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管理|投诉        

举手之劳,给问路者传递丝丝温暖

2009-11-23 15:00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字号:  

    问路是城市生活中时常会发生的事情,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形式。深圳市民愿意向求助自己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当每个人都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时,一种温馨、文明的人际交往就此形成,也为深圳公共文明增添了不少亮色。

  “您好,请问到……该怎么走?”

  这样的话语,时常会在深圳的大街小巷上响起。面对指路的请求,多数市民基本上都能热情地给予回答,让 问路者不走冤枉路。

  向问路者指路,看似一件小事,却折射出深圳市民热心帮助他人的文明素质。

  不久前,《深圳窗》工作室和仙湖植物园就20种深圳人引以为豪的公共文明行为展开社会调查,不少市民就畅谈对“热心指路显文明”的看法。

  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说:“我刚来到深圳这个繁华的都市里,每次迷路时都会遇到热心人士帮忙指路,我非常感谢这些助人为乐的人。”

  一位来深圳半年的外来工说:“早上从沙尾坐车来仙湖,对路的陌生,让我辗转了好几趟公车才到这里。一路问路过来,有不少好心人为我指路,让我感动不已!”

  一位年轻人感慨万千:“有一次,我到火车站接姐姐,却不知道去哪里等。一位女孩不仅告诉我去哪里接,还直接带我去那个出口。”

  在迷路时得到热情而准确的指引,那种感觉十分温馨,似乎在重重迷雾中,拨开了一条敞亮的道路。那么,当人们在路上问路时,得到准确指引的比例有多高呢?

  在本报记者与深圳义工展开的“文明情景剧”式的体验问路时,我们来到地铁站、公交站、世界之窗、购物公园、中心书场、笋岗路、滨河路等十个地点,向人们问路。调查显示,在随机向十位市民提问后,有8个人给予热情而准确的回答。义工告诉记者,他们对调查结果还是很满意的,虽然有个别人敷衍或指向不准,但大多数人在别人需要时,能停下脚步,不吝于付出热情和知识,让人欣慰,“问路时,多数市民们都很热情,有的还会带着问路者走一段,这一点让人感觉非常好。”

  在深圳,有些市民还把热情指路,当作自身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一种常态。

  古稀老人袁明昭老伯风雨无阻,多年来在宝安北路人才大市场免费为近万名到深圳找工作的人提供帮助,为找工者“义务指路”每天向他问路的约有200人,老人总是给予认真的解答,他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

  在宝安区的新安四路,一位名叫张小焕的环卫工阿姨,每天热心为群众指路,从河南驻马店来到深圳当环卫工后,她平均每天为群众义务指路多达20多次。

  指路,只是举手之劳,却带给问路者便利,并在瞬间传递着丝丝温暖。(记者 翁惠娟)

编辑: 王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