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列表

邓雪娣一家:家人的约会就是一起做义工

2015-10-08  来源:深圳特区报  【字号:  

邓雪娣一家

深圳特区报(记者 唐珊珊 邱小香)晚上9点半,宝安区福永街道怀德社区熙熙攘攘的街道开始变得冷清。送走最后一位客人,邓雪娣和丈夫邓卡莎开始收拾碗筷,洗刷消毒后整齐地摆放在橱柜里,然后擦桌子拖地板摆凳子。忙活完,夫妻俩锁门离开快餐店,回到家已经快深夜11点了。递上一杯开水,邓卡莎对妻子说:“洗洗睡吧,明天还要早起参加义工活动。”

表面上看,邓雪娣家里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其实,他们一家四口全是义工,其中三个还成为五星级义工。繁忙工作之余还时时助人为乐,已经成为这家人最好的名片,相约一起参加义工活动也成了一家人最为浪漫的约会方式。

贪玩的射击好苗子成了打工妹

邓雪娣是韶关人,十多岁时在韶关体校学习射击。当时的老师都觉得她是个好苗子,希望她好好努力,争取进入国家队。

“那时候贪玩,没好好练习,落选后就直接来深圳了。”邓雪娣说,正是因为到了深圳,她才结识了人生的另一半。

受父亲乐善好施的影响,邓雪娣即使出门在外也经常帮助别人。1990年,邓雪娣在南头一家港式茶餐厅打工,不久,邓卡莎加入茶餐厅做厨师,两个人就这样结识了。

同为打工者,邓雪娣明白在外打工的心酸,因此比较照顾邓卡莎,这让邓卡莎非常感激,暗生情愫。茶餐厅老板娘看在眼里,就有意撮合二人。在遭到家人反对之后,邓雪娣对邓卡沙说,你要是可以等我三年,我们俩就在一起。邓卡莎听后,狠狠地点了点头。

两个人约定不久,邓雪娣就离开茶餐厅去别处工作了,但邓卡莎始终没有忘记当初的承诺,一边工作一边坚定地默默等待着心中的爱人。三年后,被邓卡莎的真情感动,邓雪娣终于答应和他在一起。两人婚后生育两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如今一个在广州读大学,另一个在深圳学习广告设计。

条件艰苦却收留多名打工者

2006年,邓雪娣来到福永,在一家超市做促销员。有一次路过万福广场,她看到一群“红马甲”在做服务。“我一听说是做义工,专门做好事的,马上就加入了义工组织。”邓雪娣加入义工后,参加的第一个活动是去看望慰问老人,从那以后便深深地爱上了“红马甲”。

和别的义工不同,邓雪娣不仅投入热情做义工,还将自己的家提供给有困难的人使用,前后收留了多位来深务工人员,帮助他们度过最初的困难期。

邓雪娣和家人收留的第一个外来工是在凤凰山上遇到的。当时宝安区和福永街道的义工搞联谊,一位张姓小伙子好奇地跑过来问邓雪娣做义工有没有工资拿。邓雪娣打量着眼前这位衣衫朴素的年轻人,心想他肯定遇到困难了,便仔细询问起来。得知他来深找工作没有门路,钱又花完的时候,邓雪娣思索了一下,决定让他暂时住在自己家里,吃住全免费。小伙子非常感动,当天下午就提着行李箱过去了。

对于邓雪娣收留外来工的决定,丈夫邓卡莎一开始是有情绪的。“我们也是普通人家,赚的钱刚好够用,住的地方也不大,一直非常节俭,还有两个孩子要养。再说,会不会很不安全……”对于丈夫的抱怨,邓雪娣好言相劝。“我们不能锦上添花,要雪中送炭,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们。”在妻子的劝说下,邓卡莎终于同意了。

有了家人的支持,邓雪娣做义工更加热情了。在商场卖化妆品期间,她经常看到一些来深求职无果的年轻人,或者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就把他们带回家中,免费提供食宿,直到他们找到工作。

虽然家里曾发生过丢东西的情况,但是邓雪娣表示,大部分入住者还是很诚实的,有的到现在还有联系,问她生活上有无困难,这让邓雪娣很感动。

最浪漫的事就是全家一起做义工

邓雪娣做义工时,女儿莹莹和婷婷就会跟她一起去,刚开始是为了体验,后来两个孩子主动加入了福永义工队。大运会期间,莹莹和婷婷每天积极上岗服务,甜甜的笑容博得很多市民的喜爱。大运会后不久,两个孩子也被评上了“五星级义工”。

作为母亲,邓雪娣深知“身教”的重要性。她常说:“让孩子当义工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让她们懂得什么是施予,什么是奉献。” 她认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应该从小培养。小女儿加入义工行列时,还在念小学。

对于妻子和孩子都参加义工活动,邓卡莎一开始很不理解,尤其是有时候下班回家看到厨灶冰冷、妻子参加活动还没有来得及煮饭,他的心里就开始埋怨。看到妻子孩子高兴地回来,和他分享义工活动的经历,刚开始他不太感兴趣,也不能理解她们的那份快乐。

但是,有一天,邓卡莎回来后高兴地对邓雪娣说:“今天我及时救助了一个闯红灯差点被车撞的小孩,当她妈妈感谢我的时候,我突然觉得你和孩子做的事是很幸福的!”看着丈夫因为做了好事开心得像个孩子一样,邓雪娣趁机劝他多参加义工活动,收获快乐。

就这样,在妻子的带动下,邓卡莎也加入义工队伍,经常主动帮助邻里。妻子有时外出忙到很晚回来,他总会把饭菜煮好等着。

“别人约会去电影院去高级餐厅,我们家人约会就是一起做义工,没有比这个更浪漫的了。”邓卡莎说。

记者手记

最好的感恩教育 就是带着孩子做义工

深圳特区报(记者 唐珊珊)

感恩,是每一个人应有的素质。如今,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很推崇感恩教育。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倡议设立“中华感恩节”,以弘扬传统文化。

不过,在邓雪娣夫妇看来,最好的感恩教育就是带着孩子一起做义工,身体力行地以帮助他人来感恩社会。

带着孩子做义工,邓雪娣其实还有一个惨痛的教训——自己当年由于不知道感恩,错失大好机遇,所以她不希望孩子走自己的老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一个月的生活费就有好几百元,整个学校里就数我花的多。”邓雪娣说,她从小家境不错,兄弟姐妹很多,自己又是最小的一个,所以比较受宠。钱花完了,邓雪娣就直接跟家里要,父母每次都很快把钱给她,叮嘱她好好学习。她本来是个射击的好苗子,教练也希望她入选国家队,但是由于一切来得太容易了,贪玩的她并没有把父母的叮嘱放在心上,结果没能通过国家队的考试。

“做义工前,两个孩子也很乖巧,但毕竟是孩子,头脑中的知道不如身体力行来得深刻一些。”邓雪娣说,自从孩子做了义工,不仅更加孝顺懂事,懂得分担父母的忧愁,而且明白如何去帮助他人。以前,孩子总以为做好事就是捐钱,现在他们明白了“慈善”二字的含义,更懂得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将是她们两姐妹人生中一笔很宝贵的财富。

编辑:彭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