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管理|投诉        

“深圳关爱行动值得全国推广”

2008-11-11  来源:晶报  【字号:  

就深圳关爱模式访清华大学李强教授

2006年03月14日报道 “深圳关爱行动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NGO模式,值得全国推广。”刚从深圳首届“爱心论坛”返京不久的李强教授表示,关爱行动具有新内涵、新形式、新机制、新实效等特点,他正与一些单位的专家学者协商,准备组团来深就关爱行动进行专题调研,并将以此为研究样本,探索当代中国社会救助的长效机制。

深圳首创社会救助NGO模式

晶报:作为“爱心论坛”首位演讲嘉宾,您对深圳关爱行动的总体印象如何呢?

李强:这次参加“爱心论坛”活动之余,我与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同志以及文明办、关爱办、深圳报业集团及晶报的有关同志详细了解了关爱行动的有关情况。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我认为深圳关爱行动开创了一种新型的社会救助NGO模式,与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关于创新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救助模式的基本思路相吻合,在全国是个创举,非常有价值。

晶报:为什么说这是一种新型的NGO模式呢?

李强:从社会学研究角度来看,国外的NGO意即“non-governmentorganization”,是“非政府组织”,一般都是不以营利为目的非政府性社会组织,在其他市场经济国家,它们承担了很多社会帮助的功能。但是,到了我国情况就有了很大的不同。由于传统因素的影响,我国大部分民间组织都有一定的政府背景,有的民间社团登记时需要“挂靠单位”。例如深圳关爱行动“爱心论坛”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深圳关爱办主办、深圳报业集团晶报社承办等,所以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NGO模式。这种特色的出现,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缺失和空缺:政府不能再大包大揽,但同时社会又出现了更多的新的需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深圳出现由党委和政府主导、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关爱行动中的模式。

市民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

晶报:关爱行动给您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

李强:新内涵、新形式、新机制和很好的新的实效。在全国来看,深圳的社会发展程度较高,可以说,深圳的关爱行动承担了为全国建设和谐社会探路的作用。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后,全国各地都在努力探索这一“课题”的实现路径。深圳关爱行动参与范围广,活动形式多,而且年年在做,具有系统性、制度性和连贯性,与其他城市简单、单一、零碎的送米、送油慰问特困家庭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有着很大的区别。从深圳关爱行动的实际效果来看,它正是我国当前要探索的帮扶弱势群体、解决社会矛盾、建设和谐社会的一种方式。对于社会各阶层,它起到了社会的“润滑剂”、“减压阀”和“稳定器”的作用,有效缓解了社会基层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深圳一向是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试验田”,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我认为这一模式也非常值得总结和推广。

晶报:您所说的“新内涵”主要是指什么?

李强:深圳关爱行动不仅超出了一般“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的范畴,而且与以往那种运动式的、政府包揽一切的社会救助模式形成明显区别。深圳关爱行动由党委与政府主导、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广泛调动了社会积极性,社会参与面大。这既保证了地方党委与政府在社会救助体系中的主导、掌控地位,体现了地方党委与政府的亲民之心、爱民之情,又充分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能够形成非凡的社会感召力与明显的救助实效,让社会救助不再是在个别部门或个别单位及小圈子内的爱心活动。参与关爱行动的既有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也有民间团体、基层社区和市民个人,每个市民既是关爱行动的参与者,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关爱行动的受益者。

关爱兼顾个体群体、本市外地

晶报:您认为关爱行动的形式“新”在哪里?

李强:很具创意。深圳关爱行动形式多样,既有针对个体的援助(如对个别特困重病患者的帮助),也有对群体的关爱(如深圳首创的劳务工合作医疗制度,解决了劳务工群体看病难问题,就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影响社会和谐的一项突出矛盾,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劳务工群体的关爱);既有针对深圳本市群众的关爱(如帮助地中海贫血儿童的“6+1”资助工程、帮助残障人士的“爱心大穿越”等),也有面向全国其它贫困地区的关爱(如请贫困山区品学兼优的小孩到深圳过年、建立长期的爱心捐书站、定期举办“爱心论坛”以及各类助学、捐书、捐物等活动),我认为这些都很有创意,影响力很大。

组织体制激励机制都有创新

晶报:下面请再谈谈您说的“新机制”。

李强:从主办、承办、协办、参与单位可以看出,深圳关爱行动的活动组织体制就是全新的。我还听说在每年的关爱行动中,深圳关爱行动组委会办公室都会评出“最具爱心人物”、“最具爱心家庭”、“最具爱心企业”、“最具爱心社区”、“最具创意活动”以及“市民最满意活动”等,这种方式既激励大家投身于关爱行动,又为社会公众奉献爱心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无疑有利于在社会上形成相互关爱的自觉氛围,这也说明在表彰激励机制方面作出了创新。

避免“一阵风”建立长效机制

晶报:如何去评价关爱行动的实际效果呢?

李强:目前对关爱行动的认识我还主要是听一些情况介绍。我知道深圳关爱行动已连续举办了三届,一届比一届好,调动了人与人之间、邻里之间、企业主与员工之间、社会各界与困难群众之间的关爱,避免了“一阵风”和“走过场”,这正是我们要研究探索的社会救助长效机制的一条出路。就我亲身参加的“爱心论坛”来说,观众数百人,现场气氛热烈,这种交流很重要,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我觉得“爱心论坛”最大的效果反而不是在现场交流。论坛再大,可现场又能容纳多少人呢?晶报作为深圳市民喜欢看的报纸,通过晶报这个媒介,能有更多的市民百姓参与进来,关爱行动就会因此以更大的规模与千千万万老百姓互动交流,效果肯定会好得多。

正准备来深专题调研推广深圳经验

晶报:您觉得深圳的关爱行动可能在全国推广吗?

李强:从深圳的做法来看,能否成功推广可能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老百姓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党委和政府的决心。全国各地都在迅速发展,各地老百姓都有这个需求,关键是如何通过增强党委和政府的决心,协调社会各方力量,推广关爱行动。

现在我正在和一些单位的专家学者协商,准备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到深圳进行专题调研,以关爱行动为研究样本,探索一下在当代中国社会救助的长效机制问题。到时我们将会设计一些问卷,直接调查市民对关爱行动的看法,我们还要访问关爱行动的参加者,例如深圳的义工们,还有关爱行动中受到关爱的对象等等,要根据第一手的资料进行总结,作一个调研报告。报告完成后,我们将以合适的形式报给有关部门,为他们提供这方面的决策参考,希望深圳的关爱行动对于全国有示范作用。

■小资料

李强教授是中国当代社会学开拓者之一、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社会学系主任、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34,他应深圳首届“爱心论坛”承办方深圳报业集团晶报社之邀,来深以“关爱与和谐社会”为题作论坛首场演讲。

编辑:徐洪惠