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列表

大爱重塑深圳生活方式

2015-03-30  来源:深圳晚报  【字号:  

3月28日上午,深圳市图书馆,自闭症患者乐团精彩演奏,赢得了与会人员的称赞。深圳晚报记 余海洪 摄

工作人员给孩子们讲解垃圾分类。深圳晚报记 余海洪 摄

    深圳晚报记者 闫坤 实习生 何芸芝

    罗海岳在2007年成立中国留学生爱心助学基金,这个后来成为深圳关爱行动的品牌项目之一的时候,还被贴着“富二代”标签的他并不知道,在他生长的深圳,一个叫做“深圳关爱行动”的慈善活动,已经开始了四年。

    从深圳关爱行动开始的2003年算起,这项席卷深圳,塑造了深圳人新的生活方式的品牌活动,已经走过了十二年光阴。十二年间,关爱行动不仅在深圳,也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巨大反响,成为深圳的文化符号。

    2015年3月28日上午和下午,深圳关爱行动总结分享会、深圳关爱行动理论研讨会分别在深圳图书馆和五洲宾馆举行,来自中央文明办、广东省文明办,以及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深圳关爱行动十二年的历程。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出席理论研讨会。

    一个十二年的坚持

    十二年前,也就是在2003年8月,在王京生的倡导下,一个由深圳市文明委主办,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明办、深圳报业集团、深圳电视台、深圳广播电台等联合承办,的大型慈善活动品牌——深圳关爱行动在深圳诞生。

    很快,一个为深圳关爱行动专设的深圳关爱行动组委会正式成立。组委会下设深圳市关爱行动组委会办公室即“关爱办”,设在深圳报业集团。

    从2003年到2015年,一个轮回过去了,2.1万余项大小活动,不仅使关爱成为全体深圳人的新的生活方式,也将深圳关爱行动的品牌传遍全国。

    “深圳关爱行动已经连续开展了十二年,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这项活动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影响,在细心审视评判这种影响的时候,我们对‘爱’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王京生表示。

    深圳市关爱办提供的数据显示,2003年至今,深圳关爱行动开展了2.1万余项活动,超过1000万人次参与,获得各类捐款将近70亿元。

    罗海岳发起成立的中国留学生爱心助学基金也是其中之一。8年来,罗海岳和他的同伴们,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康奈尔大学等20多所世界名校建立了分支机构,吸引了3000多名留学生加入暑期短期支教和“一对一”助学,在西藏、四川、青海、云南等贫困山区帮扶了33所学校的1000多名学生。

    现在,曾经的热血青年,也成长为一名全职公益人,成为壹基金的一员。

    全社会的立体参与

    在整个关爱行动的庞大体系里,除了罗海岳这样的市民代表外,还有来自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等各方力量的立体参与。

    据深圳市关爱办统计,深圳关爱行动由深圳市委、市政府主导,市文明委主办,囊括了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各区及新区、市卫生计生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保障局、市文体旅游局、团市委等50多个单位共同参与,基本涵盖了全市所有涉及民生福利的党政机关。

    以深圳报业集团为代表的深圳媒体,为深圳关爱行动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

    2012年6月13日,《深圳晚报·幸福周刊》创刊,每周一出版;2014年9月18日,《深圳特区报·大爱深圳》周刊创刊,每周二出版。

    “传播公益慈善的现代文明理念,充分释放热心公益人士和企业的示范效应,需要媒体主动作为,激发‘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媒体效应,发挥好传播、组织、实践和推动等多重功能。”深圳报业集团社长陈寅表示。

    由于在社会领域的改革创新,深圳也成为专业慈善公益组织成长的沃土。数据显示,深圳目前各类社会组织有8241家,其中慈善公益社会组织已经达到了1880家。这意味着,每五家社会组织之中,就有一家是慈善公益组织。

    在众多的慈善公益社会组织中,壹基金是最具代表性的之一。2011年1月,这个全国首家民间发起设立的公募基金会壹基金落户深圳,成为中国慈善事业新的里程碑。

    “壹基金之所以会落户深圳,有很多偶然因素,也有很多必然因素。”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劲说,“这里是改革开放的前沿,这里的领导有非常开放的意识,有以服务代管理的意识。”

    李劲表示,落户深圳以后,壹基金有了非常大的进展,从中国第一家民间公募基金会,到团队扩大,机构开展的项目也更加丰富。除了大家所熟知的灾害救助外,还在儿童关怀与发展等领域做了很多工作,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现代公益组织,树立了“尽我所能,人人公益”的愿景。

    “面对社会无穷的爱心资源和众多的求助需求,关爱行动积极搭建平台,‘建库调水’,为民间公益组织、公益项目与政府、企业、基金会等资助方以及公众之间牵线搭桥,汇聚公益信息、整合公益资源、扶持公益组织、孵化公益项目。”王京生在现场发言中表示,“一方方关爱力量,如同雨水,聚成江河,为爱心之城供应着永不枯竭的水源。”

    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3月28日上午的深圳关爱行动总结分享会之后,“我们参观了深圳关爱行动生活方式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大标语‘让关爱行动成为深圳人的生活方式’,我特别赞同这句话。”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唐钧表示,“当关爱成为生活方式之后,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表现出关爱。”

