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列表

“在有限岁月中将公益助学进行到底”

2015-11-10  来源:深圳晚报  【字号:  

    “6年前,一般打工者每月才千把块收入,我们一个孩子资助500元。那时候很艰难,捉襟见肘,但大家一看到破旧不堪的课桌,斑驳陆离的校舍,还是狠狠心自掏腰包500元,20人凑足了一万元帮孩子们换成了崭新的课桌。”近日,深圳市大公关爱青少年协会会长、龙华新区关爱青少年协会常务副会长耿君平道出了这段往事。

深圳市大公关爱青少年协会会长耿君平

退休后对助学一往情深

耿君平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在家乡皖北从教几年后,到深圳下海,先后从事于贸易、工程建设、物业管理、教育培训等工作,吃尽不少苦头,才奠定了当下的基业。读书时热爱教育事业,退休后对助学一往情深。6年里,他每次身先士卒,挺身而出,领队去老少边穷的地方,把承载着款款爱心和殷殷关怀的助学金及时送到学生手里。

每年春秋季,为了不给当地政府添麻烦,耿君平时常驾驶着他的越野车穿梭于崇山峻岭间,在鲜有人烟的山路间颠簸,二十多个小时,手握着方向盘,山路难行,每次助学回来腰酸背疼好些日子。为了不给当地贫困家庭增加负担,每次去边远山区助学,他和同去的爱心人士都将过桥费、油费,住宿的旅店宾馆、餐费等平摊。“这是6年以来延续的优良传统,坚决把每一分善款都送到学生手上。”他说。就这样,千里迢迢助学路,从广西、贵州到湖南、湖北,这群爱心老人一去就是四五天,长年不断。

让他印象最深的是2009年援建广西三江希望小学时,十几个苗寨的老叟、稚子盛装夹道欢迎,耿君平被这种淳朴、真挚的热情深深触动,暗中发誓一定要将扶贫助学进行到底。为确保公正透明,给爱心资助人一个交代,每次助学他都走访一些家庭,抽查家庭实际状况,做好监督工作。

三个石头架起一口锅,几十年的老屋木板嘎吱作响,牲畜和人住一起,这是特困家庭的常态,“同样是学龄儿童,深圳的孩子们享受一线城市最好的资源,这些孩子们却连饭都吃不上。”每次走访到这些家庭,耿君平总是眉头紧锁,脸沉的像黑锅一样。

4年坚守感动当地部门

2012年,协会另一位创始人卢清义的战友找到耿君平等人,告诉他家乡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居住区,山高林密,交通闭塞,经济发展滞后,贫困现象严重,希望为家乡助学做点实事。

耿君平立即号召退休老人们前往通道侗族自治县,第1年只资助了13名孩子,每个孩子1000元;第2年30个;第3年63个;第4年100多个。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贫困孩子已受助了整整四年,其中在通道一中就读的孩子们还有不少考上了大学。反馈回来的数据显示,6年间,他们资助的高考学生中,大学本科的就读率达30%,普通大专院校也有60%。

4年的坚守,不仅感动了当地无数学子,自治县教育局还专程来信表示感谢,这让多年坚守的耿君平等人倍感欣慰,也颇为触动。

“穷啊,国家和当地政府也给贫困家庭减免学杂费。可是,有的家庭一旦壮劳力生病,这个家瞬间崩塌。当地医疗条件差,这次领助学款的小姑娘是个歪脖子,因为脖子长疮,没钱医治,后来发炎,烙下了歪脖子的毛病。还有,肾功能衰竭的,白血病的,因病致贫不在少数。我们的1000元交到孩子手中,孩子买双鞋,买几本课外书,也是切实帮到了他们。”耿君平说。

打造昆虫标本展览馆

助学路漫漫,有些贫困地方,政府都一筹莫展,何况一些社团组织,只能量力而行,尽心帮助。耿君平坦言协会现在最大的瓶颈和难处是孩子的助学金问题,心理压力极大,时间紧迫。

关爱青少年协会6年的助学路源于退休老人、老干部和部分社会爱心人士的长期无私关注、支持,支撑到今天,他们用退休金长期资助贫困孩子,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他们眼里,中国贫富差悬殊,希望晚年能再为社会发一分光发一分热。

天命之年的耿君平显然明白,老同志的涓涓爱心溪流不能干涸,但毕竟杯水车薪,难以为继。如何给自己的助学历程留下点“看得见、摸得着”的回忆,如何让两地的孩子都能相互收益,这个问题在他心中念想了好久。

2013年他在贵州从江助学时,发现当地的冉启堂老先生数十年收集、研究的昆虫标本可以带到大城市进行展览,让城里孩子饱饱眼福,一方面可以普及中小学生环保意识,培养热爱大自然,尊崇自然科学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城里孩子和山区孩子结对,加强山里和城里孩子间的交流、互动。于是,经过一年多的筹备,龙华行知小学昆虫标本展览馆落成了。

对于自己多年无偿助学的经历,耿君平几乎在别人面前很少提及。在他心中,公益事业不是与人喝茶、聊天的谈资,而是落到实处、使他人活得更好、更有尊严的一种方式,“我希望在我未来有限的岁月中,将公益助学进行到底。”

编辑:彭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