪者来了也是深圳人”。在报告会上,广东省民政工作先进工作者、市救助站站长付天跃分享了他参与的救助故事。

2003年,市救助站由收容遣送改为救助管理以来,累计救助21.7万人次,近年年均救助量1.9-2.1万人次,长期滞留在站的人员有630多人。由于这些人员较多,前些年在惠州、化州、新丰等地开展了托养业务。因距离远、管理难到位,2015年下半年,在市民政局的支持下,市救助站将所有人员回迁。为了给受助人员建一个温暖的新家,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在大鹏新区的一个荒旧的工业园里,建起安置点。

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带着感情和责任救助,不离不弃情暖流浪儿。2014年,16岁的高源从江西流浪到深圳,在市救助站待了半年仍不愿回家,也不愿说家庭地址和家人的联系方式。“高源想学技术,我们就协调安排他到一家汽修厂学修理,可哪知道他偷盗师傅的电脑变卖。”付天跃说,工作人员多次劝说后,联系到他的父母。高源回家后,市救助站通过电话和网络跟踪服务5年。令人欣慰的是,高源现已成功回归社会,在南昌一家餐馆担任厨师。

救助是临时的,回家才是最终目的,市救助站千方百计为流浪者圆回家梦。辽宁籍70多岁患有“三高”的王永瑞,是有名的“跑站”、“闹站”人员。2014年冬,王永瑞因脚骨折又来市救助站求助,付天跃多次劝其返乡养老。王永瑞决定返乡,但他未坐过飞机,想坐飞机回家。市救助站首次采用飞机的方式将王永瑞护送返乡,将他送到村、为他办理了当地的低保,入住了乡里的老人院后要离开时,王永瑞感动得从床上爬下来,边哭边喊:“楼科长是我的亲人啊。”

10多年来,在苦苦寻亲和护送返乡的救助路上,市救助站护送800多人返乡。

每当深更半夜或者严寒酷暑、暴雨台风时,就有许多流浪人员生命受到威胁。市救助站开创了“情暖鹏城”街头应急救助工作机制,在这一时期,只要接到报料,马上派出工作人员和社工上街救助,让流浪的灵魂不再流浪。

刘勇

用心去援助 让心不残疾

在深圳,有一家专为残疾人群体而创立的社会企业——深圳市残友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刘勇是这家公司的副董事长。作为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深圳市优秀共产党员、深圳市劳动模范,刘勇身残志坚,用心援助残疾人,并将大爱撒播在新疆喀什等地。

刘勇自幼脊柱严重损伤,他现在身体里还有2根钢筋36根钢丝和一根弹簧。残疾人是特殊群体,就业难度比较大。对刘勇来说,他有幸认识残友创始人郑卫宁,他和郑卫宁一起做互联网创业。2000年,刘勇和残疾人朋友一起制作的“中华残疾人服务网”上线了,而且成为了当时全球点击率最高的福利网站,他们希望通过网站让更多封闭的残疾朋友获取到更多的信息。

如今,残友已经从一个互联网站发展成为拥有1家慈善基金会、14家社会组织和全国40多家分公司的大型公益复合平台。不仅深圳残疾人受益,喀什、珠海等地的残疾人也从中受益。

2011年,当刘勇了解到喀什地区残疾人急需就业时,他决定跟随深圳援疆的步伐,帮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残疾人实现就业并融入社会。刚到喀什时,刘勇一户一户到残疾人家庭进行走访。在家访中,刘勇了解到26岁的艾买提江因小时候用药失误造成肢体残疾,其家庭十分困难,他和老母亲相依为命。艾买提江的老母亲一直担心儿子无法养活自己、也难以结婚。

“当时我眼前又浮现出我父母担忧的神色,这样的场景我实在是太熟悉了,我一定要帮艾买提江实现就业。”刘勇说,艾买提江进入喀什残友后,通过培训,现在主要做网页前端设计。更可喜的是,艾买提江还在喀什残友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老母亲紧紧地握住刘勇的手说:“如果孩子不到喀什残友,这一切都不敢想象啊!”老母亲眼里满是感激。

能够帮助不同民族的残疾朋友找到尊严,找回自信,让他们组建自己的家庭,这是刘勇最开心和最想要做的事。此外,为帮助更多残疾人,刘勇将其在残友集团及下属子公司的股权分红全部裸捐给郑卫宁慈善基金会,历年来累计捐款达500万元。

周小燕

生命需要爱的阳光

在一名普通的社会工作者周小燕的心中,她认为生命需要爱的阳光,爱的阳光可以重建崩塌的精神家园。

周小燕是深圳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深圳市慈卫公益发展中心总干事。周小燕从事社会工作已经8个年头。8年来,走过汶川地震灾区、芦山、鲁甸,在新疆、四川边远贫困山区驻足,在粤西北革命老区停留,一路走来,经风历雨,播撒爱的阳光,见证了无数遭遇苦难的生命在爱的阳光下重新焕发生机,迎来春天。

汶川映秀镇,张叔李婶一家就在映秀镇的高半山村,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来的地震把张叔李婶埋在了废墟中,幸运的是,他们从废墟中爬了出来。此后,张叔失去了记忆,不再认识亲人朋友,就连陪伴他几十年的妻子,也认不出来。

周小燕第一次见到张叔时,是在他家里,为了不给村里人添麻烦,家里又没人照顾,李婶只好把张叔锁在家里,或许过些日子便会好起来。当时,周小燕跟其他社工向李婶提出住她家里来,一起照顾张叔。周小燕每天帮张叔洗脸清洁,穿上干净衣服,微笑着和张叔谈天,试图解开他心中让他精神坍塌的结。在慈善基金的帮助下,李婶家养了几百只跑山鸡,张叔也能帮忙照看鸡场,村里人又重新接纳了张叔,张叔慢慢恢复了记忆,叫得上亲人名字来。

小丁患有先天性智障,被父母遗弃在儿童福利院。小丁快到18岁了,按照儿童福利院的规定,超过18岁如果没有其他安置渠道,不能在社会上就业,就会转介到当地老人院。周小燕觉得小丁可以靠自己的双手赚口饭吃,周小燕为其报名“手牵手、共成长——残障青少年西点制作帮扶项目”,并带小丁参加中国公益慈善展,现场制作西点,项目还获得了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铜奖。回到新疆,在政府部门的牵头下,小丁创办了西点坊,小生意做了起来,用自己的双手养活着自己。

在周小燕看来,如果每一个社工是一滴水的话,那么,社会工作就是他们汇成的滔滔江河、汩汩奔流,灌溉和滋润着干涸的土地。周小燕希望社工的小小的付出,能让更多的生命充满爱的阳光,给更多人送去爱的温暖。

编辑:李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