    在总结分享会当天,《深圳晚报》策划出版了《大爱筑城·深圳关爱行动·新民俗长卷》,历数关爱行动十二年以来,深圳人在一年十二个月形成的新民俗。

    “一月,温暖开启新一年”,深圳关爱行动“百点启动”,一支支慰问队出发,访贫问寒,雪中送炭,12年不间断;爱心福彩——资助来深建设者春节返乡,活动七年来,累计资助20783名来深建设者返乡;燃料行动,为地贫儿每年免费输血12次,至今坚持了十二年等等。

    一月后,二月有社区邻里节,三月有义工节,四月有感动深圳晚会,五月有外来青工文体节……从一月到十二月,每个月都有新民俗,每月都有新精彩。

    “在‘大爱筑城’的探索实践中,深圳一直注重把广大市民群众作为‘爱’的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而政府则充当一个‘守护者’、‘守夜人’的角色,通过出台政策、加强立法、表彰激励等措施,为‘爱’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坚实的法律后盾、有力的政策保障。”王京生表示,“这种角色定位,使‘爱’的意念在市民当中自由生长,各种充满‘爱’的善行义举——日行一善、每周做一次义工、月捐一元、垃圾分类、旧衣物随手捐、绿色出行、乘车让座、开车让人等等,不胜枚举,蔚然成风。”

    “深圳关爱行动开展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她的文化价值认同。”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李宗桂表示,在社会分层明显、价值追求多元、自我意识彰显的今天,如何使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民形成共同的文化价值观,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精神共同体,是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深圳关爱行动从实践上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并开创了创新性的路径。

    城市文明的新高度

    “在‘铸造了这座城市品格’的‘深圳十大观念’中,至少有两大观念直接具有‘关爱’的品格。一个是‘来了,就是深圳人’,还有一个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文化部科技司司长于平说,“前者体现出心胸的开阔和博大,后者体现出情怀的奉献和真诚。”

    在于平看来,深圳关爱行动是深圳特区建设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深圳作为现代都市的迅速崛起,城市管理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同步跟进,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嘘寒问暖”;深圳作为因城市的迅速聚集,“移民”身份切换和“居民”社会认同有待切磋磨合,市民的人际交往需要“热忱温馨”……

    这种新形势下,深圳关爱行动应运而生。

    以无偿献血为例。这个由于特区面临“血荒”时候,深圳中心血站于1993发起的无奈之举,至今已经成为深圳文明的新刻度:从1993年启动无偿献血工作至2014年底,全市累计有272.7万人次参加无偿献血,献血量达545.4吨,救助伤病患者90万人次。

    深圳还是全国器官捐献人数最多的城市。截至2015年3月,市红十字会累计接受各界爱心人士4000多份器官及遗体捐献登记,实现多器官捐献163例,眼角膜捐献704例,遗体捐献199例。深圳人对慈善捐赠也一直非常慷慨,在2011—2013年,连续三次获得最高级别的七星级“慈善城市”称号,被誉为“最慷慨的城市”。

    作为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城市,深圳在自己富起来之后,迅速开始援助国内经济后发地区。深圳2006年发起的“募师支教”行动开始以来,共举办18批,招募了近1299名支教志愿者,足迹遍及湖南、贵州、四川等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0多所乡村学校,惠及山区学生20余万人。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全国道德模范、第七届深圳关爱行动“爱心大使”孙影。这个80后女孩,从2006年起,多次放弃自己在深圳的工作,先后十次前往贵州等地支教,被誉为“最美的乡村女教师”。

    “深圳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在户籍制度及附着在其上的公共服务等社会福利没有发生重大调整的悲剧下,由于身份差别导致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均等是客观事实。”中央党校教授辛明认为,深圳关爱行动通过济困救危,扶贫助弱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并具有了“第三次分配”的部分功能。

    深圳式社会治理创新

    基于深圳社会各界的全面参与,在深圳甚至形成了一种“党委政府主导、媒体承办推动、企业社团协同、社会公众参与”的公益运作模式。

    “深圳关爱行动开展的目的实际上是希望通过政府主导、媒体、企业、社会组织多方面搭台的灵活方式,鼓励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共同探索一种适合于深圳的社会管理机制和政府治理模式。”香港理工大学教授陈清海分析道,“我们衷心希望深圳关爱行动能够不断总结经验,继续开拓创新,为我国社会弱势全体援助和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事实上,在关爱行动的多年推动下,一系列爱心项目和举措,逐渐固化成了长效的制度安排。

    “燃料行动”推动“地中海贫血症”纳入了少儿医保,关爱劳务工的一系列活动推动深圳设立了“来深建设者关爱基金”,关爱行动本身也成立了“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

    相当一部分善行义举,则直接带动了相关领域的立法进程,促进了《深圳经济特区无偿献血条例》、《深圳经济特区人体器官捐献移植条例》、《深圳市义工服务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出台。

    “这些法律规定和制度性安排,又进一步为无偿献血、器官捐献、志愿服务、见义勇为等善行义举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使其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良好文明风尚。”王京生表示,近年来,深圳的关爱指数有了大幅攀升,目前市民群众对关爱行动的知晓率和满意度分别达86.5%、84.5%,越来越多的深圳人愿意加入关爱行动的行列,用“爱”推动城市文明进程。

    “今年初,深圳经中央文明委复查审核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这也是我们自2005年以来,连续第四次获得这个称号。”王京生对此高度评价,“一个只有35年发展历程的年轻城市,却拥有10年的文明城市历程,实属莫大的荣誉!这一骄人成绩的获得,是深圳以大爱筑就城市文明的丰厚回报。”

编辑:李桂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