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善霖:乐为年轻人解“疙瘩”
2009-08-17 15:27 来源: 深圳商报 【字号:大 中 小】
记者面前的余善霖面色红润、体格强健、声音洪亮,如不介绍,谁也看不出他是个已经退休的老人。
余善霖是一名老新闻工作者,曾在家乡湖北省的电视台任摄像和编导20多年,退休后和老伴一起来深圳女儿家“定居”。如今,老余是蛇口街道海昌社区关工委副主任,日常教授孩子们书法、羽毛球等,还为周围的年轻人做心理辅导,解决了很多家庭难题。“成天忙忙碌碌,总有做不完的工作。”看得出,退休生活余善霖过得很充实。社区工作站的工作人员说,余老师是个热心人,孩子们都很喜欢他。
课外“老师”
余善霖是个闲不住的人。刚来深圳那年,他住在招商街道花果山社区,当时街道文化站要申报达标,得知老余曾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新闻工作者后,街道办负责人请他“出山”帮助建设社区图书馆和健身房。经过余善霖的大量工作,文化站顺利通过验收,纳入全市电子网络系统。2005年,在余善霖的帮助下,招商街道文化站被评为全国十佳文体社区工作站。
2007年,老余搬到蛇口街道海昌社区后,依然忙个不停。他帮助社区义务写春联,义务开办摄影讲座等。余善霖的最大贡献在于帮助孩子们练习书法、矫正不良坐姿,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下一代做点事”成了余善霖每天的中心工作。近3年来,余善霖义务辅导辖区少年儿童书法近500人次,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
余善霖引领记者参观位于海昌社区工作站二楼的工作室和书法培训教室。工作室内,四面墙上挂的都是他的书法作品。于是话题就从书法开始。
日常老余都要义务为社区小朋友开设书法培训班,现在是暑期,书法班自然吸引了很多的学生。
在老余的学生中,有一个特殊的女生。这位同学今年15岁,生在大都市竟没上过一天学。原来,小姑娘面部长了一个先天性的神经瘤,医生说必须等到15岁后才能手术切除。因此,面目变形令小姑娘不敢上学,时间一长,性格也变得十分自闭,在待人接物等方面也与正常孩子差别很大。
家长辗转找到余善霖,希望余老师能教女儿练习书法。见这种情况,老余二话不说满口应承下来。
老余不仅教小姑娘练书法,还为其进行心理辅导,使小姑娘慢慢放下了心理包袱。老余发现,小姑娘因没有正规上过学,文化课知识与同龄人相比显得十分欠缺。于是,在练习书法之余,他还教小姑娘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同时辅导她学习其他文化知识。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小姑娘开始有了笑容,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女儿的变化,让父母十分高兴,家里有什么事也都同余善霖商量。近日,父母接受老余的建议,在国内一家医院进行神经瘤切除手术,一旦手术成功,小姑娘将以全新的面目融入新生活。
心理“医生”
老余是个热心人,喜欢同年轻人交流。还在花果山社区时,一个周末,他在社区图书馆碰到一个看起来有些古怪的年轻人:身上背一个双肩包,不经意间会重重地叹气。老余感觉有些不对劲,他主动问这位年轻人:“小伙子,遇到什么烦心事了?”小伙子见老人这么关心自己,就讲出了自己的心思。
原来,刚刚18岁的他,一年前从内地老家投奔深圳的姑妈。可是小伙子因为人生地不熟,给姑妈一家惹了不少麻烦,受到在外企担任要职的姑父责骂。小伙子发现,不知何时起,自己成了姑妈家不受欢迎的人。他视姑妈家为畏途,准备自谋生路,可不具备条件,心理陷入了绝望的状态。
小伙子苦于没有人可以倾诉,于是到社区图书馆消磨时间,恰巧自己的心思被余善霖捕捉到了。老余听完小伙子的述说,觉得情况相当严重。他先是帮助小伙子对自身处境进行了仔细分析,最终向他提出了应对策略。首先,让他打“亲情牌”,让他先从姑妈身上突破,进而拉近姑父的关系。其次,让小伙子学会“三勤”。每次到姑妈家,都要做到口勤、手勤、腿勤,让其学会礼貌,嘴边勤快些;要做到手脚勤快,如拖地、洗碗等家务活要抢着做;同时,还要花时间多陪陪表妹,遇到姑妈家人生日时一定要送点礼物,以此建立亲情关系。
小伙子照此实施,终于被姑妈一家所接受。在余善霖的教导下,小伙子在单位也逐步改善了人际关系,并很快成了企业的管理人员。
后来,老余搬家到了海昌社区,小伙子也随同他搬到了这个社区,两人成了忘年交。现在,小伙子因表现出色,被公司派到了天津,独立开辟一片新的天地。两人至今保持密切联系。看到小伙子的进步和发展,老余感到非常高兴。
家庭“高参”
还是在图书室,有一位20来岁的女孩总是磨蹭很晚才回家。老余在同其他人说话,她总是在倾听,似有满腹心思,这引起了老余的注意。凭多年的人生经验,余善霖知道,这位年轻人一定遇到了什么麻烦。
余善霖主动上前,“年轻人,你能否告诉我遇到了什么难处?”见老人这么关心自己,她透露了自己的心思。原来,她遇到了难言的家庭矛盾。
她是做财务工作的,每天工作十分紧张忙碌,可是回到家后,还有一堆家务,包括洗衣烧饭等都在等着自己。她本想向丈夫倾诉,可是,丈夫失业在家,公公婆婆又难以沟通,一家人要靠自己养活,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活,她因此感到非常不公平。自己的父母远在内地,到哪里去倾诉呢?心里憋得慌,她只能来到小区的图书室,漫无边际地翻阅图书,其实是在逃避家庭矛盾。
听完了这位年轻女性的话。余善霖以长辈的口吻说,婆媳之间从来是一对“天敌”,他进一步分析说,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你的丈夫身上。首先要让他出去找工作,哪怕薪水很低的工作也要去干;同时要聪明地动员公公去做婆婆的工作,并要将公公婆婆同自己的父母一样看待。
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努力,这位女性的家庭矛盾有所缓解。可是她的老公还是不愿从事一般性的工作,余善霖让她使出撒手锏:下最后通牒,警告他如再不工作,自己将离开这个家庭。这一招果然有用,丈夫被“逼出”家门,找到了工作。一场家庭危机解除了,一家人又能和睦相处了。
老余说,如今社区图书室成了“春来茶馆”,很多年轻人将自己视为知己,家长里短无所不谈,而他也乐意担当年轻人的家庭“高参”。
编辑: 王丹丹
相关新闻
- 三十一、马亚君:伸出一双手,温暖一颗心(17 15:26:33)
- 三十、张平:孩子的需要是第一位的(13 16:26:12)
- 二十九、彭志忠:给调皮孩子更多的关爱(11 08:47:08)
- 二十八、戴文轩:为孩子造就社区乐园(10 09:16:13)
- 二十七、温介平:体验式教育助孩子成长(07 09: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