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列表

深圳百万志愿者刷新一座城市的精神高度

2015-11-17  来源:南方日报  【字号:  

深圳小学生义工节假日在街头做交通小志愿者

    日前,在广东省文明办举办的最美志愿者评选中,深圳志愿者叶丽芬和其他80多名志愿者一同获此殊荣。

  三十年如一日,叶丽芬始终坚持行走在志愿服务的公益路上,街道社区、企业工厂、春运车站……常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志愿服务30年,叶丽芬无偿服务社会时间累计3万多个小时。

  在深圳,像叶丽芬一样常年坚持开展志愿服务的“五星级义工”多达4566人。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超过120万人,平均每10人中就有一名志愿者。

  “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共青团深圳市委书记蔡颖表示,超过百万志愿者不求名利、默默奉献,铸就了一座城市的底蕴,刷新了一座城市的精神高度。

  今年9月,“志愿深圳”微信城市服务频道试运行,深圳志愿服务正式迈入“互联网+”时代。以此为契机,“志愿者之城”建设动力强劲,阔步前行。

  全市注册志愿者超120万人

  8年前,来自湖南的姑娘向媛芬考入深圳大学。入校第二天,她就报名参加了学校的义工队,有了属于自己的“红马甲”。从深大毕业后,向媛芬放弃了在专业领域继续发展的机会,成为深圳首彩爱心慈善基金负责人。4年间,她先后组织一批批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到西藏、贵州、云南等地,为数千名儿童进行先天心脏病筛查和治疗。

  向媛芬的经历,是深圳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

  深圳的志愿服务起源于1989年。当年,深圳青年学院院长巫景钦和其他18位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从一部“为您服务”热线电话起步,成长为特区首批志愿者,深圳义工也由此开创了中国内地志愿服务的先河。

  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此后又诞生了全国第一个义工团体、全国第一名国际义工、全国第一部义工法规、国内第一个义工服务市长奖……

  “2011年,在大运会的契机之下,深圳的志愿者队伍迅速壮大,‘红马甲’为大运会赛事的成功举办贡献了重要力量,也成为大运赛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深圳团市委志愿者部部长李琼说。

  截至目前,深圳全市注册志愿者超过120万人,并且以每天千人的速度增加,而在注册志愿者中,曾诞生出爱心大使丛飞、国际义工李泓霖这样的模范人物。还有更多默默无闻的普通市民,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志愿服务精神,不断刷新这座城市的精神高度。

  从壮大志愿者队伍,到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当前,深圳志愿服务正经历从“量”到“质”的转型升级。深圳市义工联已推动环保、助残、助老等19个领域组建412支专业志愿者队伍,李琼说,“这些队伍都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在解决一些比较专业的社会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着深圳志愿服务专业化继续在全国领先”。

  让志愿服务融贯于日常生活

  85岁的深圳老人陆曼倩每周都要去做3天的志愿者,福田区新城市广场U站、罗湖区社会福利中心、深圳市义工联办公室是她开展志愿服务的地方。从2006年算起,陆曼倩已经做了10年的志愿者。

  “相比每天打麻将,我更喜欢这样的生活。因为我想多了解一些新鲜的东西,感受这个城市每天的变化。”聊到志愿服务的经历,陆曼倩老人神采奕奕。

  深圳市民参与志愿服务高昂的热情,曾一度让志愿服务工作面临挑战:希望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太多,而服务岗位比较有限,志愿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信息没能及时打通。

  变化发生在2011年,这一年,深圳成为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举办地,市委、市政府喊出了建设“志愿者之城”的目标。“深圳外来人口超过七成,在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亟须构建新的社会支持网络,而志愿服务正是其中的重要途径。”蔡颖表示。

  围绕建设“志愿者之城”的目标,深圳建立了“一城六化”的工作体系,即:制度化推进,让志愿服务成为常态;社会化动员,让志愿服务人人可为;专业化发展,让志愿服务更有质量;社区化服务,让志愿服务就在身边;信息化支撑,让志愿服务简而易行;国际化特色,让志愿服务引领潮流。

  李琼告诉记者,为杜绝志愿服务“一阵风”,形成一批稳定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深圳在全国率先推行志愿服务组织法人“无主管”直接登记,简化志愿者组织设立程序,建立“一星至五星”志愿者、“百名优秀志愿者”、“义工服务市长奖”等多层级的志愿者荣誉认证体系,以及志愿服务积分入户奖励政策等,充分调动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志愿服务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大活动、大事件中,更要融贯于日常生活”,李琼说,2013年,深圳出台《关于推动志愿服务社区化的意见》,真正做到让“志愿服务就在身边”。目前,深圳已建成社区U站183个,拥有1600多支社区志愿者队伍,社区志愿者超过40万人。

  深圳还坚持“志愿服务从娃娃抓起”,将参与志愿服务的门槛放宽至10周岁,同时推动志愿服务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市属高校全部开设志愿服务选修课,16所中小学试点《青少年志愿服务读本》课程化,很多中小学还组织建立了学生义工队,吸引了16.2万名青少年学生成为志愿者。

  完善的制度设计、优惠的政策支持加上来深圳建设者的热情,让志愿服务成为深圳特区一种全新的社会风尚。

  “志愿深圳”微信平台试运行

  家住福田区的湖北小伙子陶礼经常和朋友参加一些义工活动。过去,都是朋友有活动了通知他,而现在他发现,可以通过“志愿深圳”微信平台,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距离自己比较近的志愿活动。

  深圳市义工联合会副总干事肖鸣告诉记者,深圳在志愿服务信息化方面起步较早,形成了“一证”、“一库”、“多终端”的智慧型“志愿者之城”信息化体系。

  “一证”即电子志愿者证,它集合了志愿服务、金融、保险、交通、医疗、旅游等9大功能于一体,真正做到“一卡在手,志愿服务无忧”,目前办理人数已经突破35万。“一库”即志愿服务数据库,它统一存储和管理120万多实名注册志愿者、9434个组织、3万多个项目信息,其强大的后台处理能力使得志愿服务信息“实时对接”成为可能。

  而“多终端”则包括“志愿深圳”微信公众号、手机二维码、移动POS机等不同应用。市民只需拿出手机动动手指,登录微信或直接扫描二维码,就可随时随地报名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作为“互联网+”时代深圳志愿服务建设的重要手段,“志愿深圳”于今年9月1日上线进驻微信城市服务频道开启试运行。

  “深圳是微信在全国第一个开启该服务功能的城市。”肖鸣说,深圳义工联希望借助微信强大的平台功能,将使今后深圳所有的义工活动都通过微信“志愿深圳”以及“志愿深圳”app网络平台来发布,所有的志愿者都可以在这上面根据自己的爱好、时间、远近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志愿服务活动,然后报名参加。

  据统计,当前“志愿深圳”总关注量突破12万,日均关注增量约200人,日均访问用户约4000人,日均点击量约6万,日点击量最高达24万,平均每天采用手机方式注册的新义工约100人,日均开展志愿服务项目500多个。肖鸣告诉记者,今后,深圳将形成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志愿者服务管理体系。

编辑:彭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