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站助每个流浪儿都能和妈妈团聚
2009-07-13 08:59 来源: 深圳商报 【字号:大 中 小】
反复劝说打消流浪念头
“跑站”是明明喜欢和罗琴聊天的话题,在各地救助站生活过的明明,像是讲故事一样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这个愿意陪他聊天的社工姐姐。“你就打算这么跑下去吗?到了18岁怎么办呢?”罗琴有一次这样问道明明。“不知道,就这么跑呗!18岁了就去打工啊。”对于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未来,明明没有任何指望,提起妈妈仍是无法放弃矛盾的情愫困扰。“一方面他对妈妈的离家出走很悲伤,怨恨妈妈当初为什么不带他一起走;另一方面,他又很同情妈妈的处境,不想让妈妈受苦。”
在一段时间的观察后,罗琴发现明明在学校还是成绩不错的那类好学生。明明喜欢看书、画画,平时喜欢自己写故事,写完了还会拿给她看。“故事的内容大都是关于和家人、和妈妈一起快乐生活的畅想”,面对这个来自破碎家庭的流浪儿,罗琴深知自己责任重大,有义务帮他早日回到姑母家,获得应有的学校教育。不断的接触和引导,“姑母是对你最好的人,她愿意照顾你。你可以回到学校去不用四处流浪,还可以好好读书,将来要是能考上大学,就有能力挣钱养活自己,还可以去把妈妈接回家照顾她。”在社工细心的开导之下,明明幼小的心灵心结打开。他终于愿意说出姑母家的地址,还和姑母取得了联系。
帮助更多流浪儿童回家
要送走明明的时候,明明对这个一直关心他的社工姐姐非常不舍,把他在广州救助站时别人帮他拍的唯一一张自己的照片送给了罗琴,照片的背面还写上了“送给亲爱的罗琴姐姐”。回忆起和明明相处的这段经历,罗琴至今还有一种莫名的触动。“希望他真的如约留在姑母家,希望他能和姑父及表兄们处好关系!救助站毕竟是个临时的避难场所,这里的社工们注定无法对这些出站的孩子进行有效的后期跟进。”对此她感到有些遗憾。
一年多的工作经历,罗琴对这里生活的流浪儿作了一些分类。她表示,“我们社工的工作就是针对不同的小孩提供不同的服务。在了解孩子们的需要以后,社工们会为流浪儿争取各种资源的方式,如与驻站干警联合制定奖惩制度,对于表现好的流浪儿给予奖励,组织播放一些他们喜欢看的电影,看完后与他们交流感想等。我大学学的是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当了社工到这里为流浪儿提供服务,让我的专业得到发挥,有一种被需要的满足感。”罗琴告诉记者,自己很珍惜在这里的工作,希望能帮助更多的流浪儿能回归家庭。(记者 郑英 实习生 姚 昭)
编辑: 关爱网实习生
相关新闻
- “簕杜鹃”宫颈防癌免费普查再次启动(10 09:23:09)
- 深圳热心人士捐款使两烫伤儿赴京治疗(10 08:43:25)
- 双腿残疾人士有望获准驾车(10 08:35:41)
- “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志愿者将远赴多哥(10 08:17:25)
- 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编制启动(10 08: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